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今年80歲林奶奶在年輕時候,買賣股票十分熱衷,對於每筆投資微細訊息總是能謹記在心;但是大約在10年前發生中風,雖然肢體活動恢復良好,但是腦袋卻越來越不靈光,醫師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大腦功能逐漸減退,到今年已經進展到中重度失智症,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照顧,最讓家人困擾的是,林奶奶在白天總是一副嗜睡狀態,到了晚上又好像在跟誰對話,一般喃喃自語整夜,情緒起伏也很大,甚至林奶奶偶爾會在半夜大聲哭鬧。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表示,經過熱心鄰居的建議,推薦林奶奶到中醫就診,在不停止原有的西藥之下,中醫師開立中藥調理,加上原本老人日間病房白天的認知促進活動,目前已經能夠白天保持清醒,晚上安靜入眠,情緒也較為穩定,最開心的無非是擔負照顧責任的子女。
中醫對於失智症的觀點
衛福部高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譚宏斌醫師指出,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要原因,西方醫學認為主要是認為,因為中風事件所造成腦細胞壞死,尤其是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域,而中風後3個月出現突然的智能衰退就有可能是血管性失智症。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中醫部蕭坤元醫師表示,以中醫的角度認為,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位在於腦部,起因於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造成痰濁瘀血,蒙蔽清竅導致認知功能降低;原因在於血瘀氣滯造成氣血不能充養腦部,或者血瘀阻礙脈絡造成氣血不能上榮於腦。就單以血管性失智症的中醫治療而言,經常採取活血化瘀,兼以補養心神的作法,常用的藥方包括補陽還五湯、人參養榮湯、天王補心丹等;除了常見的認知功能減退的症狀之外,睡眠障礙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其中像本案例林奶奶這樣睡眠週期紊亂患者也不在少數。
中藥可以輔助調節睡眠節律
生理時鐘是指一個生物本身的睡眠節律與日夜節律,這個節律會受到外在環境,例如光線、聲音,或者內在刺激,例如情緒、壓力或身體病痛等因素影響;以中醫角度而言,睡眠的規律與身體的陰陽氣機運行有關係;以靈樞口問篇提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意思就是人體的陰陽是處在互相競爭的狀態,白天清醒的時候,身體的陽多於陰,等到睡眠時又陰多於陽。
因腦血管意外或是因年老,而導致氣血運行不通暢,則很有可能會產生睡眠日夜週期混亂的現象。蕭坤元醫師表示,對於失智的老人家,白天嗜睡,晚上吵鬧而言,中醫可以採取根據時間順序給予不同的中藥處方:「在早上給予補陽氣的處方,例如人參、黃耆等,可以提振精神,而晚上給予補陰血的處方,例如酸棗仁、夜交藤等,可以幫助睡眠」;實際上應給予中醫師若有其他症狀,還需要加減中藥配方。
經過中醫調理 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若是失智老人有了混亂的睡眠日夜週期,除了減少與家人互動的時間,也會影響到患者本身生活品質;此外,患者的睡眠周期也會大大地影響到照顧者的生活,一旦失智老人日夜顛倒,主要的照顧者勢必也會為了要照顧病人,而有睡眠缺乏的狀況;要修正日夜週期,除了使用中藥調整身體氣機;另外,生活作息也要注意,必須要讓失智老人家參加老人日間病房白天的認知,促進活動來維持日間活動,以避免整日白天嗜睡,反而晚上不睡。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鄭靜明院長指出,嘉南療養院於民國91年起,提供老人日間病房醫療服務,近20個年頭未曾中斷,期許能提供就醫的高年精神病患更具完整性、可近性及持續性治療服務,落實高年精神病患精神醫療工作,減少高年精神病患延誤就醫、家屬負荷與社會負擔。
譚宏斌醫師,畢業於南臺科技大學研究所,現職衛福部高年精神科主治醫師,經歷高雄榮總臺南分院醫師,專長:老人精神醫學、失智症、憂鬱症、失眠、生物精神醫學、環境醫學等。
蕭坤元醫師,畢業於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現職衛福部嘉南療養院中醫部醫師,經歷: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醫師、臺灣睡眠醫學會常年會員、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專長:失智症、身心症、健忘、睡眠障礙、運動傷害、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腸胃肝膽疾病、月經失調、更年期症狀、坐骨神經痛。(于郁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