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從人際互動中找到安全感: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你的存在就是要與人產生關係與互動

女子學
更新於 2020年10月21日05:37 • 發布於 2020年10月19日05:53

「依附不是為了連結而存在,反而是為了可以離開所設計的。」

——林以正教授,《找回 100 %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導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撰寫愛情的文章以來,常常會一直聽到坊間的一些戀愛迷思,其中一個迷思就是「要先給自己安全感,才有辦法在感情裡面找到安全感」。我曾經也是這句話的信徒,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所以很討厭在談戀愛時的自己,明明單身的時候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為什麼在感情裡面卻那麼害怕失去?

直到我讀懂了依附理論的核心概念

圖片來源:Pinterest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謂依附,最原先的形式就是,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需要照顧者給予照顧與關懷,才有辦法成長茁壯。我們並不是獨居的生物,既然人類是群居生物,那麼便意味著嬰兒並非一出生就能獨立自主,反而是需要依賴照顧者給予照顧的。〈延伸閱讀:如何讓不理性的溝通化險為夷?除了「清醒自覺」的必要之外,也要拿捏好訴說者與傾聽者間的中性情緒

嬰兒和照顧者的互動很有趣。嬰兒天生並不會像小鴨子一樣,對於第一個會動的東西,產生所謂的「銘印效應」。嬰兒會對所有和他互動的人嬉鬧,但隨著照顧者陪伴他們的時間增加,他們便會開始和照顧者產生連結,而不再對任何人都予以回應。

當照顧者能夠好好地照顧嬰兒時,嬰兒便會感覺到舒適與安詳,每當有激起嬰兒情緒的威脅出現時,照顧者都能安頓好嬰兒的情緒,如此一來,嬰兒便能在平安的環境中長大,進而成熟到足以漸漸離開照顧者,逐漸在親密與自主之間取得平衡。

那麼,未能獲得情緒安頓的嬰兒會如何呢

圖片來源:Pinterest

有一些嬰兒,他們會變得十分地黏人,在照顧者離去時大聲哭喊,照顧者回來之後卻又撇頭就走。這些嬰兒,非常害怕照顧者離開他們,而照顧者回到他們身旁之後,他們依然無法信任照顧者,因此明明心裡想要親近照顧者,卻又表現出矛盾的行為。這些嬰兒在長大之後,他們會變得特別依賴伴侶,但同時又充滿懷疑,認為伴侶並不會全然地愛他們,這樣的結果,就是源自於小時候「無法掌握何時照顧者會給予關懷」所造成的。

另一些嬰兒,無論如何都得不到照顧者的關懷,因此,無論照顧者是否在場,他們都會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彷彿照顧者對他們不重要一般。這些嬰兒,或許可以一路順遂地長大,但是在與人親近方面,他們是排斥的,最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是無法親近任何人,有人想親近自己時,就會逃離現場、疏遠對方,這正是小時候主要照顧者一味忽視他們所造成的結果。

 

這兩種未能獲得安全感,而變得極為需要與人親近或極度與人疏離的人,要如何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呢?他們的腦海中早已深植著童年遭受危機時,照顧者若即若離或忽視不顧的經驗,又從何挖掘安全感來安撫自己?因此,不安全感重的人,唯有透過從與他人的互動經驗裡,感受到安全感的樣貌,才有可能獲得安全感,至於具體行為該怎麼做,我將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談。

 

主圖來源:Pinterest

本文由「 Psydetective-貓心」撰寫

copyright by share99

★ 加入《女子學》Line 好友,與妳分享生活大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