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表現不佳的同事很少會是緊急事件,也因此我們會拖著不去正面處理這種尷尬的場面,而拖延下去一般來說又會導致情況惡化,更難處理了。我們欺騙自己只要給出時間,事情就會好轉。然而,真實生活很少如此。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形,我們必須運用以下四個必勝步驟,一年進行兩次團隊評估。
4 步驟進行團隊評估
首先,在你的組織圖上,用 A、B、C 標出你認為每位團隊成員屬於哪個等級。以這種方式把人分級,似乎違反了我在先前的章節談的原則,但差別在於這裡沒有強制有多少百分比的員工,必須被納入 A 級、B 級與 C 級。
這一步急不得。想好你的 A、B、C 是如何定義的。A 級代表當事人有九成的機率能做到前一○% 的頂尖結果。B 級代表有機會變成 A 級,或是那個職位不需要動用 A 級人才。C 級代表時常不符合期待,或是在與成功息息相關的領域表現不佳。
人性會讓我們依據和另一個人的關係,提高或降低標準,所以首先要做一做左腦練習,運用大腦負責秩序與分析的部分,盡量客觀地觀察。你要運用在第一章「找人是為了看到結果」學到的技巧,依據特定的結果或特質,尋找這個人成功或失敗的證據。
第二步,讓右腦也上場,也就是思考流程的直覺部分。在這個步驟,想像你列為 B 級或 C 級團隊成員來你的辦公室辭職,因為他們碰到更好的機會,幫你省了必須開除他們的尷尬步驟。好了,現在感受一下,你覺得鬆了一口氣、沒差,或受到打擊?
第三步,用「三年後……」開頭,描繪你預期組織圖接下來的樣貌。3 放上名字與職稱,看看誰在你對於組織的未來願景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在想像自己的明星團隊時,能否想像這個人跟著你,也或者他們只是填補目前的需求?
最後的第四步是問自己:「如果要找人補職缺,依據我目前的了解,我會願意用他們目前一二五 % 的薪水來雇用他們嗎?」
這四個問題大約會花半小時,一年兩次。系統性套用後,你將找出需要想辦法留下與培養哪幾位員工,哪些員工則有較多的基本問題,需要加以輔導。
表現不佳的同事有機會輔導成功嗎?
接下來,你需要判斷是否孺子可教也。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從前的學生聊到,她需要撤換旗下的銷售總監 Y,因為她聽過一句話:「一旦你有開除的念頭,就代表已經來不及了。」不過,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把換人的成本和風險也考慮進去後,更務實的做法其實是嘗試輔導員工走向成功 —— 如果當事人聽得進去的話。
我問我的前學生:「如果 Y 要成為 A 級人才,他需要改變哪些行為?」學生回答 Y 將需要「大幅提升」招募、雇用與留住銷售人員的能力。我說:「光這樣講還不夠。」我催促學生說出她希望 Y 在招募過程中,出現哪些明確的行為改變。我的學生答不出來。我要她想好之後再來找我。
我學生最後列出的清單中,有許多步驟與「找人是為了看到結果」有關,例如 Y 沒做資歷查核、缺乏一套正式入職流程等等 —— 但我得知學生先前給 Y 回饋時,完全沒提到這些事。
行為一般可以分為三類:知識類(knowledge-based)、技能類(skill-based)、特質類(attribute-based)。一名財務總監如果不清楚適用的現行稅務法規,那是知識類的不足;如果提出財務模型是他的弱項,那是技能問題;無法與他人共事則是性格特質方面的問題。分辨究竟是哪一類很關鍵,因為知識和技能通常有辦法輔導,但理解力、進取心、態度、信任、情商等特質則很難教會。
如果你有員工是特質類的問題,這場仗不好打。幸好,如果想知道有沒有辦法輔導,幾乎永遠都能透過下列五個問題得出答案:
- 問題 1:這個人是否為問題負起責任?
- 問題 2:他們是否自請提供解決問題的點子?
- 問題 3:你是否感受到懺悔之情?
- 問題 4:他們是否願意為了解決問題,在職務上做出妥協?
- 問題 5:他們的基本價值觀是否與組織一致?
形成觀點的方法是和那個人談相關問題,抱持好奇心仔細聆聽。此時不是輔導、說服或協助那個人改變的時候。你是在蒐集資料,判斷是否可能輔導那個人。為了找出答案,你必須在這種談話中以仔細聆聽為主。
最後要提醒,雖然道德瑕疵不等於人格特質有問題,以及光是做錯一次,也許不是該放棄這個人的理由,但也要思考我從古魯斯貝克那學到的一句話:「你這輩子做過的最糟糕的事將是界線,而不是中線。」我們都說過與做過不會自豪的事。我們該問的因此是這個人這次做出的事,是否說明他就是這樣的人,那是一種模式,也或者這次是例外?如果是例外,那麼與其加以批判與懲罰,還不如協助他們回歸他們替自己設下的正軌。這麼做對個人有益,也更能展現你的人情味。
(本文出自《高效經理人手冊》,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職場上,如何與有實力但強勢的人結盟?廉頗與藺相如的人際啟示
工作讓你心累嗎?耶魯教授揭露,提高幸福感、降低倦怠感的祕密武器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Eden松 人都有劣根性,別妄想改變他人,
直接請他滾最快,
會聽的早就會聽了。
08月11日12:5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