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羅丰苓》教育現場觀察:有很多父母認為「就算是孩子做錯了,我也一定會站在孩子這邊,要讓孩子知道我愛他」

未來Family
發布於 12月16日02:26 • 羅丰苓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還是孩子與老師對立時的庇護者?

孩子與老師的衝突時有所聞,身為輔導老師,也遇過多起類似案例,也有多次晤談父母的經驗。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以下分享幾點我在教育現場的觀察:

無條件的愛─

不分青紅皂白的力挺孩子,我要讓孩子知道我愛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些孩子攻擊老師後,還會說,我叫我爸來打你、我阿公是某某人、我媽媽是誰誰誰等之類的話。簡單來說,這些孩子其實「背後是有人撐腰」。細探之下,從小到大,孩子在校與同學衝突、在遊樂場與陌生孩子衝突……爸爸媽媽都會跳出來,不分青紅皂的力挺孩子。而「當孩子攻擊老師」也是一樣,知道爸爸媽媽一樣會力挺。

與父母晤談時,則會聽到父母說:「就算是孩子做錯了,我也一定會站在孩子這邊,我要讓孩子知道我愛他」。

確實,當孩子與老師發生矛盾與衝突時,父母的力挺可能會讓孩子感受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甚至會有滿滿的安全感,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是被父母重視的。

但是,「盲目的力挺孩子」,或許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但孩子也可能變得過度膨脹自己、過度自大、過度自以為中心甚至更加任性,讓孩子以為世界以我為尊!

當孩子與老師發生衝突時,孩子更需要的是理性的「引導者」,而不是衝突後的「庇護者」。
1、父母先冷靜,孩子才能冷靜

當孩子與老師產生衝突時,父母要先冷靜下來,孩子才能冷靜;如此才能客觀的了解事情的脈絡,攻擊老師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更多的可能是反映學校與家庭教育與孩子可能的教養議題。惟有冷靜才能解決這些種種的問題,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2、如果重來一次,更好的表達與回應方式

當了解整個脈絡後,可能會發現,或許孩子是被誤解或是感覺被針對等等負面感受,所以才會攻擊老師。孩子的感受是真的,但卻不一定等於「事實」。尤其,青少年處在敏感的階段,有時會發現真是的「平常的師生管教」,但孩子過度放大或是過度解讀甚至誤會也是時而發生的情形。

如果是這樣,請理性與孩子討論,如果事情重新再來一次,要用什麼方式回應,才能與老師有更適切的互動方式與溝通成效。畢竟,各種形式的「攻擊」模式,無論對老師或任何人,都是不適當的行為。

3、幫助學校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有更適切的管教方式

如果是老師誤解孩子或是管教方式失當,則能到校與老師再釐清事情經過,一方面理解事實,一方面也能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幫助老師在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時,能以更有果效的方式因應。

攻擊老師或任何人,並不是值得讚許的行為;而被攻擊老師或任何人,也需要獲得寬慰或是道歉。如何引導孩子道歉,以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和珍妮弗.托馬斯(Jennifer Thomas)《道歉的五種語言》,提供參考。

1、表達悔意
「我沒能好好表達想法與情緒,真的很抱歉。」承認自己做錯事、傷害了對方,內心充滿懊悔。

2、承擔責任
「我很抱歉我說了羞辱老師的話甚至作勢要打老師,我不該有任何藉口。」不帶任何理由的道歉語言,能凸顯個人對責任感的重視,對方有時也難以苛責。

3、真心反省
「我真的很抱歉,下次我會採取先讓自己安靜,再用寫的或是事後說明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以免再發生類似的事。」道歉語言須有承諾:未來不會發生、以後會做得更好,展現道歉者想改變的決心。

4、請求原諒
「我很抱歉我做錯事,希望你原諒我」,然孩子必須明白,比起被原諒,請求原諒要容易太多。你可以要求被寬恕,但受傷的一方有權利說不,對任何人都是如此。

父母是孩子的支持者,但也是行為的引導者;在孩子與老師衝突時,父母更需要扮演平衡的角色,理性分析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學會尊重與表達。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才能真正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支持者,而不僅僅是盲目的庇護者,如此,孩子能在愛、理性中,一步步被引導,長成更美好的自己!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