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喝醉或壓力大的時候,忽然變了一個樣?例如本來很開朗外向,黃湯下肚後卻忽然開始大哭?
或是本來在家族跟公司裡都是最溫順的乖寶寶,某天卻忽然在家族聚會或公司會議上發飆、大吼大叫?
因為跟原本的人設差太多,所以發生之後,大家很喜歡為這種狀態找藉口,認定「你只是喝醉了」、「你最近壓力太大」。這種狀態被當作偶發事件,而非你這個人的真實性格。
但,如果我說,這些不尋常或失控的狀態都是真正的你,你相信嗎?
如果你想做最舒服的自己,就要知道,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只是你不想看到罷了。
如果你要成長,就得先看到自己的全貌,而不是只有你想讓人看到的那一面,並接受你壓抑的部分。
完整,不用完美
因為MBTI,我領悟到要活出最舒服的自己,必須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了解自己的特質,也就是你的天賦。
這是你與生俱來的傾向、比別人更容易上手的區塊,也最可能是你的自信來源。
就像我跟很多人相比,我更喜歡也更擅長設定目標跟擬定執行計畫。因此,這慢慢成為我在社會上的人設,或是別人給我貼的標籤。
很多人會再接再厲提升強項,希望自己可以更完美。
不過,就像我可以繼續加強執行力,但是我永遠不可能在執行過程完全不出,或成為全世界執行力最強的人。
而且你可能會發現,只運用自己擅長的特質,成長會遇到瓶頸。以榮格的說法,你如果沒有完整,怎麼會完美呢?
所以第二階段,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盲點,也就是你不擅長或不願意接受的那些部分,以及你的特質可能碰到的負面詮釋。
如果你現在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你可能會想:「我發展得這麼好,為什麼需要做這種事?」
但是你想一下,你是否滿意跟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因為你若不去面對自己的盲點,可能就會一直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成為一套重複的劇本。
這個概念不容易理解,就拿我來做例子吧。當我之前的人設是女強人時,我討厭談感覺,因為感覺包含了難過與受傷,那對我來說是情緒化與脆弱的表現,而且我覺得與其坐著談感覺,還不如多做些有建設性的事情;但前面說過了,其實我有十年左右都覺得自己很受傷、很無助。
當我不承認也不容許自己展現那一面時,看到別人顯露難過或受傷就會無法忍受。我覺得那個人與其流淚,還不如抓緊時間想辦法站起來。
結果,我常常覺得身邊的人都很脆弱、情緒化。我如果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這一面,永遠都會帶著對自己的批判來看待他們。
前面也提過,你自以為的優點,其實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缺點。你的靈活機智,在別人眼中可能是不踏實、小聰明;你的擇善固執,可能是別人眼中的不合群。
所以了解自己特質可能的盲點以及看到自己壓抑的部分,你才會明白為什麼你會共創一些關係中的動力、為什麼你老是吸引某些特質的人與類似的狀況,你也才能夠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第三階段則是榮格說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讓你整合特質跟盲點,也就是所謂的「陰陽調和」了。
只有這樣,你才能愈來愈完整、愈來愈展現出特色。例如,ENTJ 傾向的我在YouTube 頻道想宣導如何將心理學應用在生活中,我可以運用自身特長,把重點條列呈現,但是這麼做肯定會碰到瓶頸,因為完全知識性的內容無法跟大家產生共鳴。
如果我想讓更多人理解、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那麼我必須學習理解自己的內在情感,進而同理其他人的感受,這樣才能達成目標。
如果你只專注發展強項,想要登峰造極,那麼你可能在某部分很成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事業很強、人緣很好等),但你不完整的那一面會讓你心裡有個缺口,也許影響你的關係,也許影響你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它阻礙了你的成長,讓你總是不能脫下面具做最舒服的自己。
(本文為節錄,詳見《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
書 名:《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
出 版:三采文化
作 者:雪力(夏瑄澧)
作者簡介:
出生於台灣,13歲時移民澳洲,從小經歷了東西文化的衝擊;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當地就業超過十年後返台定居,近年致力於運用MBTI和心理學幫助更多的人。
1、
勞保局應針對公司行號徵才職務,各職務一年有3個月以上在徵人的公司開罰(對不同職位的求職量分別判斷,有些職務多人應徵,且公司有安排面試,卻始終不補缺)。
並連同人力銀行資訊庫及該公司對求職者要求填寫與建檔於公司內部人才庫(非任職員工資料),或求職者的共同檢舉,
對公司進行調查、嚴懲與開罰!
否則一堆人資假徵才,
真竊取他人個資與經驗。
2、
台灣人資仗著自己親友關係,剛好讀此科等,利用職務之便,免費蒐集個資,順便做自己學涯進升之用。
台灣除了台積電等上市櫃公司,根本不需要人資。
台灣現在一堆40下的人資在卡中年人就業,又希望找好用的年輕人。
台灣人資是禍害。
亞洲需要實幹者,
不需要搞心靈口號,研究分析人的人力資源變態
麻煩人力資源系可以取消
台灣人資全去從事基本勞動工程建設產業,
否則這些人資都是在迫害亞洲人的族群。
2023年04月27日05:5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