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牽動著全球權力結構的重塑。隨著AI技術的普及,國際政治與經濟版圖正在發生變化,美國、歐洲、中國及其他國家圍繞AI監管、技術出口、數據安全和市場競爭的競爭關係愈趨激烈。
前Google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日警告,AI技術可能被「流氓國家」利用來製造生物武器,對全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與此同時,開源AI技術的崛起,如深度求索(DeepSeek)的快速發展,既挑戰美國對AI技術的控制,也引發對未來AI監管方向的重新思考。
在這場關於技術、監管與國家安全、資訊安全的討論中,一連串的問題需要重新思考:AI監管應如何在維護創新與保障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開源與封閉AI模式將如何影響未來的技術競爭?美國及其盟友的出口管制是否真的能有效遏制中國AI技術的崛起?
劍指中國的AI出口管制
美國對AI技術的出口管制已進一步升級。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幾天(2025年1月13日)發布了最新AI半導體出口管制方案,限制高階AI晶片向東南亞與中東地區出口,以防止中國透過迂迴手段獲取先進技術。此一新措施試圖封堵中國AI發展的關鍵資源,確保最先進的AI基礎設施集中在美國或盟國境內。然而,此一政策是否能夠真正達到預期目標,仍然值得商榷。
儘管美國試圖透過限制高階晶片(如輝達H100)來抑制中國的AI進展,但事實上,中國AI企業早已在加速自主研發,包括華為、寒武紀等公司正在積極推進自家AI晶片的開發。此外,中國也正建立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逐步降低對美國的技術依賴。這種「技術脫鉤」的發展目標如果達陣,不無可能讓美國的封鎖效果大打折扣。
當美國對AI技術和半導體施加嚴格的出口管制時,其他國家如南韓、日本、德國也需要在「美國同盟」與「中國市場」之間尋求平衡。例如,南韓政府雖然配合美國的出口管制,但同時也在尋求降低對國內企業的影響,避免損失中國市場。這種局勢可能促使中國與其他國家加速建立新的技術聯盟,如中國與中東、東南亞的技術合作,進一步改變全球AI產業的版圖。
相較於OpenAI、Anthropic等封閉式AI實驗室,中國的DeepSeek選擇開源模式,這對全球AI競爭格局產生顯著影響。DeepSeek不僅提供完整的技術開源方案,甚至允許企業或個人下載並在本地端運行其模型,使AI技術的門檻大幅降低。
開源模式與國安資安風險
包括美歐國家在內的一些國家對DeepSeek的開源模式感到憂慮,擔心這將使更多國家(包括潛在對手)快速獲取高階AI技術。例如,韓國政府已要求暫停DeepSeek應用程式的下載,並展開對該公司個資處理方式的調查。同樣地,義大利、澳洲、美國等國家也對DeepSeek的數據安全性提出質疑,限制其在政府機構中的使用,並進行風險控管。這些限制措施顯示,開源AI的全球影響力已引發多國政府警覺,甚至可能促成新一波的科技管制措施。
台灣迄今並未禁用DeepSeek,但政府也開始意識到風險評估的必要。另一方面,有三位不同AI領域的台灣專家,則有意借力使力,正在發起一項重新改造DeepSeek R1成為具有多元價值的繁體中文版AI推理模型計畫。
無論如何,正如美國科技投資家與創業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DeepSeek的開源模式可能會對OpenAI等封閉式企業構成巨大挑戰,因為它使AI技術變得更加民主化,並且降低了技術壟斷的可能性。然而,開源AI也帶來新的監管難題,例如難以追蹤技術流向,甚至可能被恐怖組織或敵對國家利用。這些風險突顯AI監管面臨的另一個兩難情境:如何在保障技術開放的同時,防止技術被不當利用於危害國安與資安?
AI競爭與全球權力結構的重塑
安德里森強調,未來AI技術將主導各個領域,包括醫學、法律、金融、軍事,甚至政治決策。換句話說,AI不只是一項新技術,它也將對國際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甚至重塑國與國之間的權力關係。
儘管美國仍然在AI基礎技術上保持領先,但隨著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加速發展AI,這種優勢可能會逐漸縮小。DeepSeek的崛起表明,中國在AI領域的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而美國對於AI技術的封鎖措施未必能有效遏制中國在AI技術發展上的自主創新。
國際合作與對抗並存
AI技術的發展已進入「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時代。例如,美國和英國在巴黎AI峰會上拒絕簽署「永續與包容性AI」聲明,顯示各國AI監管立場出現的分歧不小。然而,在全球供應鏈無法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國際間仍然需要某種程度的技術合作。
未來,全球AI競爭的焦點將不僅僅是技術能力的較量,更是國際政治、產業發展與監管政策的多重博弈。面對這場AI革命,各國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優勢,更是前瞻性的監管戰略與靈活應對的能力。
汶宿奎水 AI只是商業炒股用 很快就會泡沫化
02月19日01: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