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主管太有同理心,反而不是好事!被員工貼「朝令夕改」標籤後,我才學到的慘痛教訓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楊佳燊

過去在公司做決策時,我總是出於對同仁的體諒,看到他們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主動幫忙減輕壓力,甚至直接改變原定的方案。久而久之,專案的進展並不一定因此順利,但我卻意外被貼上了「老闆常常朝令夕改」的標籤。

第一次聽到這種評價時,我心裡感到很委屈,明明是為了大家著想,怎麼反而被誤解成一個隨便的老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後來,我靜下心來好好反思,才大致解開了這個「朝令夕改」的謎團。

不過度插手、直接下結論,反而被說「朝令夕改」

當時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我希望底下的一位主管能承擔更多責任,但每當事情發生時,我還是會忍不住插手,原因是因為他很少提出解決方案,有時是因為情勢緊急,我覺得自己處理會更快。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通常,我會說:「我們可以這樣做。」接著再補上一句:「你覺得呢?」我原以為這樣算不上獨斷,還期待對方能有反饋和討論。

然而,每次他只會點頭說:「好,那就這樣做吧。」表面上他聽老闆的話似乎很正常,實際上卻不帶一點自主思考。

這真的是他內心認同的做法嗎?有時候我也懷疑,也許他並不認同,只是沒有表達;也許他自己也不確定這樣做是否正確,所以無所謂;又或者他本來就沒有主意,老闆提了個方法,為何不接受呢?

這種互動慢慢成了習慣。再遇到問題時,他不會先主動思考,而是直接帶著問題來找我,我則給出答案讓他去執行。下一次有新問題,他又照樣來找我,而我則從 A 方案改到 B,再到 C ‧‧‧‧‧‧久而久之,我發現這樣的過程可能在員工之間直接被簡化為:「老闆一會兒說 A 方案,後來又改成 B,現在又變成 C。」

對他們來說,我好像總是在頻繁改變主意。而實際上,這些調整的原因是因為主管並沒有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而我也默許了這種依賴,最終大家以為所有的決策都是我在一手主導,且不斷調整方向。

過度的同理心,其實是逃避,甚至帶點懦弱

問題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我自己。當這位主管一再遇到相同問題時,我應該早就要意識到,他可能不具備擔任主管的能力。那時候,我應該果斷收回授權,或是重新安排他到更適合的職位。但我真的完全沒察覺嗎?還是選擇了姑息?

回想起來,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管理上有些過於鄉愿。為了避免衝突、過度體諒同仁,許多問題我都沒有及時處理;看到大家每天這麼努力工作,心裡總想著「沒功勞也有苦勞」,所以不忍心嚴苛要求。

但現在想來,這種過度的同理心其實是一種逃避,甚至帶點懦弱,我擔心對同仁要求太高會影響士氣,但這種放任態度反而讓問題越積越多。

創業初期,傑思是個小公司,員工不多,我們的業務導向很明顯,只要誰的業績好,誰就很自然地被提拔成主管。然而,我忽略了一個關鍵——主管不僅需要業務能力,還要有管理、規劃、溝通協調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樣不成熟的提拔方式,成了後來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當我意識到這點時,也明白了單靠業績選主管是不夠的,如果自己無法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就該開始尋找真正適合的管理人才。

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選錯主管的代價有多大,不僅拖累團隊效率,還可能帶來巨大的隱性成本,一個無法帶領團隊的主管,每年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數百萬。

為了避免再犯這樣的錯誤,我決定每年投入預算,邀請專業講師為公司設計內部訓練,幫助各部門主管提升職場心態、問題解決能力,以及領導與決策技巧。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投資不僅值得,還為公司未來的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主管不該幫部屬做計劃,而是讓他們理解不能凡事仰賴主管

過去,我常常過度介入下屬的決策,原本是想幫忙解決問題,卻不知不覺讓他們漸漸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後來我才意識到,身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不是替他們做計劃, 而是讓團隊明白,解決問題的責任在他們自己手上,而不是每次都依賴我來安排。

這需要找到授權和負責的平衡。主管應該主動提出幾個方案,和我一起討論利弊,而我則負責拍板定案並承擔風險。這不僅能讓團隊學會獨立思考,也能培養他們承擔工作的主動性,避免彼此推卸問題。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工作自然會更順暢。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偏感性、直覺導向的人。這樣的性格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我充滿熱情,看到新機會時,能迅速找到動力,甚至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投入。但缺點是,有時太感性,容易讓情緒或直覺主導判斷,忽略了全面思考。

在公司還小的時候,團隊裡大多是和我一樣的熱血青年。每次覺得有很不錯的新點子或機會,只要覺得可行,大家就立刻去做,先做了再說,但因為缺乏經驗和全盤規劃,常常做到一半才發現方向跑偏,或者執行內容和目標脫節,浪費了不少力氣。

那時候的我們還在探索階段,試著做,錯了改,跌跌撞撞地前進。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擴大,我發現這種「想到就做」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了。規模變大後,決策需要更全面、更謹慎,主管們的能力隨著經驗提升,我自己也必須逼自己學習更理性的思維。

執行前,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現在,每當我冒出一個很心動的想法,我學會了先問自己兩個簡單的問題:「我為什麼這麼想做這件事?」、「這麼做真的有道理,還是我只是被過去的經驗或當下的情緒影響?」

這樣的自我檢視,讓我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每個細節,釐清自己的思路。即使一開始是被感覺和熱情驅動,我也能很快回到現實,與大家一起確認目標、掌握資源,並制定落實的方法。

這樣一來,團隊每一步都能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讓討論更有根據更高效,避免空談或無謂的發散。

感性帶來熱情,理性提供指引,兩者平衡,才能讓團隊更有活力又專注地向前邁進。

(本文摘自《真誠 Be real, not perfect》,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你是好人,還是濫好人?不懂兩件事,害慘了自己、輸掉了專業
從電視台助理到跨國集團 CEO!楊佳燊:努力很重要,但方向錯了,所有付出都可能成為代價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胡小敏 Monica
    也是希望的會反思的老闆..😮‍💨
    7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