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緊密交織著左營土地人文精神後,共同譜寫出專屬於「中華民國海軍歷史、藝術與文化園區」的公共藝術新篇章。
環繞於深具歷史意義與海軍精神的桃子園車站周邊及左營海軍基地場域,試圖以創新、抽象的藝術手法,揉合歷史場景與軍事展示共融再現,彰顯文化藝術與國防實力互為依存的關係。並導入多元化的公共藝術,形塑一處充滿活力和寧適的軸線性空間,讓藝術成為你我跨時空溝通、融合的觸媒,進而體現專屬「亞洲海事歷史上重要樞紐」的土地文化交流起點。
記憶中的桃子園
本案公共藝術設置場域位於左營海軍營區,鄰近左營舊城(昔日稱鳳山縣舊城),清乾隆年間,位於鳳山縣治北城外的埤仔頭街漸漸開始形成,貿易的船隻可從萬丹港(今左營軍港,日治時前稱桃子園港)經由南海大溝(人工運河)到達埤仔頭(左營舊城北門)登岸進行商業貿易。日治時期,日本人於萬丹港一帶闢建大型軍港,並將之更名為「桃子園港」,也造就了今日左營軍港的重要基礎。期待以公共藝術成為楔子,重新轉譯「桃子園」的點滴故事。
歷史場景再現的轉譯與串聯
當我們以藝術語彙述說時,尊重既有空間紋理與脈絡,並以極簡的有機線條,串接跳躍的流動空間;以流動(線性)美學的堆疊層次,呼應土地積累的歷史紋理;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計畫,融入營區建築語彙與環境。當你我漫步於桃子園車站及周邊歷史場景再現的氛圍下,感知心靈、啟發心靈,引領想像穿越時空界限,回溯過去歷史場景建構後的對話。
藉「御風破浪.榮光現」的策劃概念,聯結歷史紋理與土地情感對話的契機,除了在地的重要海軍精神意象及左營古城特色的重要性外,更展現海軍於臺灣海峽偵巡,捍衛海域安全的目標延展記憶的傳承。亦代表左營海軍建軍歷程印記之創作理念及作品特色,讓民眾深入桃子園月臺的過往今來發揚我軍歷史榮光。
本計畫整合5位藝術創作者,共同構思出4組件公共藝術作品,使桃子園車站歷史場景與海軍陸戰隊的精神意象更為清晰。期盼「御風破浪‧榮光現」的2大主軸論述:「嶄新視野的子計畫A:桃子園車站及周邊歷史場景再現」、「世代守護的子計畫B:海軍陸戰隊隊史館入口大廳意象」,詮釋動靜之間的相互對話,凸顯環境美學、地方文化、美學教育及歷史活化空間機能等特質。讓大眾參訪體驗過程的身體感官經驗取代視覺經驗,觸發每個人不同的「感知記憶」,而滿載著豐富情感進入各自的人生經驗之中。
行走與停留的藝術浸潤
公共藝術設置場域的思考,則反映於空間特質的區分,藉由「室內(流動的靜)」與「戶外(動的軌跡)」交織出「御風破浪‧ 榮光現」的策劃主軸。偌大空曠的桃子園車站周邊及歷史月臺,適時導入視覺焦點,以「地景藝術」的手法,將既有草坡作浪形起伏的三角切割,形成作品【縱橫山水】的主體,其海浪形式烘托了,另一件作品【玉山旭海】船艦造型的意涵。作品以線性構成地標性公共藝術計畫,融合基地空間權利釋放,親民化的介入契機,再造活力氛圍。
串連藝術家們的創意發想,輔以藝術教育活動的規劃,營造寧適輕鬆的沈浸式環境。作品【19470916】成為進入海軍陸戰隊隊史館1樓大廳室內流動場域的起始,以數位科技貫穿起數十年左營海軍基地歷史記憶於壁面裝置之複合藝術創作,幻化虛實轉化為超時空情境展演空間。更引導著民眾沿著潛望鏡的線性通往隊史館後門及半戶外露臺【洞悉先機】作品,其流動的曲線隱喻觀者藉由觀察(看)的過程,形成和場域融合的想像,使作品達到「運籌帷幄」的精神內涵,進而獲得致勝先機。
嶄新視野的子計畫A:桃子園車站及周邊歷史場景再現
作品名稱:玉山旭海
藝 術 家:楊尊智
材質:不鏽鋼、PPG烤漆
尺寸:長4412 x寬896 x 高1890公分
「桃子園車站」過往為軍用物資、人員運送至左營軍港的重要交通路線,而今成為退役軍事車輛武器展示之處,在此具有重要記憶與情感處,公共藝術的介入在歷史場景的再現之外,更期待創造出想像世界中蒙太奇的一景。
藝術家以框架形式軍艦與長型車站月台的整合,接近真實的船艦尺度,民眾更能感受到身旁曾經真實存在的景象,在保留大部分軍武陳列展示功能外(在側邊營造軍艦入口意象及坡道,為人員物資運補管道,使運補後勤的畫面更生動),在內部創造停留歇憩沈思的空間(內部空間設置長型座椅及其向上延伸的展示框架,透過手輪、齒輪、鏈條等工業風機制改變適宜的閱讀角度。在這幾個空間上方,長型開口錯落,將天光引進,視線向上延伸天際),這是之前月台曾經有過的,後來消失了,現在透過公共藝術重新尋回更創造性的體驗。
艦尾為月台棚架的延伸,在此,方向之舵重新引領我們往新目標前進(尾舵之處,地面鑲嵌銅條刻度,將這巨大量體的船艦關鍵,匯集與此),開放空曠的場域,為本基地(前往營區)最重要的觀賞角度,艦尾線條延伸出空間張力,亦為拍照取景的最佳位置。透過手機拍照打卡生活化的小動作,創造出海軍藝文資訊流量的極大化,這也是上述「軍」、「民」嫁接橋樑美意的具體呈現。
作品名稱:縱橫山水
藝 術 家:王懷亮
材質:鋼筋混凝土擋土牆、耐候鋼板、不鏽鋼板烤藍色漆、浮雕銅板、花崗石板、仿木混凝土板、淡藍色琉璃抿石子
作品範圍:北側陣列長約:34 x 寬約3~1.5 x 高約0.6~1.35 公尺;南側陣列長約:34 x 寬約3~1.5 x 高約0.8~1.55 公尺
桃子園車站旁側及對面靠馬路草皮區域,是進入營區前的緩衝空間,雖是對民眾開放的活動區域,但也同時具有戰時列陣阻敵的緩衝功能。作品利用進入營區前左側既有草坡,以「地景藝術」的手法,將既有草坡作浪形起伏的三角切割,海浪形式呼應了旁邊另一件作品「玉山旭海」船艦造型的意涵。
崁入草地的波浪三角形以鋼筋混凝土及耐候鋼鈑組成堅硬牆體,於進入營區前的道路二側列陣展開,左側牆體順應既有草坡,並在保留原有樹木的前提下,由小到大、從低到高的形成序列,於靠近車站旁的平坦草地上以耐候鋼鈑形塑對應的低矮草坡,坡上鑲嵌入描述海軍及陸戰隊榮耀的銅鈑,佐以作品說明牌,讓民眾行走於步道上即可體會。
整個作品既是地景藝術、也是戰術掩體。綿密而滴水不漏的防禦系統、是作戰任務的目標,這種防禦系統常以陣列方式佈設,以形成完整無死角的保護,在陸域、在岸際形成立體三度空間的保護傘及攻擊箭。
世代守護的子計畫B:海軍陸戰隊隊史館入口大廳意象
作品名稱:19470916
藝 術 家:郭文昌
材質:不鏽鋼、PPG烤漆、LED顯示器
尺寸:長 700 x寬260 x 高45公分
19470916是一串數字,是一個時間節點,記載著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重建隊史的海軍肇始精神、共同記憶、陸戰隊功績以及歷史的功績。作品以數位互動藝術型態呈現,跳脫傳統造型思維,以創新軍武意象概念來引導年輕族群有保衛國家的意識,並與桃子園區第一期公共藝術作品產生對話與連結。
透過可見的迷彩識別肌理,將海軍陸戰隊過往英勇歷史、被隱藏的時間圖像、不可見的視覺想像,轉化為實體的鋼雕裝置及互動AI人工智慧互動感應器、光色變化、動態感應、聽覺與視覺的體驗,反應陸戰隊隊史館設置空間屬性。讓作品本身訴說過往的故事,藉此喚起作戰弟兄們的共同記憶,並引導民眾進入該時代的氛圍中。
作品名稱:洞悉先機
藝 術 家:林昭慶
材質:不鏽鋼、鋁板、FRP、GRC、玻璃、PPG烤漆
尺寸:長 1315 x寬 550 x 高580公分
望遠鏡的發明成為改變人類軍事歷史的一大利器,制敵於千里之外為現代化軍事作戰的致勝先機,作品運用望遠鏡由橢圓造形自轉成為時間序,強化由遠至近、追蹤匿蹤、精準聚焦的視覺語彙,同時擷取導彈彈頭在擊中目標前,高速旋轉的飛行軌跡,成為能量的帶狀顯現。
作品懸飾於戶外通行廊道下方,並利用戶外坡坎、橋下、柱體等地形,營造地面、海上、空中的三維視角,形成抽象的、隱匿的、動態追蹤的視覺符碼。亦延伸官兵搶灘、登陸後進行掩護射擊時的動態英姿立體造型作品,與第一期公共藝術作品完成前後呼應、世代呼應的場域效應。形成一處新的攝影亮點,更展現了我軍精準即時之預警、快速反應之制敵能力,預告勝利的來臨!
公共藝術是人們與環境互動及溝通的重要媒介,透過藝術創作,透過公共藝術設置,翻轉過去軍事刻畫印記的嚴肅與歸整,跳脫過往思維窠臼的樣態,取而代之的是讓民眾在開放的戶外空間中感受自然與作品的美學氛圍,並能近距離的與作品互動。全案以沉浸式歷史場景再現建構及多媒體互動對話的藝術想像為出發,結合空間、地景、色彩與感官,營造「御風破浪‧榮光現」的流動美學新意識建構。當你我行走其間可以試著閉上眼睛一同沉浸心思,觸摸著作品肌理,不只是視覺的饗宴,更讓你我重新體會桃子園車站過往今來剛柔並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