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學是台灣四所矯正學校當中最大的一所,全校學生人數約300人,是全台收容人數最多,且是唯一收女生的矯正學校。勵志中學是技術型高中,設有電機科、汽車科、美容科、餐飲科、農經科等,每天7節、一週35節課。但不管怎麼學,不管是幾年級進來,感化教育平均就是2年,學習注定會中斷。
勵志中學校長林家如自2021年上任以來,希望將學校轉型為進修部,引進「學時制」,將原來每天的夜間上課,調整為每週上課3天,每天8節課,較既有每週35節課多出11節空堂。
這11節空堂,林家如想替學生安排其他技術、法治、性別及生命等,或學習其他的技能課程,並在出校前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如此一來,既能習得一技之長,也能降低轉銜失敗的風險,但這項構想到了主管機關手中,目前僅是「只聞樓梯響」。
矯正學校的學生終將復歸社會,讓矯正學校的學生也能有夢想,是重返光明之路的第一步。勵志中學去年5月在民間企業支持下,斥資2,000多萬打造「勵志夢想學院」,白色的建築物就坐落在離校門口最近的地方,形式如同技職學校的實習工場,學生可以在這學習製茶、咖啡、餐飲、烘焙、美容,讓學生順利銜接未來就學、就業,可以成為製茶師、咖啡師。
勵志中學去年5月在民間企業支持下,斥資2,000多萬打造「勵志夢想學院」,白色的建築物就坐落在離校門口最近的地方。楊煥世攝
因詐欺案入校的少年阿寬(化名)考取製茶證照,略尷尬地說「這是我學到第一個賺錢的正當方式」。準備考試前後只花了4個月,最難的事情不在於技術操作,而是學科知識,猛刷考古題成為突圍的必經之路。
不只教育界這麼觀察,司法界也感觸很深。基隆地方法院主任少年調查官吉靜如提到,少輔院改制學校後,確實有足夠的學習氛圍,卻讓部分想學習一技之長的少年難以適應,她認為應要適當分流。
吉靜如說,學生進去矯正學校前,就要先談到未來,好比有不少學生就是不愛唸書而走偏,也許孩子期待的是提早出社會工作,但當父母又期待孩子把書讀完,返校後恐會繼續累積挫折經驗,「挫折感越重,就越回不來」。她認為,少年的意願最重要,補學分這事倒可以慢慢來。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長期關心因觸法收容在台北少年觀護所的兒童與少年,也努力在做三級預防,接住非行少年與弱勢兒少,協助他們復歸家庭與學校。協會2016年為少年們成立「未來咖啡廳」,讓他們探索興趣,發揮無限創意,找到人生中可以努力的方向。
「真正好的福利政策,是讓社會安全網能網住每個人,很多衝動會做的選擇,都是一念之間,這與過去的創傷經驗有關,不是天生就想這樣,是他們沒有選擇權。」若少年能遇上貴人,生命就有可能轉變,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
學生在夢想學院可以學習製茶、咖啡、餐飲、烘焙、美容,讓學生順利銜接未來就學、就業。楊煥世攝
「我們渴望被關心,不要走到這裡才回頭去看….」、「我們的壞不是壞,是成長過程遇到艱難,但我們仍有溫暖。」、「做任何事都要想著最擔心你,為了你而吃不下的人…」不只一位少年在接受感化教育期間,經歷家庭裡的生離死別,人生已經錯過太多,甚至因詐欺引來的民事賠償讓家人扛債。問起少年最想對外界說什麼話,除了先是向社會道歉,也道出心中的虧欠。
今年6月即將從勵志中學「畢業」的小柔(化名),在林家如的陪伴下,已經與母親和解,母女倆說好一起好好活下去。憶起破冰的那一天,她正經地說「我哭了快一公升的眼淚」,勵志中學不只修復了她與母親之間的親情,小柔也在夢想學院的課程裡學會烘豆技術,日前更在百人烘豆競賽中獲得優勝。
小小(化名)則考取了托育證照,為新手媽媽身份做足了準備,她現在的最大心願,是孩子不要走上自己的歹路,「穩定賺錢」是她為未來的自己設下的目標;阿力(化名)也已經做好「出去」的心理準備,他說「心靈有家,自己就是家」,他已考取汽車修護證照,預計再半年後出校,目標是到外島擔任志願役,求一個能安身立命、獨力養活自己的地方。
(責任編輯:劉映均)
【不一樣的學校】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