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AI 衝擊全球校園,師生如何因應?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5月31日11:23 • 發布於 2023年05月23日10:17 •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AI 衝擊全球校園,師生如何因應?

重新啟動的《換日線》Podcast 節目,每月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讓熟悉各國教育的專家、師生,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

這次我們將眼光看向 AI 工具的發展,如何改變教育現場的風貌;面對這些巨大變化,你知道該怎麼因應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在美國、荷蘭大學任教的任恩儀博士,親自測試 AI 於教學,她有什麼發現?正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同時也是文字、影音創作者的王善,發覺 ChatGPT 其實並不那麼「萬能」?

本集節目邀請兩位《換日線》專欄作者,分別代表教師、學生兩種角色,歸納國外、國內高等教育圈的不同經驗,並且不藏私分享:還有哪些很少人談論的角度,其實也非常重要。

以下整理、編輯自【換日線關鍵字Ep.2】訪談重點精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問:在不同學校和單位任教時,有實際應用AI 在教學上嗎?

恩儀:我目前在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任教,同時也在美國的學校擔任研究生學院的副院長。我自己本身在美國是國際人士,同時我也有大量的學生是國際人士,課程又是一個國際英語學程,昨天才剛剛指導一位克羅埃西亞的老師使用 AI 來做文法修改,所以確實是有應用 AI 在一部分的教學中。

但我本身任教的科目是 Social emotional 相關,也就是社會情緒心理方面,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真正地使用 AI 在課程內容,這是因為取向不同。我不是在做所謂的基礎學習,且是和人相關、和心理相關的學科,所以在課程中並沒有立即需要使用到 AI;我們(老師)反而會希望跟學生有更多的接觸、更多的對談。

問:說到學生經驗,在做課堂作業或報告時,有使用到AI 工具嗎?

王善:我讀的是文學相關科系,所以很多作業都是寫文字,目前自己覺得最好用的地方也是改正文法,它可以看到很多我沒有發現的小錯誤;可是實際用起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我測試過用 ChatGPT 把長篇文章寫成摘要,發現有很大的問題:它抓到的根本不是重點。另外,查找資料的錯誤率其實還蠻高的,所以我覺得 ChatGPT 可能未來還有很多發展潛力,但目前我自己在使用上覺得還是沒那麼方便。

編輯:這讓我想到,維基百科概念的發明者有說過,「想要在網路上得到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不是提問,而是去張貼錯誤的答案」。AI 工具在使用上確實會有錯誤或難用的部分,但也可以從 ChatGPT 丟出來的文本獲得一些靈感,是我們本來沒有想到的。

王善:我也覺得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在於,它會使用一些我平常不會使用的句子架構,或我不會的詞彙,所以我會把 AI 用在語言學習,它能幫助我想到一些我沒有想過可以這樣寫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範例」來看,而不是直接將結果拿來用,這樣其實對學習還是有幫助。

恩儀:我自己寫文章時,會用 AI 去確認我的觀點,這不是節不節省時間的問題,而是可以讓文章的內容更豐富,讓寫作的人更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有沒有獨特的觀點、有什麼還可以補充。生成式 AI 產生的文本如果不直接應用,而是把它當成草稿,就會發現「欸我怎麼沒有想到這個?」、「這個觀點我好像我比較擅長,那我再發揮一點」。

問:你曾親自測試ChatGPT,希望能預防學生藉此作弊,結果如何?

恩儀:當初 ChatGPT 出來的時候我就很害怕,因為我剛好要期末考了,所以就把我出的題目丟進去,很快就發現到:我根本不可能抓得出來。因為只要你問問題的方式,不要笨到把老師的題目直接原文輸入進去,而是換句話說,就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AI 本身一直在進化,我也很有實驗精神,就反覆地用不同的方式測,發現它產出來的東西其實每一次都有些微不同,更不要說你改過句子,所以我覺得這是很難抓出來的。

這非常考驗老師,也考驗到我們自己知識的廣度,因為如果 ChatGPT 給你亂掰,且引用的文章根本就不是我們自己習慣閱讀的領域,那就得去查證是不是真有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否真的符合我考試的內容,所以根本防不勝防。

問:許多師生分享「臺大針對生成式AI 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這有什麼有趣之處?

王善:這個因應措施有針對老師、也有對學生。它教老師怎麼正確地運用 ChatGPT,可以透過 ChatGPT 測試自己出的題目,這樣學生寫出來會不會是理解正確的;或是在生成課程大綱、課程說明文字的時候,都可以用到 AI。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該篇因應措施教老師未來在擬定課程大綱時,要跟同學規範到底生成式 AI 可不可以用、怎麼使用。這個科技促成了學校開始思考教學的不同面向。

對學生來說,反而學校是開始教我們要怎麼正確使用 AI,譬如說如何正確地提問、怎麼問得精確、如何才可以得到好的答案。學校也一直叫我們不要盡信 ChatGPT 的答案,要自己去思考跟反思。

總體來說,學校的態度是很正面的,積極鼓勵大家可以去學習怎麼使用跟測試生成式 AI 工具。

問:在國外的高等教育圈裡,教授們認為「老師必須比學生更懂運用AI」?

恩儀: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態度,但整體來說我自己的同溫層是比較正面、樂觀看待的。當然,因為我們做的是社會科學,所以會有一些哲學的思辨,包括用英文要怎樣指稱 AI?要用人稱代名詞 He 或 She 嗎?還是要用 It?或是直接稱它為 They 或 ChatGPT?這就是比較哲學的思辨。

談到老師跟學生的部分,畢竟教師運用在教學、學生運用在繳交報告,基本上是兩個面向;所以我們認為老師們即使不一定比學生懂得用 AI,但不能夠排斥,不能夠害怕,不能夠完全「禁止」。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老師們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在大學做老師的好處就是你會跟著時代必須強迫自己進步,所以會一直需要去跟上這些新的東西。

當然,每一個科目的應用類別不同,我認識的學術同儕裡,有人是商科的,他就會透過展示告訴學生:這些生成式 AI 可以做出什麼,你進到職場裡之後,要比它更厲害。也有老師是做創造力研究的,他就把 AI 應用在課堂、跟學生討論:AI 生出來的東西究竟有沒有創意?創造力是什麼?我自己的科目裡面,目前還沒有完全融入 AI,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學習工具」,檢查文法、產出正確的句子架構,但並不是把它作為一個「教學的內容」。

問:回到臺灣,其實課堂上老師也有針對AI 議題安排課程?

王善:我們系(外文系)有學術寫作的課程,有開始討論要怎麼樣書寫、引用這些 AI 生成的資料,所以我覺得老師們確實注意到了這件事情,也開始教學生怎麼用。

另外,我自己在修語言學研究所開的課程時,有一門課講到本土語言的復振,老師特別關注 AI 的議題,然後他也找到了陽明交大「人工智慧語音研發中心」的廖元甫教授來分享,把 AI 用在語音的辨識、生成語音,就可以讓我們像和 Siri 那樣子跟它講話;如果再結合 ChatGPT 這樣的工具,把它們串接進去之後,就可以生成講出來的話,變成是一個「個人的語言家教」,跟語言家教學習即將瀕危的語言。

問:疫情加速遠端學習,AI 產品的發展也很迅速,「老師」的功能會被取代嗎?

恩儀:首先講小學到高中的老師,你可以問家長:「請問你要 AI 教你的小孩,還是要一個老師教你的小孩?」他們一定選老師啊!我不相信現在有家長會跟你說:「我就是要 AI 教我的孩子」,所以國小老師、國高中老師會被取代嗎?他們有市場需求,不會被取代。

那接著就到了高等教育,可能會有一部分的人喜歡 AI 教他、喜歡跟 AI 互動,但大家也喜歡人跟人互動的溫度,而且人們彼此溝通的時候,有很多 AI 無法抓到的東西,例如肢體語言、學生分心時老師可以走到旁邊拍拍你。所以我相信會產生角色的變化跟工作內容的改變,但不是「取代」,而是我們老師自己會「進化」──AI 在進化,老師也會進化。

而且老師的功能不是只有傳遞知識,還有很多,例如我是一個老師,我同時也是一個促進者,我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習如何團隊合作,目前 AI 可能還沒辦法取代我這個「促進者」的角色。當我的學生沒有學習動機時,我會用各種方法主動鼓勵我的學生,AI 也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一個角色。

我有同事很關注如何用 AI 節省重複性的工作時間,像是改作業。這部分是討論 AI 讓我們的教學更效率化,然後把老師從這種一成不變的反覆性工作當中 Free(釋放)出來,讓他們做更多關懷學生、鼓勵學生,或是個別化的教學。

王善:講到老師在教授學生的部分,我自己也很有感觸。

就像在大學,同一科有 10 個教授在開課,為什麼我要去挑我想要的那個老師?因為那個老師的教法或講課的方式是我喜歡的,或是他的臉、他講話的聲音是讓我覺得很高興的。可是如果今天是 AI 要來教一門課,它可能就是那一種教法,失去人的溫度,以及人會有的複雜的多元性。

問:以語文科系為例,AI 會取代文學家、評論者或翻譯工作者嗎?

王善:這些比起來,我覺得翻譯工作者好像是會最快被取代的那一個。大家如果平常有用 Google 翻譯的話,其實會發現翻得很不錯了,雖然還是會有錯,例如可能會有不了解某些文化的詞,但大部分來說正確率非常高。

至於文學家,我覺得也蠻有可能的,就像我自己聽過有 AI 會寫詩或故事。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沒有辦法取代,就是我們喜歡文學家,可能也喜歡他的簽書會、喜歡看到他的人,或是他的某一些人格特質吸引我們,這不只是產生文字這麼簡單。

恩儀:在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有一大面螢幕,背後就是 AI,會將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過去所發表的文字重新組合成不同的教育名言,新組成的東西都非常有意思。

但雖然每個句子都好像很有意義,好像又是一個新的思考,可是還是服膺在同一個人的哲學思維裡,如果我們沒有輸入這些教育哲學思維,AI 就無法再去重組、產生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批判性的思考必須先存在,這部分目前看起來,AI 還沒有發展到那個樣子。

問:大家都在談AI,但它對教育、創作的影響,還有什麼是目前較少人看見的?

恩儀:第一個,AI 其實加深了數位落差。前面阿善講到,有些老師已經開始在教 AI 的運用了,像台大就在教孩子怎麼問問題,或是有些家長也對數位很開放,有很好的數位能力。未來我們就會看到數位落差(更嚴重),弱勢家庭、文化社經地位不利的孩子,數位落差會出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覺得未來會很需要加強的是對資訊的識讀能力。我們在大學教寫作,會希望同學去找到符合主題的參考資料,並且對這個資料做出批判性的見解。可是未來呢?當 AI 會生成一些似真似假的文本,就會有一些假訊息,甚至它會很快速產生資訊,那要怎麼樣去辨別這個訊息,並且把我們的注意力維持在正確、重要的事情上,我覺得這會是需要去關注的地方。

王善:AI 對創作的影響,我自己現在開始會用的,不管是廣播節目稿、YouTube 腳本,可以讓 AI 幫忙處理一些東西,把龐雜大量的資料梳理列點,或者可以把一段文章做改寫,我發現其實 AI 做 Paraphrasing(用不同的文字重述)很快也很正確。

那麼創作的核心就會回到你的「新的思維」是什麼,就像恩儀講到的蒙特梭利的思維,我們可不可以有新的思維、新的東西,是過去沒有想過的?那些創意才會是創作的核心。

恩儀:我這次回來臺灣就發現,如果這個店家賣的是「黑糖冰」,可能就是 6、70 元;可是如果是「手工黑糖冰」,可能就要 100 多元。所以我想,未來用 AI 把更多人力 Free 出來,反而手工的東西、人力參與較多的東西,價值會提升,產品會更貴,這是一個很值得觀察的趨勢。

編輯:最後想要分享,大家可能聽過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是一個很有名的非營利教育機構,也是免費的教育資源網站。創辦人教育家薩爾曼可汗說過,他覺得完全的個人化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聖杯,如果把 ChatGPT 等 AI 工具用得適當,那麼這些科技反而會是有史以來最經濟實惠、接觸門檻最低的「個人導師」。

每個人對 AI 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覺得悲觀、樂觀,怎麼去看待它對生活產生的影響都非常重要。既然 AI 已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存在了,我們能理解更多、掌握更多,才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第一集「校園關鍵字」要討論 AI 對教育現場的影響。

你有話想對我們說嗎?不論是人物、主題或事件,歡迎至換日線網站填寫表單推薦值得注意的「校園關鍵字」,就有機會在 Podcast 節目中聽到。換日線關鍵字,我們下次見!

【延伸閱讀】

●ChatGPT 之亂:學生用 AI 軟體寫作業,教育局祭禁令有用嗎?
●ChatGPT 對教育的挑戰,你準備好了嗎?國際名校教授:老師必須比學生更懂運用 AI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Tung🥳g
    誰能當驚弓之鳥ㄚ
    2023年05月24日07:26
  • Jim Wu
    Chat Gpt經常造假 所以被德國跟義大利禁 還被澳洲提告
    2023年05月23日12:0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