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即時新聞】分離焦慮幼兒一上學就哭,專家教你這樣做!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19年04月08日09:02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鄭安安指出,「分離焦慮」是小朋友情緒發展過程的正常現象,大多數寶寶和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特定的依附關係,大約至7~9個月大時,寶寶如果看不見照顧者,就會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的開始。
鄭安安臨床心理師說,幼兒哭鬧抗議,常讓照顧者產生緊張、不舒服等感覺,但也這意味著寶寶在認知及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里程碑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持續與主要照顧者形成一種信任的依附關係。
鄭安安臨床心理師指出,分離焦慮約在1歲~1歲半左右達到高峰,隨著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成熟,以及穩定的依附關係帶來的信心與安全感,到了2~3歲,孩子就會相信照顧者短暫離開,仍會再回來,而逐漸降低分離焦慮,養成獨立個性。
因此,一般來說,當孩子上幼兒園、念小學時,通常比較少看到強烈的分離焦慮。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處於分離情境時,出現強烈過度的焦慮、害怕,且時間超過4個星期,建議尋求專業人員評估,是否為「分離焦慮症」。
臨床顯示,個性較退縮、適應性較差的孩子,在面對分離情境時,比較容易焦慮、害怕,但這屬於孩子的先天氣質與性格,並沒有好壞及對錯,家長應瞭解與接納,避免使用責罵、威脅等教養方式。 (推薦文章:你家寶寶是黏人的愛哭鬼嗎? 如何降低分離焦慮 ,專家這麼建議
鄭安安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道別,及再三保證「我會回來接你」,並和孩子一起找到可以令人安心參與環境的著力點,循序漸進地鼓勵孩子嘗試,協助孩子慢慢和新環境中的人事物接觸及建立關係。
在處理孩子分離焦慮時,最忌諱否定幼兒的情緒,更不能說「一直哭羞羞臉、膽小鬼」,或是威脅「再哭我就不愛你、不喜歡你了」,這會讓孩子很受傷。
此外,鄭安安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試著了解孩子害怕及擔心的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的焦慮、害怕、擔心、煩惱等情緒,並鼓勵他表達想法及感受。
再者,維持溫和堅定的態度,帶著孩子到校門口或者孩子坐上娃娃車要離開時,以溫和堅定的態度和孩子道別,說完再見就離開,不要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
家長還可事先與孩子做好約定,以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親親作為分離時的安心儀式,或是允許孩子帶著熟悉的玩偶或小被子、奶嘴等替代物品,滿足他的安全感。
此外,家長可以多陪著孩子認識新環境,和老師或1、2位同學多一些互動,或是放學後邀請同學來家裡玩,並鼓勵孩子觀察及分享在學校裡好玩有趣的事情。
要是發現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社會情緒等各方面出現落後情形,或是充滿挫折及壓力,建議尋求療育資源協助,透過專業人員讓孩子更快面對挑戰及適應環境。(推薦文章:認識分離焦慮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