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和親家聊什麼才不尷尬?《50+》百位讀者留言募集:6大暖場話題,留給對方好印象

50+好好
更新於 02月02日09:24 • 發布於 02月02日09:15

文/吳丹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說到人生下半場的初體驗,與親家見面是許多人的新課題。雙方認識不深,想和親家想保持好關係,但聊天又很容易感到尷尬……。你的困擾,我們懂!因此,《50+》在FB粉專發動「和親家聊什麼」解疑活動,吸引上百則留言熱烈參與,我們也採訪讀者的真實經驗和建議,快來看看大家的分享!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和親家公、親家母見面,到底該聊什麼才好?」這也是你的困擾嗎?尤其是第一次相見跟對方完全不熟,若再加上對孩子即將結婚的對象也不甚了解,該聊哪些話題才得體?又該避開哪些話題,才不會踩雷、傷了和氣?

《50+》前陣子在FB粉專發問,留言多達350則,討論熱烈。

有讀者留言:「很尷尬不知要說什麼好」,甚至表示日後在路上遇到也不一定認得出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也有人分享,這就是為何以前辦喜事會需要媒人婆來幫忙,有個能聊愛聊又能炒熱氣氛的活潑人物會輕鬆很多。

不過,也有讀者很豁達表示:「如果對方話多,就給他們發揮;如果對方話少,那就去化妝室久一點吧!這年紀了,還要煩惱這個?」

其實談話投不投機,真的無法強求。儘管有些親家之間,可以像家人、朋友一樣開心聊天話家常,卻也有讀者提到,「只有在婚禮前、婚宴上,與親家母的母親去世才見面。因為兩家差異太大,沒辦法說話,不見面最好。」(相關閱讀:孩子結婚,媽媽穿什麼?拒絕俗豔!50+百位讀者分享「非典型」主婚人穿搭,像自己最優雅

和親家聊什麼?《50+》集眾人智慧整理6大主題口袋必備

不管與親家契合度高不高,有準備勝過毫無防備。《50+》替你整理百位讀者們留言分享的親家聊天的題庫內容:

1. 聊孩子、日後可聊孫子

2. 養生保健、醫療資訊

3. 美食旅遊、休閒娛樂

4. 親家的往事,如童年、戀愛,和親家公還可聊當兵

5. 工作、退休生活規劃

6. 照顧年邁父母的經驗談

至於政治傾向、財富比較或對小夫妻生活干涉太多,就是較為敏感的話題,避開為妙。

把親家當一般朋友相處 謹記聊天是分享不是干涉

做父母的,社交經驗早已身經百戰,之所以會特別在意與親家聊什麼,出發點都是為了即將結婚的孩子好,想讓親家留下好印象。

讀者林介佳的女兒前年結婚,至今已去見過親家5、6次了,她分享「其實不用太緊張,就把親家當成一般朋友輕鬆相處就好。」人際關係裡本來就有特別親近的朋友與普通朋友,硬要把親家當成超級好朋友也有點牽強,但定位為「一般朋友」寒暄閒聊,就可以很自在。

第一次見面前,先問一下女兒關於親家的基本資訊,像是住哪裡、大致生活樣貌,比較好找話題聊。實際相處後,因為自己和親家年紀差不多,光是聊彼此人生現階段的生活,像是年屆退休該做哪些規劃、長照資源的分享等,就很有共鳴。

不過,林介佳心裡謹記一件事:不要聊孩子(這對小夫妻)的事。因為孩子已經成年,可以完全為自己負責,存多少錢、有無貸款、生不生,雙方父母都無須過問。要讓聊天變分享,不要讓聊天變成干涉

問親家當年是怎麼戀愛的?有趣、也有機會暸解家庭價值觀

目前尚未有親家的讀者「Win love」(匿名),滿期待未來有機會可和親家交流,「畢竟父母輩互動好,對小夫妻來說也比較好。」

「Win love」有2個兒子,她想到,未來如果當婆婆,怕有些事太直接問出口,會對媳婦有壓力,畢竟自己也當過媳婦,不希望媳婦若有適應上的問題、或有哪些事悶在心裡不敢講。「與親家相處時,可以稍微側面了解這戶人家的特質與性格。自己也能有所調整。」

很重視愛的「Win love」,覺得談戀愛是人生最甜美的回憶,推測應該會是滿開心的話題,以後有機會,想問親家夫妻「當年是怎麼戀愛的」、「是因為彼此的哪些行為或話語而感動」,不只很溫馨,也可以認識到對方家庭的價值觀,進一步了解媳婦,這樣也挺好的。

朋友可自選、親家沒法挑 不強求也不失禮數

那麼,爸爸們的看法呢?讀者李運明接受《50+》採訪時,明快指出:「親家和我們是2個不同的家庭,單純是因為孩子的婚姻,而讓雙方有了『親家』的關係。其實就連有血緣的兄弟姊妹,都不一定能好好相處了,親家本來就是外人,緣深緣淺不必強求。」

他認為,見面可聊聊天氣、身體保健、旅遊、個人或孩子的嗜好,盡量選正向陽光的話題。避免聊家務事、政治傾向,更不要比較財富。

至於孩子的人生讓孩子去規劃,父母輩千萬不要攪和,尊重就好。「我自己孩子的婚禮打算怎麼辦理,我完全沒意見,不過若親家有特定想法,也要聆聽尊重,再看看孩子怎麼決定。 」(相關閱讀:孩子要結婚,送現金還是房子好?會計師:從結婚、生子、死亡等人生大事看贈與稅、遺產稅

李運明坦白說,親家不像朋友,朋友可以自己選擇,但親家是不能挑的,不管個人感覺如何,為了孩子好,要注意禮節,熱情招呼,若能相談甚歡當然很好,如果緣淺聊不來,至少做到不失禮數,千萬不要造成孩子或親家的困擾

親家就是親家 少碰面代表大家都安好

假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量表,0分是毫無關係、10分是親密且重要的關係,你認為自己與親家會落在幾分?

其實也有1分的選項。

讀者于之琳的父母看待親家,就是屬於「知道也尊重對方,但無須特別往來」的淡泊關係。

于之琳是結婚3年的30+世代,父母50多歲、公婆近70歲,兩邊親家可說算是不同世代,因此生活沒有太大交集與共鳴。只在兒女婚前安排第一次見面,第二次碰面就是婚禮,之後只有在于之琳的先生開刀住院時,雙方父母來探望時巧遇而已。

公婆是熱情的人,和其他親家往來密切,年節也會互相拜訪一起吃飯。而于之琳的父母則認為「親家就是親家、親家不是朋友,沒碰面就代表大家都安好,見面通常是出代誌(出事),所以不必特地見面」。當然,年節送禮往來,見到女婿時問候親家的關心還是沒少過。

對于之琳來說,父母與公婆這樣的距離剛剛好,小夫妻不管有什麼狀況就自己面對、解決就好,不需要讓長輩涉入太深。

這時代,倘若我們都相信,成年兒女的事讓他們自己去煩惱,那麼,有位讀者的留言也挺有道理:「不要見面就不用煩惱,孩子們自己去應對,老人家還要煩惱這事太累人了。」

做父母的,盡份隨緣就好。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