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超完美退休金計畫:用對投資工具 每年創造7%以上報酬率

Money錢雜誌
更新於 10月29日08:29 • 發布於 10月29日08:28 • 師慧君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你也有退休金焦慮嗎?根據統計,有7成的民眾退休財務準備不足,然而,台灣人愛存錢舉世皆知,甚至為台灣贏來「儲蓄王國」的美名,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本期〈封面故事〉將帶領讀者一同審視國人儲存退休金的迷思與偏誤,同時釐清各類投資工具的特性與優缺點,並提供足以打敗通膨、每年創造7%以上報酬率的完美退休金計畫,幫助讀者少走彎路,筆直地朝向樂活退休人生邁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民眾理財太保守 近7成退休金準備不足

你有信心存到足夠的退休金嗎?這個問題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先來看看由國泰投信與台灣指標民調所做的「2024年全民退休大調查」。該份調查以35~55歲、尚未退休的民眾作為統計分析對象,結果顯示,民眾預估的退休年齡平均在60.1歲,預期自己需要的退休金平均為1,432萬元;然而,認為自己財務準備足夠的人只有29.2%,連3成都不到,自認為財務準備不足的人則高達67.5%。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另一項值得玩味的調查結果是,最多人使用的投資理財方式是「保險」,有將近7成民眾選擇了它,比例遠遠超過第2名的「股票」(55.2%),和第3名的「定存」(50.7%)。至於近年相當熱門的「ETF」(32.1%),只排在第5,還輸給第4位的「房地產」(34.9%)。

退休後面臨2大風險 光靠政府恐淪「老、病、窮」

為何保險和定存會如此受到民眾的喜愛?以下兩個案例可以讓我們瞥見端倪。

年約50的玟玟(化名)從事編輯工作,和丈夫合計月薪僅8萬多元,雖然不用負擔房貸,但須養育兩名就讀國小的子女,以及支付雙方父母的孝親費,手頭並不寬裕。多年來她將閒錢陸續投入定存和儲蓄險,目前仍在持續繳付保費,即便知道可以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股票或ETF,卻遲遲不敢嘗試。「我的收支卡得很緊,投資和保險只能二擇一,但是儲蓄險現在解約很可惜。」玟玟說出了她的猶豫。

46歲的小林則是一名公教人員,月薪約6萬元,未婚無家累,名下雖有房貸,但日常開銷不大,每個月還能存下2成薪,不過,他的全數積蓄都放在定存裡。「常聽老一輩說玩股票風險很高,進進出出,搞不好最後只是打平,這樣不是比定存還慘?」小林一派輕鬆地說,自己對未來完全不焦慮,因為退休後還有月退俸可領,不怕老了養不活自己。

上述情形,相信反映了不少台灣民眾的心聲,然而,如此保守的理財方式雖然規避了投資風險,卻抵禦不了以下2種風險。

1. 長壽風險:長壽固然是件好事,但「錢花完了人還沒死」,卻會是人生一大悲劇。根據國發會推估,2050年時,國人平均壽命將達到85.63歲,屆時活到90歲、甚至100歲以上的人勢必也將大幅增加。社會保險(如勞保、公保、農保)和職業退休金(如勞退、軍公教退休金)未必可靠,目前勞保基金和公教人員退撫基金仍有破產風險,即使政府持續予以撥補,還是有可能因制度改革而讓給付金額縮水。

此外,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的「不健康餘命」約為7.4年(該數據會隨平均壽命增加而上升),這也代表民眾退休後,可能有3分之1到2分之1的時間處於不健康狀態,若沒有儲備足夠的退休金,晚年恐將飽受「老、病、窮」的折磨。

2. 通膨風險:近年台灣的通膨率約為2%~3%,若以2%計算,20年後的1,000萬元,只約當現在670萬元左右的價值,換句話說,如果這筆1,000萬元不進行任何投資,將會被通膨白白吃掉330萬元!

總結來說,靠自己存退休金,才是最穩當的做法。接續的「工具篇」將分析各種投資理財工具的特性與優劣,並進行試算比較,供讀者作為退休規劃的參考。

(圖片來源:Money錢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11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