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安平夕照、東大赤門銀杏林,林曼麗將刻畫於腦海的美好原風景,推動藝術與文化,讓台灣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臉 | BAZAAR

Harper's BAZAAR
更新於 02月06日02:52 • 發布於 02月06日02:42 • Sunny Huang, text_李偉麟, Photo_陳書海

PHOTO CREDIT: 陳書海

從創作者到學者、教育者,並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林曼麗前進的目標,始終是他的初衷:將藝術與文化帶給他的幸福與美好,分享給更多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件是草間彌生非常經典的作品……我們時間不多,不能講太久……」《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開幕記者會後,擔任總策畫的林曼麗帶著記者群在展區的每一件作品前駐足,將樂於分享藝術的熱情,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
東大首位教育學女博士

「我的人生中有兩個『原風景』(註)。一個是台南安平的夕照,一個是東京大學的銀杏。」林曼麗就讀臺南女中時,放學後經常騎著腳踏車,到安平看夕陽。火紅落日將無邊海面映成金黃,天地連成一片;24歲時,在深秋初次踏入東京大學「赤門」,銀杏樹夾道而生,樹梢和飄落地面的銀杏葉閃耀著金黃色,襯著漆黑的樹幹和湛藍的天空。「這兩個畫面的美,從眼裡燒進腦子,一輩子抹不去。」

林曼麗讀高中時,發現自己的感性與對美的感知,能透過藝文來表現。一開始是拿鋼筆寫現代詩,後來發現揮灑畫筆更為直接,於是立定志向報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到日本攻讀碩、博士,也以東京大學為目標,而且踏上日本國土的第一步,他心中就認定學成後要回台灣貢獻所學,不會留在日本發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林曼麗說,當年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到歐洲深造創作,但他卻前往日本修習台灣很少人聽過的「藝術教育」。當年台灣也沒有所謂藝術理論、藝術評論,更別提後來才盛行的藝術行政、藝術管理。苦讀10年後,林曼麗成為東京大學首位教育學女博士,也是台灣第一位藝術領域博士。在眾多回國任職的邀約中,他選擇擔任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美勞教育系(今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創系系主任。

註:原風景(げんふうけい),刻印於記憶中難以抹滅的風景。

1980年代林曼麗留學東京大學期間,東大台灣同學會會報《暖流》以林曼麗的畫作(東大安田講堂一景)為封面。

PHOTO CREDIT: 林曼麗提供

藝術可以承載更多感情
選擇當一位播下種子的園丁

藝術教育為什麼重要?林曼麗回想他在師大美術系時參加兒童教育社團,經常到育幼院帶小朋友們畫畫,「因為創作是如此令我快樂,我希望別人也能擁有這份快樂,尤其兒童時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更需小心呵護與培養。」

林曼麗認為,相對於台灣教育偏向「主智主義」,擁護理性的知識,藝術能夠讓我們體會什麼是「沒有標準答案」,甚至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同時,藝術可以承載更多情感,也更容易觸動人們,於是他毅然投身藝術教育,選擇當一位播下種子的園丁。

這個理念跟著他歷經不同的崗位,每每以開拓者的行動,打破「標準答案」的框架,找尋前所未見的新可能。例如,1996年他擔任北美館館長,即成立典藏發展小組,主動建立美術館自身風格,做為每年蒐購館藏的基礎,並在過程中培養館內研究人才,建構台灣美術史。林曼麗在北美館任職期間,正好是台灣解嚴後當代藝術開始自由蓬勃生長的時期,他在1997年率領台灣藝術家以國家館名義前進威年斯雙年展,更在1998年策劃台灣第一個國際雙年展 ,讓台灣的藝術創作能量不但被國際看見,也創造彼此交流和碰撞出火花的機會。

在故宮博物院院長任內以「Old is New」為核心精神,將故宮翻轉為享譽國際的現代化博物館。更推出當時前所未有的博物館形象影片,並得到美國博物館協會金牌獎的肯定。他力主「以台灣主體的觀點,涵納華夏文化,讓華夏文化成為台灣的一部分,創造出台灣新文化。」台灣四周都是海,林曼麗說,這樣的台灣新文化就像廣闊的大海,無所不包,不但滋養出只有我們才有的獨特色彩,還能夠去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2017年底,時任國藝會董事長的林曼麗(左),於自身策畫的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為國藝之友導覽,解說藝術史展如何結合最新擴增實境技術。

PHOTO CREDIT: 林曼麗提供

2021年5月,林曼麗(左二)在保存〈甘露水〉的張鴻標家屬陪同下,與修復專家赴存放倉庫,讓作品在睽違47年後重見天日。

PHOTO CREDIT: 攝影/黃邦銓、林君昵

讓藝術與文化
成為台灣面向國際的豐美臉龐

他也在擔任3屆國藝會董事長期間,為台灣的藝文發展環境創造更好的基礎。「藝術和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臉。」透過這張臉,外人得以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方式,理解我們是誰;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會看見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

如今,林曼麗是台灣重要的藝術研究學者、藝術教育工作者,以及藝術機構的營運者,努力讓這張臉有源源不絕的內涵,使其表情更豐富、輪廓更清晰。然而,在這些角色中,少了創作者的身分,會不會讓最初觸動他的原風景留下遺憾呢?林曼麗的笑容裡盡是滿足:「不論在哪個職務和位置上,我和團隊用心策畫的每一檔展覽,在館務推動和台灣美術史走過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我的創作。」

林曼麗多年來致力台日文化交流,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代表日本天皇頒發「旭日中綬章」。

PHOTO CREDIT: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提供

林曼麗

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創辦北師美術館並擔任總策畫至今,長期致力於台灣美術史的研究與典藏,是黃土水作品〈甘露水〉現身的推手,並促進台日文化交流有成。

想閱讀更多:TLife 網站 立即點閱

【延伸閱讀】

>>「台灣柑橘之父」呂明雄,80歲全台農園走透透,台灣的柑橘是他最牽掛的「孩子」

>>定義「漆作」意義,提升與建立產業價值,陳協建讓台灣的漆作被國際看見

>>為身障者打造夢想出口,潘瑋杰組球隊、組協會、辦比賽,讓人人都可以打棒球!

>>愛上海龜的男子,不會游泳、機工系的蘇淮,如何變成水下攝影師?

*本文由 Harper's BAZAAR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