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隨著各黨名單正式出爐,終於進入最後白熱化階段,此時選民眼睛更應該要雪亮,好好檢視這場三腳督之爭有哪些蹊蹺,尤其是藍綠白攻防戰中,參選人對議題的態度若前後不一,發言也搖擺不定,那可是最要不得的,也是取信於民的大忌。因此《遠見雜誌》「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特別針對國民黨侯友宜、民進黨賴清德與民眾黨柯文哲,整理近5年內他們各自對不同議題的矛盾立場,看看這3位準總統的想法,誰最可能朝令夕改,讓民眾最沒安全感。
柯文哲、侯友宜、賴清德失言有默契?性別與性平議題發言全搖擺
透過《遠見雜誌》「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整理的「搖擺指數」圖表,可以一秒得知,侯友宜、柯文哲與賴清德,過去5年內在公開場合、媒體專訪或社群平台上,不約而同對「性別、性平」的相關議題態度發生變化。
➤ 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最完整選情專題分析、選戰攻略快訊
2024總統大選3位參選人組圖,由左至右分別是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與民進黨賴清德。張智傑攝。
屢失言難撕物化女性、仇女標籤?柯文哲讚民眾黨女力強拚洗白
像是經常挨轟失言、有貶低女性之嫌的柯P,2014年4月前往嘉義替民進黨嘉義市長參選人涂醒哲造勢時,談到其當時的競爭對手陳以真,因脫口而出「陳以真年輕漂亮,適合坐櫃檯或當觀光局代言人,不適合當市長」一席話,氣得陳以真得知後氣憤不已,痛批柯文哲根本歧視女性。
2024總統大選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取自臉書「柯文哲」。
不過,柯文哲似乎也意識到自己常被詬病關於女性的話題,因此2023年7月他接受媒體採訪時,特別強調「明明柯文哲旁邊的人,還有柯文哲的這個黨,都是女生看起來比男生戰力還強,怎麼說我仇女?我說奇怪,問題是這樣,積非成是,每天老是講一個人說,你怎麼看起來不是洗得很乾淨,啊你每天給人家潑油漆他怎麼洗乾淨?」由此可見,柯P著實想在台灣女性心中徹底洗白。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侯友宜推共乘竟變「大叔撩妹」!隊友聲援幼齒指男同仁就沒事?
但其實不光柯文哲飽受女性議題的責難風波,只要是男性政治人物,提及女性時,確實都更可能被放大檢視。
如侯友宜2018年推出「好厝邊」共乘政策之際,突繃出「像我們的會長,我們的年輕妹妹,會長,你長得不太安全喔」這一句玩笑話,就被網友砲轟是大叔撩妹,超不得體。
2024總統大選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張智傑攝。
更慘的是,侯友宜當場愈講愈起勁,接著還表示「要有安全、有伴、環保、好交情,搞不好我們這種年紀大的,可以交幾個年紀像這樣幼齒的好朋友」,如此疑將共乘當作聯誼派對的態度,自然讓網友聽了錯愕不解,紛紛於留言區開砲。
所幸侯友宜事後立馬滅火,表示「我沒有這個意思,他們要怎麼解釋,你們也知道我講話憨慢,講話憨慢也沒有關係,多講幾次大家就會聽清楚了」,加上當下人就在身旁的新北市議長蔣根煌及幕僚出面發聲,緩頰指稱侯友宜說的「幼齒好朋友」,其實是男性工作同仁,請大家不要誤會,還反指控這一切都是敵對陣營的議題操作,才總算沒讓爭議延燒,可說到底,這樣形容男性就沒問題嗎?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賴清德聊愛滋針對男男同性戀?5年後改口終於對綠營願景有概念
不過比起上述兩位參選人,言論遊走在「輕蔑女性」的邊緣,導致社會大眾觀感不佳,賴清德近年在全球性別平權的浪潮下,2017年直呼「因為有顏純左的貢獻,台灣由針頭傳遞愛滋病的比例大大降低,所以現在感染愛滋病的主要來源已不是針頭引起,而是由男男同性戀所引起」,如此針對性看法,似乎更有違民進黨主張台灣邁向多元平權社會的態度。
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賴永祥攝。
因此2023年5月,賴清德再度聊到同志議題時,口吻明顯柔和許多,言談之間還使用許多正面的詞彙,例如他特別提到「無論血緣、性別、性向,家庭當中的成員互相愛護與扶持,才是建立家庭最重要的基石。人權沒有勝負,政府應該盡力去消弭因為互相誤解而產生的隔閡,成為社會溝通的平台與橋樑」。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取自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中議題指標的「搖擺指數」。
接著賴清德更重申,自己在同婚通過後「我看到社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提升,對於同志家庭的理解跟接受度也逐漸增加,台灣正一步一步向世界證明,人權與性別平等,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價值」。
雖然賴清德事後把話改說得漂亮,不排除真的是受同婚通過的啟發,但有一點選民能肯定的是,至少他現在對民進黨的理念,終於比較處於狀況內了。
《遠見雜誌》「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之議題指標「搖擺指數」研究說明
《遠見雜誌》「2024總統大選看遠見」專題報導,特別整理2024總統大選三位準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柯文哲與賴清德,過去5年內在公開場合、媒體專訪或社群平台上,態度改變,或是矛盾和搖擺的立場,並列出過去的發言,以提供讀者對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