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IEA 調查:台灣國八生公民認知世界第一、校外行動參與卻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親子天下
更新於 01月26日01:35 • 發布於 01月26日01:35 • 趙宥寧、呂國維
IEA 調查:台灣國八生公民認知世界第一、校外行動參與卻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每七年舉辦一次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22,ICCS 2022),調查參與國內13.5歲學生(國中八年級)的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情況。

儘管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仍有24個國家(包含法國、荷蘭、西班牙、愛沙尼亞等21個歐洲國家)、8萬2,000名學生參與評比。台灣自2009年參與,今年已是第三次調查,是亞洲唯一參與國,全台共有159所國中、5,227名學生受測,這也是新課綱上路以來的第一份公民教育大調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ICCS 2022 評量架構分為三個部分:

1、知識內容面向:有標準答案的公民認知測驗,包含選擇題、開放題,測驗學生知識與理解、推理與應用。

2、情意態度面向:學生對族群、性別平權、移民平權、全球重要議題的支持度;政府、法院、立法院、傳統媒體的信任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3、行動參與面向:調查學生參與校內、外公民活動。前者包含班級幹部、班聯會選舉投票、參與學校運作決策;後者包含參與社區志工團體、宗教團體、政黨附屬青少年組織。

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日前發布「2022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最新結果,台灣同步舉行成果發表記者會。教育部提供

知識、情意題全球第一「關鍵三原因」 國中公民師喊:不意外

ICCS 2022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學生公民認知測驗平均獲583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8分),在參與國中排名第一,且未出現雙峰現象,有九成學生屬於高分群;學生對性別與族群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也位居參與國之首。在全球議題中,台灣學生最關心污染、水資源短缺、物種滅絕、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並在環境保護支持度上排名國際第一。

除此之外,台灣學生對政府、法院信任度皆有提升,但對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信任度則下滑。研究團隊初步分析,主因是紙媒數位化,台灣學生較常使用數位媒介,這也反映傳統媒體角色逐漸式微。

台灣學生公民認知測驗分數高,ICCS 國家計畫主持人、台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劉美慧分析有三項原因。她指出,相較部分參與國僅將公民教育融入課程,台灣則是獨立設科;公民課綱與 ICCS 測驗架構相當接近,可以系統性教學;教育部也有公民科師資培育,公民老師具備足夠專業,可隨時融入國際議題。

台北市古亭國中洪姓公民教師也提到,許多國家未設公民科,台灣學生認知排序較前,她「不太意外」。尤其新課綱上路後,刪除許多需要背誦的內容,並在公民教學融入大量性別、族群、正義的生活化議題,「當生活事件進入課堂,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苗栗縣三義高中國中部公民教師彭心儀對於結果也「不意外」。她說,新課綱公民社會主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及社群、社會生活的組織與制度、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民主社會的理想與現實涵蓋從個體到全球,透過國中三年系統化課程,確實能幫學生獲得優異的測驗成績。

校內、外行動參與意願兩極 沒人想在校外當志工?

不過,台灣學生行動參與面向,卻因校內、外參與場域不同,出現兩極化差異。

該份調查指出,台灣學生「在班級幹部或班聯會選舉投票」、「成為班級幹部或班聯會代表的候選人」、「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高於國際平均值13至28分;但參與校外志工團體、宗教團體、政黨附屬的青少年組織的比例,分數卻較上一次2016年調查下滑1至3分,明顯低於國際平均7至12分。

劉美慧分析,主因是校內有提供充分的民主討論氛圍,學生能參與學校運作決策;校外參與則因台灣國情不鼓勵國中生參與宗教或政黨附屬團體。但綜觀整體,在與多個歐洲老牌民主國家比較之下,台灣表現仍非常亮眼,「我們讓世界看見台灣!」

值得一提的是,服務學習時數是高中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之一,不少國中生多會搶在畢業前集滿6小時。但在這次調查中,台灣學生參與社區志工團體分數卻較去年下滑1分,還比國際平均低12分。

台灣學生行動參與面向,卻因校內、外參與場域不同,出現兩極化差異。取自ICCS國家計畫簡報

對於這項結果,彭心儀推測,可能是學生除了學校生活外,周末假日無閒暇時間進行公民參與活動。另外,學生對於國內社會組織、團體認識不多,即使想要進一步了解或投入,也可能受限資訊不足而卻步。

解方:教師是提升行動參與關鍵角色 善用課餘、強化社區合作

洪老師認為,不少國中生都在校內累積志工、服務學習時數,不需到校外做志工就能完成。另方面也與社會風氣有關,國中生若要參與活動,經常需經家長同意,較難「獨立」參與,也難有時間自主權,但若老師願意主動帶領,利用第八節輔導課、段考結束第一周的課餘時間,學生普遍都有高度參與意願。

劉美慧則建議,學校可加強運用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的資源,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究,發展社區學習經驗。

彭心儀也提出一項校內外行動參與實作建議。她說,學校在公民與社會課堂上,可善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讓學生嘗試了解社會上有哪些與自身有關議題、哪些個人感興趣議題、有爭議的時事議題等,開啟學生對於議題有知的基礎,再藉社會領域彈性課程與校外社會組織、團體、機構進行交流。

她也拋出一個新構想,政府部門可與民間團體合作,打造一套系統多元化的公民參與網路平台,讓學校端可直接透過網路申請,建立機構媒合、實際體驗、反饋等模式,讓學生能對公民意識引起好奇,並願意試著與日常生活進行連結,進而為自己未來的公民參與開拓更寬廣的視角。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養出成功、自信孩子的10個訣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