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鮮乳坊、陽光伏特家都出自「它」——Garage+「星艦計畫」怎麼幫超早期新創站穩腳步

創業小聚
更新於 11月05日07:53 • 發布於 11月05日08:35 • 曾令懷

新創的共同起點都是「一個好點子」,決定路途走多遠、看不看得到終點的關鍵,則是「執行力」。如果沒有執行力,點子再好都沒有用。

「鮮乳坊他們還只有三個人的時候,群眾募資已經上了,迴響也很熱烈,但其實物流、發票出納什麼的根本都沒想好怎麼做。」Garage+執行長趙如媛笑著回憶,就連鮮乳坊也有青澀的時候,而這正是Garage+啟動「星艦計畫」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Garage+執行長趙如媛表示,星艦計畫的推出就是為了幫助新創們走得更遠。

星艦計畫是Garage+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的計畫,有人、有點子,卻不知道如何開始的團隊,就可以申請加入,並一步步打造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鮮乳坊、車麻吉、MEandMine、陽光伏特家等新創團隊的誕生,都有星艦計畫的培育。

這種還在「胚胎期」的團隊不確定性極高,為什麼Garage+還願意投入資源栽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星艦計畫:給早期團隊確認市場大小的試金石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創業不是都這麼理性的。」趙如媛說,星艦計畫的起心動念其實就跟Garage+當初為了培育人才而成立一樣,是一種利他跟助人的精神。

Garage+是2014年由時代基金會所成立的孵化器,在創業風氣不盛行的年代,趙如媛說這是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已經執行了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的時代基金會,為了讓這些人才繼續發展,沒有多想就成立了Garage+這個共享辦公空間和孵化器。

在早期人才和已經成立公司的團隊之間,Garage+認為還有發揮的空間。「Garage+本身擁有孵化器和加速器,我們不想只跟著成長中的團隊前進,也想照顧超早期的團隊。」趙如媛說。

這邊指的早期團隊,也包含「還沒成立公司」的小團體。趙如媛表示,經過多年的觀察Garage+發現,許多團隊有個通病:創業題目可能是創業家自己一廂情願想做的事情,卻不見得有真正的市場存在,久而久之可能就會變成接案公司,或者無法成長的殭屍公司,所以星艦計畫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幫助早期團隊確認想法的可行性與市場大小。

Garage+營運總監、同時是星艦計畫的負責人楊子慧表示,星艦計畫會在6個月的培訓期內協助團隊達到設定的目標,例如定義出客群、完成某筆金額的募資、達到Product-Maret Fit(產品市場契合度)等等,視團隊的產業別、階段和產品服務有關,例如鮮乳坊當初來的目標,就是要讓物流穩定下來。

Garage+營運總監楊子慧表示,在星艦計畫裡的第一個重點是設定目標。

企業資源,成為星艦計畫協助團隊最重要的基石

雖然星艦計畫不設限領域、階段,以及是否成立公司,但是申請仍需要具備某些資格與特質。

趙如媛提到,星艦計畫只接受Garage+會員或校友推薦的團隊,因為是校友推薦,可以作為第一層把關,確保團隊具有韌性與不會輕易放棄。楊子慧也補充,星艦計畫全年皆可申請,每月截止收件日為當月20日,除了創辦團隊特質外,也會確認團隊的需求Garage+是否可以協助,「我們的業師大多是企業夥伴和專家,所以可以幫我們確認團隊五花八門的需求是否可行。」

拿到全台首張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的綠能售電業者陽光伏特家,就是星艦計畫的成員之一。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暨執行長馮嘯儒表示,2017年選擇加入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人脈鏈結,以及學習募資方式。「雖然自稱是新創,可是我跟其他創業家、創投、業師等等都不熟悉,感覺就像是自己在單打獨鬥。」馮嘯儒說,當時對於資源調配、組織架構、接觸客人的方式、思考邏輯等等都曾有過自我懷疑,因為沒有對標的對象,根本不知道自己身處在哪。

加入計畫的2年內,馮嘯儒透過這些校友社群學習如何管理團隊,並且在「怎如何對投資人簡報」的課程完整學習了簡報技巧、投資條件書、股權架構等等概念,最終不僅成功完成募資,還順利於2019年拿到全台首張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完成募資、找到Product-Maret Fit之後,我也算是真的畢業了。」馮嘯儒笑著說。

從開始到現在,星艦計畫已經累計收到51個申請,其中入選了37家團隊,而這37家的存活率將近70%。

早期嘗試的重要心理:學會面對失敗與挫折

這個計畫的背後有個重要的共同推手——StorySence的創辦人沈育德。雖然沈育德後續並未繼續參與實際運作,但是當時共同發起星艦計畫的原因也是希望團隊少走冤枉路,而這和沈育德自身的創業經歷息息相關。

Garage+執行長趙如媛和StorySense創辦人沈育德是星艦計畫主要推手。

2010年成立的StorySence的服務是行動查號App「WhatsTheNumber」,4年後被中國公司電話邦(羽樂創新)以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1億元)收購,雖然成功出場,沈育德卻提到,當時WhatsTheNumber累計超過4億筆的號碼庫,卻遲遲無法轉換為實際營收,獲利模式的不明確,其實是StorySense「不得不」出場的原因之一。

沈育德提醒,即時踩煞車是所有新創都要學會的課題。

可以說,星艦計畫的同時也是希望團隊發現想法無法實踐時及早止損,「雖然有韌性是好事,但是到了某個階段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這不會成的』,只是什麼時候願意承認跟做下一步的打算,如果你不願意承認,現實就會把你按在地板上摩擦。」沈育德建議,團隊開始創業計畫時一定要先建立兩個心態,一個是學會對投資人扛起責任,另一個則是一開始就要先預設「可能會失敗」,因為創業時就是失敗、學習再嘗試的循環。

延伸閱讀

2020年後台灣新創數量成長放緩,創育機構的變化反映哪些挑戰?
培養團隊,更培養人才: 看Garage+加速器如何培養下一代新創團隊
如果你創業成功,然後呢?專訪 AppWorks 劉侊縈:有創業動機與國際視野,才能擁有未來
Founder-Investor Fit很重要!從新創到成長期,如何調整心態應對不同投資階段?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