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睿高中畢業前夕採訪他,即將結束時只見他邊回答記者問題、邊低頭不停回覆手機訊息。記者忍不住問,才知道他是在處理「公關危機」。
18歲桃園復旦高中的林睿和20歲高雄科技大學的郭宸毓,兩年前自行組裝出地震儀,放置在全台180個觀測點,並組15人「探索科技」ExpTech 團隊(多為彼此不認識的高中、大學生),透過線上協作,開發出能預警地震的 App「DPIP 災害天氣與地震速報」。2022年底與氣象署簽約,可使用氣象署資訊,成為地震測報中心第一組非公司組織的合作對象。這款手機版 App 在今年403大地震後爆紅,下載量近50萬,是2024年各媒體推薦下載的好用地震 App 之一。
DPIP App 在蘋果和安卓手機都可下載。劉映均截圖
403大地震後,媒體先後報導兩款地震速報 App,開發者都是高中生,兩人都姓林,但兩人彼此不認識,也不知道彼此在做的事。相較於另一款高中生個人的「地震速報 App」是透過電腦專用地震速報軟體「地牛 Wake Up!」的連動功能,間接取得氣象署地震資料,引發爭議;「DPIP 災害天氣與地震速報」有自己的觀測點,自行開發預報系統,與氣象署合作,兩年來都在更新運作,最近又新增使用者所在地的天氣資訊。
為自己而學關鍵元素:強烈動機
讓這款 App 在地震發生5秒後就能回傳震度資訊的關鍵,是一個比行動電源還小的「加速度傳感器小盒子」,更令人訝異的,這不是現成產品,是林睿和郭宸毓自行組裝完成,成本不超過台幣800元。
高一時和伙伴自行組裝的地震儀(左),分放全台180個觀測點,能在地震發生5秒後回傳地震訊息。賓靜蓀攝
這一切源於想要解決對地震的恐懼。從小六(2018年)起,經歷過好幾次六級以上的大地震和餘震,林睿在害怕的同時,也會想「除了氣象署發布的有感地震報告,有沒有辦法更快知道地震要來了」。高一那年又發生芮氏規模6.7的花蓮大地震和餘震,林睿決定採取行動,在網路社群上詢問,當時在台南大灣高中高三、剛考完學測的郭宸毓也有興趣,互不認識的兩個人就開始線上研發儀器,自己買材料組裝出那個測地震的小盒子,接到網路的模塊上,將感應到的震度回傳主機。
找到夥伴,線上協作
兩人砸了一萬多元做了二十幾台,放在分布全台的朋友家中。「我們不測非地震的晃動,所以這個小盒子只要貼著室內地面,就可以測到地震,連氣象署沒發布的小地震都測得到。」一開始想賭賭看,結果一整個月都沒地震,沒想到2022年9月18日台東發生6.8級大地震。「我們的儀器在全台灣都有測到,就很開心,」害怕中帶著成就感,他們想做得更好,又在社群上找到15個也有興趣的高中、大學生一起,做出 DPIP 手機版、TREM 電腦版。
TREM 電腦版地震預報系統,及時蒐集震央、震度等訊息。黃建賓攝
每次地震都是測試時機,也讓他們對自己的預警系統更有信心。2022年底接到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邀請去做簡報,並且跟他們簽約。這對團隊是很大的肯定,「我們認真做出一些成果,別人才能相信我們,」林睿說。
主動請教專家 探究中找到學習的快樂
在復旦高中地科老師王貞琇的眼中,林睿是少數對地震有興趣的學生,也一路陪伴他、提供知識上的支持。但林睿和團隊玩出這樣規模的預報系統,王貞琇知道已經超出她能協助的範圍,便找來中央大學地科系畢業後創業的同班同學贊助經費,讓團隊得以升級伺服器和學生的電腦。
王貞琇也建議林睿去諮詢地震專家。當時中研院地球科學所「捕震網計畫」,在全台校園放置小地震儀,復旦中學也有一個,林睿就主動去請教。計畫負責人、地科所研究技師梁文宗隨口邀請林睿暑假來地科所做研究,「本以為他住桃園、暑假可能要參加很多營隊不會來,沒想到他每天通車到台北。」
梁文宗觀察林睿學操作觀測的技術,玩得很開心,要他完成的任務也都通過,還自己開發小機器偵測,跟其他預警軟體不一樣,「高中生衝那麼快很少見,看得出來有熱情長期投入,」梁文宗用好幾個「少見」來形容林睿。
梁文宗認為 DPIP 屬於純技術,鼓勵林睿不能自滿,最好補足地震學知識,未來再加技術就無往不利。「單純研究地震,就是災難科學,但地震學還可以探測各種物體,包括探測月球、火星等行星地震學,」梁文宗表示。林睿也透過特殊選才管道,九月將如願進入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解決真實問題的成就感和責任感
不為參加科展、也不是老師規定要做,林睿在兩年間為這個預警系統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也曾面臨家人反對的壓力。「爸媽覺得我浪費太多時間,沒好好念書,後來我們做出一點成果,才慢慢轉為支持。」
王貞琇也笑說,林睿的學習歷程,短時間內對地科感興趣的人應該不會那麼快增加,但「應該會默默鼓勵到一些不喜歡醫科、電機等熱門科系的學弟妹,在未來學習生涯的某一段,勇敢為自己而學。」
現在林睿和團隊更感受到社會責任,「我們主要面對一般民眾,承擔不起誤報風險,」郭宸毓說。系統要慢慢做下去,不能光靠熱情,得考慮現實問題。防災軟體不能放廣告,東西越來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也要越來越多,「第一個就是需要設備,伺服器很燒錢,本來架在自己家裡,流量大到沒有任何方案可承擔,只好買 Google 雲端,一天就燒掉2,000元,」他說。
學生時間較多,但都是無償付出。林睿舉例,4月3日那一天他們就測到八百多個地震,包括氣象署沒有發布的小地震。「預設的鈴聲一直響,要監測站點回傳的資訊、要維持系統的穩定,當天團隊中7個人都沒辦法睡覺,」他自己則是隔天跟學校請假。4月底那幾天也是,「 大家累得要死,但沒辦法,有地震來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維持系統的運營狀況,沒辦法放著不管,」林睿說,蒐集所有震度、震點和分布,都是最珍貴的資料,未來可以做更多應用。
挑戰:持續不能光靠燃燒熱情
缺錢、缺人、缺時間,聽起來像新創公司的挑戰,如何找出商業模式,對還是學生的他們會不會太沉重?雖然在 DPIP 手機版也有「贊助我們」的項目,但效果不佳。林睿現在正考慮能否擴張地震儀功能,讓更多人想購買。例如把地震儀裝在家裡,可以提供每次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增加家庭的安全性等等。
團隊也付出「成名」的代價。「做什麼事都被盯,各種政黨顏色的人都來抓毛病,連用個人帳號傳個貼圖都被錯誤解讀,」林睿甚至接過恐嚇生命的留言。「我們只是學生做研究,跟任何政黨都沒有關係,要應付酸民和這些事,比開發程式還累,」他和郭宸毓異口同聲說。
高中畢業後的這個暑假,林睿拋開各種煩惱,先去日本參加科學會議,也在線上修中央大學大一國文課。「把必修的先修完,開學後可更有時間學真正喜歡的,」進入地球科學探究的浩瀚中,林睿期許自己打開更多可能性。
林睿|小檔案
18歲,桃園復旦高中應屆畢業生。透過特殊選才,9月後將就讀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高一時和伙伴開發「DPIP 災害天氣與地震速報」APP,至今下載量達50萬。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8月11日06:5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