生活

用顯微鏡務農的科學班長,驗土、驗肥料、善用微生物,黃政德五星級紅龍果的「有省錢」祕技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3月14日02:55 • 上下游News&Market

台南市善化區有一位超愛做實驗的農民,田區常掛著不同微生物的試驗牌子,農場裡的燒杯比水杯多,家裡還備有顯微鏡專門找土壤中的線蟲;有人介紹新肥料,他必定先送驗檢查才使用。他是黃政德,因追根究柢的精神,務農資歷僅六年,就從一名假日農夫變成產銷班班長。

黃政德將魚渣、牛奶、果渣等農業廢棄物以微生物分解、製成液肥再施用於田間,每年肥料錢花不到一萬塊,且搭配微生物資材讓植株更強壯、不需要農藥。已取得產銷履歷的紅龍果,更連續兩年榮獲全國評鑑的「優選」,客戶都是搶著買。不少農民來向他取經討教,黃政德會要求農民先送驗土壤,再對照施肥用藥情形改善。力求讓上門學生「有省錢」的他,也是班員心目中的「五星級」班長。(「有省錢」的台語發音同華語的「五星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著追根究柢精神的黃政德,僅務農六年便成為產銷班班長(攝影/林怡均)

假日農夫變專業農,拜師過程處處碰壁

黃政德的農場工寮設備很齊全,各種工具、五金等維修器材一應俱全,還有廚房、冰箱、水冷機、衛浴設備及衣服,如此舒適是因為他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農場裡。海科大電訊工程畢業的他,務農前是一位從事五金外銷美國的貿易商,八八風災時,岳父的一塊農地因附近堤防潰堤而嚴重沖刷,他協助復原後,看土地荒廢可惜,便跟岳父提議來種蔬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原本,黃政德只打算當假日農夫,「結果下田就沒假日」。剛開始他種植山苦瓜,卻遭遇線蟲嚴重危害,只得整片連根剷除,改種紅龍果。經過此次事件,他意識到本身農業知識極為不足,既不懂作物,又不懂土壤,因此開始四處跟資深老農們請教。但拜師過程非常不順利,拜訪的老農都不願教導他。

老農問不到,黃政德轉往農業改良場及試驗單位,「那時候農民學院、農改場、農試所、藥毒所有開的課,我通通都去上。」課程結束後回到田間,他也沒閒著,幾乎24小時待在田間觀察風向、水向,還將田間土壤送驗,只為與自己的農場更熟一點。一有任何問題,就不斷跟農改場、試驗單位的專家學者請教。

農場就是實驗室,紀錄數據累積基本功

在學習過程中,黃政德先是紀錄紅龍果的各式數據,每一天的溫度、田間的修枝疏果動作、施肥所用資材、施用時機等,還有不同季節氣溫下紅龍果從種植到開花結果、採收所需天數。甚至花期遇到寒流,他都待在農場,每過一小時就到田間看花苞是否打開、有無花粉,「大部分時間都在田裡,很少回家。」

辛勤紀錄慢慢昇華成經驗,黃政德現在走進紅龍果園,看到花苞謝掉後結成的果實,雖外觀顏色尚綠、未至採收期,他卻以能從果周、果長,以及枝條所留果實數量、溫度等因素推算出最後的產量,且誤差在3%以內。此外,他還發現季節一變,理果方式也要調整,例如:幼果在轉紅、成熟時,末端凋謝的柱頭必須盡快在夏季清除,以免果實腐爛,但在秋冬季則必須留下,才能讓果實發育完整。

幼果期的花芽末梢要依據不同季節做對應處理,夏天應整理乾淨以免果實感染腐爛、冬天應保留使果實順利發育(攝影/林怡均)

不只照料方式必須依季節調整,他還將不同時間點採收的果實一一秤重,統計歸納發現:夏季是紅龍果的盛產期,單果重量大部分會落在400至700公克,冬季雖非紅龍果盛產期,但單果重量多落在800公克以上。透過數據來對照理論,他才知道這是因為夏天有熱障礙,紅龍果大小有其限制。

黃政德的果園內綠草如茵,他表示,在紅龍果植株根部附近刻意「種草」,可以幫土壤保水、保溫,且「不同種類的草有不同防治效果」,帶有氣味的心葉水薄荷及蔥可驅趕地表蟲害,韭菜則可減少線蟲的發生,定期修剪野草更可為紅龍果補肥。

不過,田間的草相不見得盡如人意,採訪當下,黃政德看到一株龍葵便順手拔起,因為龍葵生長速度快,會與紅龍果競爭養分。他將龍葵折成好幾段才丟至草面上,「要確保這些不需要的草沒有繁殖能力才能當肥料。」

黃政德的紅龍果園有多元草相,種有心葉水薄荷、蠅翼草、蔥及韭菜等(攝影/林怡均)

用肥之前先送驗,每年驗土三次

除了草相經營,黃政德對資材更是講究,每一項要放到田間的肥料、微生物資材,他都送驗過。為何要如此龜毛?黃政德直言,「有些資材商只想賺錢。」很多農民遇到作物問題最常找農藥資材行,但資材行老闆常常一再「勸敗」,農民花錢買肥料、農藥來用,可是作物的問題卻不見改善,「一來是肥料本身問題,二來是沒有對症下藥。」黃政德送驗資材,就是為了確保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否確實。

六年從農期間,他一邊向農改場研究員請益,一邊在田間使用,發現用肥要根據土壤現況去調整,而非看到作物問題就馬上施肥。舉例來說,他曾遇過紅龍果農認為果肉不夠甜,資材業者便建議下鉀肥,但這名果農把土壤送驗後,檢驗結果卻是鉀離子含量偏高,「這意味著土壤中的鉀無法有效吸收。」

黃政德每年會把土壤送驗三次,時間點分別在4月、8月及12月,之所以要驗三次,是為了確認每一次果實成長用掉了多少土壤的肥分,接著再對照自己施用的肥料量,看看是否還需要再施肥。此外,為了提高作物吸收肥料的效率,他為田間每一排紅龍果施肥時,還會搭配不同微生物。

黃政德的農場備有燒杯、試管等器材,隨時會將肥料、微生物資材試驗結果紀錄(攝影/林怡均)

光合菌搭配肥料,養出頭好壯壯紅龍果

微生物之所以能讓作物吸收養分更有效率,是因微生物會將分子分解,促進植物的根系發育。例如:真菌類的木黴菌可先把分子較大纖維素分解成較小的單雙醣,然後食用單雙醣的放線菌(細菌類)便會增生,放線菌在土中大量繁衍,便能分解由幾丁質構成的根瘤線蟲和蟲卵。黃政德所用微生物資材多樣,包含木黴菌、放線菌、芽孢桿菌、光合菌、波爾多液等,而他使用最有心得的是光合菌。

光合菌屬於厭氧細菌,據食品工業研究所郭楊正博士說明,光合菌可加速解離肥料,讓植物根圈更容易吸收,也會刺激根系發展。黃政德在兩年前開始將光合菌用在紅龍果上,並做實驗對照,使用光合菌的植株肥分吸收效率明顯提高,「但一定要搭配肥料使用,否則只是在消耗土表的肥料。」光合菌使用得當,植株確實變得強壯,病蟲害發生機率也下降,連農藥都省下來了。

微生物資材除了協助作物生長,另一大功用在於製作液肥。黃政德的紅龍果園旁有好幾個大桶子,裡面都是不同液肥,分別有蔬果渣、魚渣、羽毛、牛奶等,這些都是他向不同農改場、試驗單位請益後,自行嘗試用微生物分解農業廢棄物來製成肥料,「即便是田裡掉的果實,都要先放到桶子經過分解,沒有雜菌、植株好吸收,才能用到田裡。」不同材料分解後,就能可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

新一批製作中的光合菌(攝影/馬振瀚)

果實越來越好,客戶越來越多,肥料越買越少

六年前,黃政德光是買肥、買農藥及送驗等,一年就花費超過十萬,「那時候學費花得很心痛,後來證明是值得的。」現在他的四分地,每年購買資材花費不到一萬元,跟別的果園動輒十幾二十萬肥料錢比起來,可說是天壤之別。而且這樣的科學精神種出的紅龍果非常扎實又好吃,果肉甜美略帶蜂蜜味,一入口可以嚐到豐富的果膠,黃政德的客戶常常是一試成主顧,不乏國內外企業大老闆指定採購。

黃政德將紅龍果種出了口碑,也讓全台各地不少農民想來觀摩學習,而他來者不拒,「我以前一直被拒絕,所以我不想拒絕別人,也想分享更省錢、省力的好方法。」像是把寶特瓶割開套在植株上就可防治蝸牛、如何擴培微生物、微生物稀釋應該用多少倍數才有最佳效果,他都不藏私。不過有個前提,就是他必定會先要求農民:「先去驗土再來討論。」

黃政德收到農民的驗土報告後,還會請農民提供氣溫、風向、水位、用肥用藥等資訊,並以自己試驗過的數據、方法告訴農民。成為產銷班班長後,他更積極把自身技術傳授給其他班員,如此無私,一來是希望能讓農民減少過量施肥、用藥的情形,二來是班員提升產量及品質後一同接更多訂單,「這樣對環境好,資材錢也省下來,又能賺更多錢,這不是很好嗎?」

盛產季節時,黃政德會將紅龍果製作出不同加工品,嘗試用於各類型產品(攝影/林怡均)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