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服用抗憂鬱、癲癇、暈車藥,恐導致老人失智?最新研究:抗膽鹼藥物與失智症確實「高度相關」

風傳媒
更新於 2019年06月26日02:42 • 發布於 2019年06月26日02:42 • 黃思敏
研究證實,老人失智與常見處方藥存在高度關聯性。(stevepb@pixabay)

24日《美國醫學會雜誌》一篇最新研究,針對常見處方藥,與年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聯進行統計,發現長期服用含抗膽鹼藥物的患者,與沒有服藥的人相比,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50%。由於抗膽鹼劑普遍存在於治療抑鬱症、泌尿生殖系統紊亂、思覺失調、癲癇等症狀的藥物中,這項統計有助提供更全面的資訊,供未來醫師在開立處方籤運用,但論文作者也強調,該研究著重資料統計,真正的成因仍待進一步證實,並強調若患者對所服藥物有疑慮,應先找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

長期服用處方藥,恐增失智症風險50%!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項文章24日由《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初級保健醫學統計學教授,同時也是報告的主要作者柯普蘭(Carol Coupland)表示:「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它提供越來越多證據,增強抗膽鹼(anticholinergic)藥物與罹患失智症(dementia)風險之間的長期關聯。」

這篇文章以大型資料庫「 QResearch」為研究基礎,追蹤12年間(2004至2016)英國28萬4343名55歲(含)以上成人的用藥情形,當中有5萬8769名患者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專家發現與沒有服藥的人相比,10年內服用抗膽鹼藥物超過1095次,或65歲以上老年人,每日服用高強度抗膽鹼藥物至少3年,便會增加50%罹患失智症風險。

專家指出,在統計中常見含抗膽鹼的處方藥,包含用以抗憂鬱、治療暈眩、嘔吐症狀,或是老人尿失禁膀與胱過動等症狀的藥物,甚至連服用暈車、暈船、暈機等藥物,也與罹患失智症有所關聯,研究團隊同時發現,同樣被大眾普遍使用的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s)、肌肉鬆弛劑,或是治療腸胃功能紊亂、抗心律失常、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則與失智風險增加無明顯相關,當中服用高劑量抗膽鹼藥物的患者,與沒有接觸抗膽鹼的人相比,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1.49倍,低劑量攝取者則增加1.06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研究重關聯,而非因果關係

不過專家也坦言,由於這項分析主要針對資料庫中的患者處方籤,著重於抗膽鹼藥物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而非成因。例如患者假使未按時服藥,結果就可能被錯估,但研究報告寫道「然而,假使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則依照人群歸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大約會有10%失智症患者的罹病原因,是因服用抗膽鹼藥物而起,」這樣的比例等同於,英國每年新增約21萬名失智患者中,會有2萬人的病因肇自抗膽鹼藥物。

由於該研究尚無法證實常見處方藥,與形成失智症的因果關係,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坎貝爾(Noll L. Campbell),與美國Regenstrief研究院(Regenstrief Institute, Inc.)博士霍登(Richard J. Holden)等人,認為需要透過更多的研究,「證實抗膽鹼藥物是否真的要為增加失智風險」負責,並提到逐步減少使用抗膽鹼藥物,可以用來評估潛在的負面影響,例如患者可能因此產生憂鬱、失禁、疼痛等症狀。

坎貝爾等人強調,研究的下一步,應著重於幫助老年人,增加對停用抗膽鹼藥物後影響的認知,並且能夠進一步透過自我管理控制病情、生活質量與尋求正確的醫療保健管道等,因此專家呼籲,應視「將抗膽鹼藥物從處方籤中移除的後續研究」為第一優先。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要維持律運動,如健行、爬山、游泳、自行車、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圖/華人健康網)

專家:有疑慮應主動與醫師討論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認知神經學系主任道格拉斯(Scharre Douglas W)肯定該項研究,「長久以來,抗膽鹼劑與記憶及認知障礙間的關聯,早就為人所熟知,但這項新研究考察了兩者間的長期關聯」,不過他仍鼓勵有疑慮的患者主動向他們的醫師詢問,他提到「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記憶障礙的診所內,看著年長者服用抗膽鹼藥物,但許多時候相對含有較少量抗膽鹼,或是不含抗膽鹼的藥物,都可能對患者起到相同功效。」

但道格拉斯也表示:「研究中列出的許多藥物,對於服藥病患而言或許不可或缺,因此這是風險與益處一體兩面存在的問題,」他並鼓勵患者應「與你的醫師討論。」(推薦閱讀:失智症剋星真的出現了!英國專家研究、台灣實驗證明:這種藥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