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的診間是什麼模樣?漫長候診、繁瑣表格,靠一支手機就能完成。就連狹小半密閉的電腦斷層掃描,也能讓初次體驗的人,先用「聽」的降低焦慮。《康健》記者越洋直擊德國未來診間。
Clara是一名有心血管疾病的熟齡病友,今天她要進行例行的電腦斷層掃描。走進診所,她掏出手機掃描QR Code,一鍵完成掛號、候診程序。
沒有耗時等待、沒有厚厚的待填表格,這將是超高齡社會診間的理想模樣,「Clara在線上預約,她在家就能輕鬆填好個資和病史,甚至可以在線上和醫生進行討論,」拜耳研發創新部門主管麥克德莫(Michael McDermott,PhD)表示。
在國際製藥大廠拜耳(Bayer)位於德國柏林的園區,麥克德莫以虛擬病人「Clara」為範例,在包括《康健》在內的全球媒體面前展示未來的電腦斷層掃描。拜耳在放射領域有近百年歷史,全球第1個注射用腎臟顯影劑,就是拜耳在1930年開發,就此打開了醫生的視野。
然而,百年後的今天,電腦斷層掃描狹小的空間、冰冷的儀器,仍然令許多人焦慮。好在,隨著超高齡社會掀起的智慧醫療技術革新,病人這些「痛點」有望消失無蹤。
數據連線控制室,打造最適方案
關於「未來診間」的想像,綜合全球媒體、趨勢專家給出的藍圖,不外乎幾個共通點:
• 一站式醫療服務,減少轉診的麻煩
• 運用數位工具、AI來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 給予充分資訊,降低恐懼
例如,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在「2030年的醫療(Hospital care in 2030)」趨勢影片中就預測,以後看醫生,不見得要到醫院,除了可能視訊進行,透過手機也能量血壓、體溫。
病人抵達診間後,AI能自動辨識身分,給予個人化的資訊。
拜耳的未來診間大致吻合這些藍圖,跟著虛擬病人Clara走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程序:首先她在檢查前就會收到一封email,點入連結即可完成例行手續,這不但方便病人,也有利於醫療端,「更早獲取病人資訊,可以更有效地進行規劃,避免病人就診時可能出現的任何意外,」麥克德莫說。
電腦斷層儀器令人恐懼?
別擔心,Clara預先就能有近乎沉浸式的線上體驗,「她在家舒舒服服就可以聽到儀器的聲音、感受檢測的環境,能更好地做好準備,減少焦慮。」
到了電腦斷層掃描現場,更衣室牆上的平板會秀出為Clara量身打造的資訊,包括哪些首飾要摘下、哪些不用。接著Clara站上體重機,體重除了方便醫療人員準備顯影劑,也立刻連線到控制室,「控制室就像是飛機的駕駛室,」麥克德莫形容,能透過大數據來優化目前的檢測,打造最適合Clara的方案。
一鍵連線的電腦斷層掃描,還需要醫生?
拜耳的未來診間,有望在2030年成為現實。不過,如科技電影般的醫療現場一旦成真,人類還有立足之地嗎?
心臟科醫師、克里夫蘭勒納醫學院(Lerner College of Medicine)創始人托波爾(Eric Topol),在其著作《AI醫療 DEEP MEDICINE》中雖然強調AI在放射領域廣泛運用,但是他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坦言,「 我們不能,也永遠不會只依靠演算法來解釋攸關生死的事。 這需要人類專家的解讀,這是機器做不到的。」
麥克德莫也指出,「目前放射科和醫療系統普遍面臨的挑戰,是醫療影像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員的短缺。AI真正能幫助的是提高效率,減少人類負擔,讓醫生和其他人員有更多時間幫助更多病人。」
「對專業醫療人員的需求會一直存在並且不斷增長,」麥克德莫說,他對AI的期待是,成為醫療人員的「第二雙眼睛」,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
「AI會取代人們的工作嗎?我的答案是絕對不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