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人人都是新移民!回顧戰後到現在基隆的轉變

上報
更新於 2021年04月01日03:29 • 發布於 2021年03月31日11:59 • VERSE
前美琪酒吧(VERSE提供)

戰後之初的基隆,因是日人撤退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的主要出入點,儼然成為台灣當時備受關注的重點之一。除了大批需遣返的民眾皆聚集到基隆等待船隻接送外,由於基隆是日治時期重點發展的城市,新政權必須面對這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遭美軍大舉轟炸的市街與港口,也因此,理解政權交替之際人群遷徙及政府接收整頓工作,便是認識戰後基隆發展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時代動盪下的人群遷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曾經在戰後基隆有過相當程度規模的韓國與沖繩社群,在當時並不被國民政府承認是日本屬民,因而特別在遣返名單中被區別為「韓僑」與「琉僑」。

有些人同少部分的日本人,一開始便被官方機構留用以維持基隆水產業的運作,也有些人是在日人與官兵優先遣返原則之下,最後因無法搭上船而被迫滯台;其中,國民政府又因不願輕言放棄對琉球主權,而使得「琉僑」一度對於去留問題感到無所適從。

這些人多半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因國內對日僑與琉僑留用政策的批評聲浪而回到故鄉,而留下來的人則依然透過組織韓僑協會、琉球人民協會等方式,在基隆有著緊密的互動網絡;定居於基隆的韓國人,甚至因韓戰期間一波韓國人來台避難,一度在基隆留下了韓國街、韓僑學校與韓國教會的痕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除此之外,不能忽略的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基隆的移民潮,除了伴隨他們而移入的各種文化,還包括國家力量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如在台日人原先聚居的義重町中,有一名隨國軍來台的軍官開辦了「自立書局」,是基隆第一家繁體中文書店,這間書局的成立是因為當時大多數的台灣人日常用語為日語與台語,市面上也往往只能找到日文書,於是自立書局便利用基隆港的地利之便,透過船員協助與上海出版社洽談書籍進口;而同樣位於義重町的基隆神社,則在國民政府接手後改為忠烈祠,如今在改以中國北方宮殿建築形式修築之後,僅能夠見到部分由神社建築遺留下來的狛犬、石燈與參道。

時代動盪下的空間轉變

事實上,在日本人大舉退出台灣後,基隆許多城市空間的使用型態也跟著改變,例如原是觀光熱門景點的高砂公園,因戰爭期間遭空襲而殘破不堪,戰後許多沒有去處的移民便在此搭建房舍,現今我們只能以公園頂、公園底的地名遙想當時的景況;而位於田寮河南岸,原先以遊廓等煙花場所聞名的基隆小北投,也同樣湧入了大批新移民,信義市場一帶自此成為基隆著名的眷村菜市場;著名的岸田吳服店也在岸田一家被迫返回日本後,由其台籍廚師接手原店址,改經營「小上海酒家」,成為戰後有一段時間許多礦工聚會的知名聲色娛樂場所。

當然,光憑大批新移民進駐到基隆並無法復甦街市,一九五〇年代因韓戰爆發之故,美國與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從那時開始,大量輸入至台的美援不僅成為重建市鎮和港口的及時雨,基隆亦在此時逐漸成為美國官兵休假與物資補給的中繼站;而越戰的開始更是將基隆帶往另一個高峰,基隆港周邊街區四處可見美軍的蹤跡,酒吧文化、各式娛樂場所、情色服務與委託行等產業也因此蓬勃發展。

其中,光洋派酒吧在全盛時期就有十八家,政府還為此特別在基隆放寬舞禁的限制,而區位極好的林開郡洋樓在當時甚至被承租下來,成為了紅極一時的美琪酒吧。

此時的基隆,吸引到的不只是美軍,還包括來自全台各地的民眾,在戒嚴時期,基隆做為開放港口國際門戶,便有許多人因日益興盛的港務與貨櫃產業選擇到此尋求工作機會,也有人是看上了在台灣其他地方難以取得的各式舶來商品,專程來到基隆消費。

直到越戰結束、美軍撤退,酒吧與娛樂場所的顧客由美軍轉為各國商船船員,早期以日本船員為主,後來則轉為韓國及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船員為主;而解嚴之後的基隆,則因為舶來品不再是難以取得的商品,漸漸失去昔日的榮光。

基隆這座城市的空間景觀,在那段經濟快速成長的歲月裡有了不小的改變,這些變遷不但成為一種時代的見證,也造就了基隆今日的模樣—田寮河沿岸快速消失的無數家木材行,在四、五〇年代之前一直都是基隆大多數房舍的建材供應來源,卻在戰後市中心大規模整建的過程中,因人們不再選用木頭造屋,而日漸失去原有的重要性。

還有那些持續不斷從台灣各地遷入基隆的移民,讓政府決定將功能逐漸式微的河川加蓋,陸續建成住商混合的東河大樓以及相連在一塊的明德、親民、至善大樓。這種一、二樓市場,三樓以上為住宅的建築設計,在當時的基隆蔚為一陣風潮,落成之後也往往帶動了周遭的商業發展。

逐漸分散且多元的城市重心

與此同時,更多的新移民也往基隆的市郊擴展其勢力範圍,城市的重心變得更為分散且多元,有別於日治時期日本人多往基隆港以東的方向開發,六、七〇年代則改向西邊丘陵地形的安樂、七堵與暖暖等區發展,許多外圍城鎮連結道路以及山坡地住宅的陸續出現,七〇年代由政府支持的安樂國宅示範社區便是一例。

在近幾十年來逐漸有新興發展的安樂、七堵與暖暖等區,隨著人們的移動條件越來越好,也在基隆成為台北的衛星城市後尤以重要,因為它們往往是許多前往台北求學、工作的通勤族選擇居住的地方。

基隆的城市發展重心從一開始以和平島為核心,慢慢移轉到今日的市中心一帶,現在則有遍地開花的趨勢,縱使基隆人已經不若過去那般持續地從海上來,也仍是不斷地透過各種移動的經驗,回過頭來滋養這座依多元文化而生成的城市。

「縱使基隆人已經不若過去那般持續地從海上來,也仍是不斷地透過各種移動的經驗,回過頭來滋養這座依多元文化而生成的城市。」

*本文摘自《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青鳥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VERSE編輯部

VERSE是一個全新混種的文化媒體,並期許自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媒體。
 

我們雖然以文化為支點,但會討論公共議題,探索正在轉變的價值理念,挖掘正在湧現的文化與社會趨勢,也會剖析創意產業的商業策略。
 

我們是VERSE,我們用文化書寫時代精神。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