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台灣的房子一邊香港化 另邊像日本鄉下廢棄的房宅

好房網
更新於 2019年06月10日08:09 • 發布於 2019年06月14日08:18 • 記者胡偉良/名人報導

文/胡偉良

當一個城市的人口不斷流失、房屋需求不斷喪失的時候,最終的結果就是複製日本鄉下廢棄房宅的軌跡。你所在的城市若是在台北,看到台北市有多少人口依附,就可以明瞭台北市會不會複製日本鄉下的情景了。

台北市走向香港化,而一些非都會城市走向日本鄉下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房屋離不開居住,自住房的本質含義就是居住,炒房的離不開房子的居住需求,如果在沙漠中建造一些房子,請炒家們去炒作,他們願意去嗎?當然不會,因為沒有居住需要,就無法實現利潤。

有些偏郊每套房的價格是幾十萬或1、2百萬,價低很容易炒作,也容易實現暴利,炒家為何不去呢?因為人口不斷淨流出,居住需求不斷喪失,請炒家去炒,他會說你是神經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當然,如果這些城市出現了新興產業,再次擁有遠超本地人口的就業機會,此時會帶來人口流入,居住需求增長就會給房地產帶來新的機會。

像日本一些鄉下的城市,在美國也有,底特律就是典型的例子,日本就更多了。看看台灣人口流動狀況,就可以知道哪些地區有可能會複製日本鄉下或是底特律的情景。

只要在人口開始淨流出的地區,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地產投資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非院轄市的城市。

當一個城市的人口不斷流失、房屋需求不斷喪失的時候,最終的結果也不過就是複製日本鄉下化的軌跡,即便房價不下跌,也會因

一說到房地產,很多人就會熱血澎湃,希望房價每年上漲,但這種時代已經過去了。那些人口淨流入地區的房屋還可以實現暴漲嗎?可能也難。

當人口淨流出地區的房屋失去流動性之後,就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大量的壞賬,這些壞賬估計會以千億、萬億來計算,商業銀行為了沖銷壞賬,就會減少甚至凍結房屋貸款,房子會喪失流動性,會被動提升利率,利率在未來將成為壓制房價的核心力量。

最重要的是,人口即便淨流入,帶來的房屋需求也是緩慢釋放的,房價暴漲就基本不可能了。

行文到此,那些熱衷於房地產投資的人士,一定會覺得筆者太悲觀了!確實,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投資都躲不開房地產這一產業,即便發達如美國,房地產也是核心產業之一,當今的美國總統更出自這一產業。再以中國為例,本輪中國房地產需求高潮的核心原因在於人口紅利因素作為支撐。。這樣的週期,在未來幾十年也是不可複製的!所以,日本鄉下這樣充斥著廢棄房宅的城市不會是少數,相反,卻是許多城市即將複製的樣本。

不僅台灣正在步入老齡化,美國、日本、歐洲、中國也都步入了老齡化,日本很多房子的每套售價只需幾萬塊台幣。

美國、加拿大在二戰之後就逐漸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這兩個國家的房地產還一直在發展,很多時期還很繁榮,它們依靠的是什麼?是從世界各國吸收年輕的移民,改善自己的人口結構,。

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房屋的需求不會在短期內劇烈爆發,而是隨著移民的不斷加入逐漸增加的,。

日本房地產泡沫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破裂之後,房價普遍下跌,但此後各城市的走勢卻出現不同:很多城市逐漸淪為空城,房屋徹底喪失了價值,但東京圈地區隨著人口的不斷流入,房屋依舊具有比較高的價值,價格也有所恢復。

各地區的競爭力以什麼為標誌?人口流動才是最客觀的指標!哪個地方的人口流入最多、最快,本質上就代表新的就業崗位創造的最快、最多,競爭力就最強,其他資料只不過是輔助因素而已。

更多好房網News→

政府積極訓練「危老推動師」 業者:反而擾亂市場

中古屋、預售屋怎麼計價?南北指標大不同

想買房?租屋? 房市議題、專家觀點,全都在好房網Line!現在加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4
  • Kelly Shie
    惡劣房價要拒買去抵制它。買了房子, 人直接做奴才。為何好好的人要做奴才呢?
    2019年06月14日19:42
  • 🌸 Wen^_* kung🌸筱雯
    放心香港人快逃過來了
    2019年06月15日02:27
  • James Bomb
    ㄏ 甚麼咖洨還敢跟香港比.
    2019年06月14日17:49
  • Cheng
    年青人還沒買房地產的趕快去買呀 不買怎能炒房地產致富 再不買就以後買不起嘍 早買房地產才會早生錢呀 啃青族投資客建商房仲還有各個官員們趕快獵地獵屋哦 再提高租金和房價賣給需要者 另外炒的越高才更有價值性哦 就像地震震越大房地產才能炒越高哦 炒房地產炒下去馬上擁有大筆財富 天天收租金收房款數到手軟 晚買就要花大筆的錢才買的到哦 還得背房貸當房奴 更慘的是會絕子又絕孫 這都要感謝菜魂政府哦 選前說好的居住正義 選上後都完全跳票哦 整天都在忙著炒高房地產 連台灣大法官各個都握有十筆以上建物 炒高房地產真是上輩子得來的好福命好爽哦 年青世代要趕快買喔
    2019年06月14日15: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