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每當吵架的時刻,是否都因情緒高漲,而將積壓已久的怨懟不滿,一次發洩在對方身上?然而覆水難收,難聽且偏頗的話語已深深中傷另一伴或是你愛的家人朋友,今天介紹這本《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透過本書一起探討該如何好好表達自我的情緒。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是作者在學習、鑽研並實踐盧森堡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理論後,透過作者生活中的案例和學員們遇到的問題,提出雙方都能「好好溝通」的方法,在親子溝通、夫妻之間、婆媳關係等等皆能運用於其中。
讀者在瞭解「非暴力溝通」所要傳達的理念後,依循著這四個步驟,運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不斷地練習與溝通,改去從原生家庭影響而來的表達語氣與方式,讓自己與身邊重視的人都能在非暴力的溝通下好好對話。
本文大綱:
了解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四大步驟:
1.觀察(Observations)
2.感受(Feelings)
3.需要(Needs)
4.提出請求(Requests)
同理心
故事小啟示
本書結論
1.觀察(Observations):具體的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完全不夾帶個人偏見、價值觀與評斷。
合作性溝通是不多說、不冷戰、不誇大事實、不模糊焦點,純粹觀察而不評論,舉例:你可以說你看到我沒做家事,心裡很是失望,但罵我「不負責任」,一點都不會讓我更想幫忙。
你可以說我做了什麼、什麼沒做,也可以解釋我的話語或行為。兩者我都可以接受,但請勿將它們混合。—馬歇爾•盧森堡
語言的使用常常是為了要投射自己的心情,向對方表態,但我們往往不願意說清楚、講明白,反而加入了許多情緒性的字眼。放下「情緒與批判」的用語,開始學習「觀察」。使用觀察式的語言,平鋪直述,幫助自己擺脫「誰對誰錯」的指責。多一分冷靜,好好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引導自己為溝通的品質負起完全的責任。
2.感受(Feelings):當下「真正的感受」,且不夾帶任何批判,與你的記憶及過去曾經歷的一切無關,尤其是避免翻舊帳。
唯有透過摸索出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更篤定明白自己內心的需求,進而釐清「我」有什麼需求需要被滿足。—《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想強調的「感受」並不是我們對別人言語或行為的評價,而是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例如「我覺得你對我冷漠」和「我覺得寂寞」這兩句的差別。
因爲當我們表達感受時,常常會偷偷夾帶對別人的評斷和批判,例如「我覺得你不在乎我」、「我覺得他不尊重我」,這些並非是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我們無法替他人去感覺,我們感受到的只會有自己的情緒,只是我們常常在無助、害怕等負面的感受下,利用批判的語言掩飾自己的不安。
也記得將自己的感受用明確的字眼表達,而不是模糊帶過「心情很好」、「心情很差」而已,理性表達自己的感受,鼓起勇氣呈現自己,並且不卑不亢。
一個無法分辨自己感受的人,也不容易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個無法理解內心感受的人,也很難理解別人的感受與需求。—《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3.需要(Needs):弄清楚自己內心到底重視的是什麼,也許是尊重、是聆聽,是某個貼心舉動。
盧森堡博士所說的「需要」層次很廣,除了基本的維生條件,還包括了較抽象的,例如信奉的價值觀、對未來的期待、信任、尊重等等。當我們掌握了自己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容易地去理解別人的需要,幫助別人滿足他的需要;若我們對自己的需要不夠理解,自然會處於一種對生活不滿足、對別人不滿意的狀態,而變得常常抱怨,例如「每次都說話不算話」、「你跟你爸根本一個樣」、「把我當傭人嗎」等怨言。
當保護機制過於強烈,我們就會常習慣用批判取代期待,以攻擊取代需求與請求,然而「好好說話」就是一種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最簡單的策略,坦誠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例如:你說晚上六點要回家吃飯,但七點你還沒有回到家,也沒有一通電話或簡訊(觀察),我生氣了(感受),因為我需要「信任」(需要),我很重視你說過的話(坦誠說出感受)。
「好好說話」其中的策略是,不強迫別人去做某件事,因其口氣和用語容易讓人產生抗拒,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反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不喜歡被責備、命令。舉例:「你寧願看手機也不願意看我」、「不要一直滑手機」,和「我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而不是一直滑手機」兩段表達方式的差別。清楚表達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只告訴對方「不要」什麼。
4.請求(Requests):具體將自己的需要告訴對方,並希望對方採取行動。
「請求」是希望對方怎麼做,坦白開口請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請對方提出他的需要,兩個人盡可能以合作的方式來成全彼此。然而我們常常把「請求」和「要求」混為一談,我們的語言習慣要求別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然而這樣都是直接的命令與要求對方,並非請求。
真正的請求,必須是對方理解的,讓對方可以拒絕的,還要讓對方心甘情願同意的,就算對方拒絕,我們也都能試圖去理解原因,不讓雙方的連結中斷,保持對彼此的好奇與同理心。作者建議:試圖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透過好的溝通去知道對方要什麼,更深入的去理解彼此,成全彼此。
完整非暴力溝通的請求:
當我聽到你說我都不關心你的時候(觀察),我覺得很挫折(感受),因為我很重視我們的關係(需要),所以當你覺得我不關心你的時候,可不可以請你馬上傳個貼圖給我(請求),我看到的第一時間就回覆你?
同理心:好好聆聽
在非暴力溝通中,需要在乎的,不是對方如何回應我們,而是我們要如何回應對方的反應,把心思放在想要了解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思考:他現在是什麼感受,他有什麼需要希望獲得滿足?
這並非意味著對方有什麼需要,我們就一定配合,而是在有同理心之後,將能以更有連結的方式去溝通。當我們的同理心越來越茁壯,慢慢會發現生活中原有的衝突和不愉快,其實很容易就能迎刃而解。
小故事:
小孫子問爺爺:「為什麼有些人很好、有些很壞?」,爺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兩匹狼,一匹是善良的狼,一匹是凶惡的狼。」;孫子接著又問:「哪一匹狼比較有力量呢?」,爺爺:「當然是你經常餵食的那一匹。」
盧森堡博士認為:「非暴力語言」就像長頸鹿一樣,有更高更廣的視野及高度,還有一顆強大的心,願意聆聽與包容;而「暴力語言」則像豺狼,領域性、控制欲及攻擊性強,習慣自我防衛,凡事總要爭個輸贏。意味著,豺狼=暴力的語言=批評,而長頸鹿=非暴力語言=同理心
而每個人的溝通習慣主要來自於個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互動模式,在理解原生家庭的情緒系統後,先專注於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己的意識,與重視的人說話時,學著使用沒有批判、不帶勒索的字眼,採用較多自省的態度來進行討論。當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也會慢慢降低。
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強化的是豺狼語言還是長頸鹿思維,即使承認了自己的狼性,我們依舊能讓內心的長頸鹿慢慢成長茁壯,逐漸擁有一顆像長頸鹿一樣強而有力的心臟(同理心),同時多給自己一點耐心去改變,才能用嶄新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書內摘要:
1.如果走在這一條學習的道路上,心裡老是覺得對方落後,或認為別人要改變、沒有智慧、不長進,那表示我們可能走錯方向了。
2. 溝通不是告知,更非目的,而是一把開啟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迷思。
延伸閱讀//「那些貴人教會我的事」感謝生命中美好的遇見|謝慧英
延伸閱讀//《華燈初上 結局》好的壞的,都要讓它過去,過去了就是好事
圖片來源: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圖片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service@warn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