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報導》穿梭於400年間的歷史碎片,找尋「真相」:周見信《案渡卷河》新書座談側記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曾彥晏

年末的周末午後,冬陽灑落,巷弄裡的現流冊店正準備著圖像小說《案渡卷河》的發表與展覽,牆上掛滿創作手稿與歷史檔案,小小空間滿是人們此起彼落溫暖的寒暄。

發表會由創作過程的紀錄影片拉開序幕。面對拍攝者的提問,漫畫家周見信回答:「腦海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應該是船難那幕。」甫由慢工文化出版的《案卷渡河》,是周見信繼《來自清水的孩子》之後,創作的第二部圖像小說作品。同樣以歷史題材發想,《案渡卷河》的時空拉得更長,橫跨了400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以何「案渡」?何為「卷河」?為了書名,周見信與企劃本案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往返數次,最後由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定案。《案渡卷河》除可理解為蜷伏書案之上、橫渡檔案之河的意思,與談的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也以詞性拆解,提出曲流/淡水河考察的解釋。如此饒富意趣的辯證討論,貫穿整場新書發表會。

➤浮動的歷史縫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戴華萱問起為何以淡水河作為創作背景,周見信笑稱:「檔案局發來合作邀約的時候,大概以為我會選木柵動物園吧!」他說原本選項還包括新中橫公路、北迴鐵路與高雄過港隧道,面對如此硬篤的工事建設,他和黃珮珊一度想打退堂鼓。

國發會檔案局舉辦的特展「奇蹟之島」,展示關渡大橋、北迴鐵路、高雄過港隧道、新中橫公路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等五項工程的檔案文件,並以此特展內容邀請周見信進行圖像小說創作。

周見信想起求學時代往返北藝大、淡水與石門等地的回憶,十幾年的情感連結,促使他選擇挑戰關渡大橋,以橋的概念架接蜿蜒於淡水河畔的故事。

在《案渡卷河》中,讀者透過小路與阿河二位主角,穿越不同時代斷點,窺見歷史事件:遭遇島嶼原住民的西班牙船難、郁永河的採硫過程、漢人移民與清法戰爭、日治時期被警方捉捕的廖添丁,與現代文明帶來的美麗與哀愁。故事軸線在周見信心中逐漸成型,他打算以仿若看熱鬧的旁觀者視角,串接五段故事。

題材確定,隨之而來的是漫長而細緻的考究工作。潛入歷史支流,周見信運用學術訓練養成的解讀技能,爬梳研究資料。他也拜訪了專職徵集與典藏國家檔案的檔案局,對於修復作業印象深刻。周見信將所見意象化,繪入書中。

《案渡卷河》內頁。周見信將不同角度的史料記載融入故事情節,也將檔案局的修復作業意象化,繪入書中(如右頁所繪,以鑷子夾取「丁」字)。

「所謂的真實是什麼?」學者依據不同史料推衍各自的主張,同樣都是「歷史」,卻有著極為殊異的論點。西班牙神父遇見的那場船難,究竟發生在臺灣北部、中部抑或南部外海?周見信看見「歷史」的不確定性,鑽進縫隙,他埋下想像的種子,在《案渡卷河》裡營造虛擬實境,探問的始終是這個問題。

「當你感受很真實的時候,你會說是假的嗎?」他又拋出了一個大哉問。

書寫檔案的人,保存檔案的人,和閱讀檔案的人身處不同時空背景,各有不同的理解視角,即使閱讀相同的檔案,從中獲致的結論自然不盡相同。周見信笑說,如果再將官方「正史」與民間傳說交叉比對,彼此兜不攏的部分就是更有趣的縫隙了。「歷史」看見的是什麼?看不見的又是什麼?周見信也希望讀者在多方閱讀之後,嘗試自我思考,發展屬於自己的觀點。

《案渡卷河》封底。

➤河岸堆疊的腳步

呼應五個歷史斷代,《案渡卷河》時而出現水彩,時而水墨,也有手繪、拼貼和版畫風格,繪風多變。有時用代針筆、有時毛筆、甚至竹筆等。周見信說,同時運用多種媒材與技法,希望烘托人物及其身分的不同,營造時代差異、歲月堆疊的氛圍。

有趣的是,在擔憂人工智慧帶來衝擊的AI潮流中,他反客為主,利用AI作為創作助力,觀察AI如何完成他發給的指令,「我持續給他更多關鍵字,看著最後的完成畫面想說,喔!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接著再做出自己的構圖。」書封的海浪便是與AI對話的成果,周見信覺得十分有趣,於是保留AI構圖中「不自然的感覺」。

人與科技的對話也出現在第四話〈兇賊末路〉尾聲和第五話〈橋接〉。周見信將貫穿全書、關於真實與虛構的辯證,延展至神話與信仰範疇,融入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同時述說著「我」的破壞力。

「進步」帶來的全是「好」事嗎?好與壞,彷彿硬幣的正反兩面,相伴而生。周見信說每個章節皆可視為獨立議題,亦可連結彼此一起討論。由國家建設作為起點的《案卷渡河》,他在最後想探問的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源,人類可能發生戰爭,相互爭奪,也可能自環境掠奪一切。現代文明使人類社會得以長足發展,卻讓淡水河變成「黑色的河」,動物大量死亡。究竟人類與大自然有沒有和平共生、和睦相處的方式?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宛如擺渡人的小路與阿河,幻化成各種形體,引領讀者跟隨他們任意穿梭時空。由1582年一路前進,遇見西班牙神父、郁永河、張李成、廖添丁的四段人物故事,再回到現代,以完工於1983年的關渡大橋,與預計今(2025)年9月竣工的淡江大橋作為終幕。

戴華萱好奇詢問,既然選擇了歷史長河中的這些故事,那麼有沒有被排除的故事?周見信思索了幾秒,回答原本還有其他選項,其一是隘口遷村,其二為白色恐怖案件的槍決現場,但因為敘事軸線可能偏離,以及資料不足以撐起章節的緣故,只好捨棄。

與談人真理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戴華萱(左)

同樣也是歷史題材,面對上部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開玩笑地質問坐在對面的黃珮珊:「記不住哪年得獎了對不對?」他坦言受到的影響超乎預期。於國內外獲獎無數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已售出多國語言版權,兩年來他與作者游珮芸不停到訪世界多國,參與書展活動。飛來飛去的行程,對於喜歡宅在臺灣的周見信來說,「根本是人生成就解鎖」。

周見信認為《來自清水的孩子》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歷史考究、訪談調查、腳本與草圖協調討論,無一不需要功夫。合作關係就像是舞步,你進我退,我進你退,需要相互理解與許多的耐心溝通。

不同於始終背負著使命感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周見信露出調皮的表情:「《案渡卷河》像是到了新的階段,我覺得有種清新感。」在國外宣傳《來自清水的孩子》期間,他已經忍不住興奮地跟周遭人們分享初步構想。對於題材相對輕鬆的《案渡卷河》,周見信表示這本書的個人性更強,可以用有趣的元素發想內容。

由繪本轉戰圖像小說,周見信喜歡依照受眾設定與故事走向,調整媒材與圖像風格。面對現場聽眾的提問,他表示自己喜歡走一條杳無人跡,具獨有創見的創作路徑,「改變的是講故事的方式,出發點沒有變。」喜歡說故事的那顆初心,他從沒忘記。

周見信觀察,相較於漫畫已可獲得文學獎的美國,臺灣的發展腳步雖然較慢,但近十年漫畫與繪本的市場正逐步拓展。而結合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圖像小說,雖然小眾,也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讀者群。

話題轉到主打圖像小說的「慢工文化」,周見信描述慢工如何親力親為,如何講究出版細節,感染會場氣氛逐漸沸騰。「我覺得都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情。對啊!人生就是要做些瘋狂的事情。」周見信熱血少年般地說道:「書也是某種理想的象徵化。」

接過麥克風的黃珮珊先是一陣大笑,「我看起來比較瘋狂,但其實還滿理性的,一切都是有計算過的。」她表示,決定接下案子之後,她判斷這會是具有國際版權銷售競爭力的作品,因此也需要將國外讀者的喜好納入考量。在創作過程中,她提醒周見信:「圖一定要畫得很美!」不只國內的銷售,黃珮珊早已將眼光瞄準國外市場。

反覆詰問真實樣貌的《案渡卷河》,深刻探詢著普世皆通的價值。堅持理想,或許也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吧。●

案渡卷河
作者:周見信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見信

繪本、漫畫創作者。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學士、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碩士、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

2016年以《小白》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2021年以《來自清水的孩子》獲得金漫獎新人獎。出版有《尋貓啟事》、《小小的大冒險》、《小松鼠與老榕樹》、《雞蛋花》、《小朱鸝》等繪本,及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案渡卷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曾彥晏(文字工作者)
    2025-01-13 12:00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