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100 歲生日特展!台灣植物分類表現卓越,腊葉館是培育搖籃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9月19日18:59 • 發布於 09月19日08:46 • 上下游News&Market

一份植物標本如同一部自然界的時光機,瞬間回到歷史現場,感受物種、歷史與環境變化的軌跡。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腊葉館,今年正逢百歲生日,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今(19)日舉辦百年慶祝活動,呈現台灣植物分類的卓越成就。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瑞宗指出,一個國家對於自身物種採集、分類能力越高,代表擁有完善的科學研究與學術底蘊,更能在國際間受重視。台灣能典藏數千種植物標本,甚至可協助他國調查植物,都是透過腊葉館培育、典藏史料,才能有如此輝煌的成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是讓台灣在植物分類擁有卓越成就的搖籃。(圖片提供/林試所)

建築歷史滿百年,替台灣植物「清點戶口」

位於台北植物園的腊葉館,是台灣第一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植物標本館。林試所所長曾彥學說明,腊葉館在 1924 年成立,今年建築滿百年,不僅開啟台灣典藏植物標本,乃至現在保存高達 56 萬份植物標本紀錄,亦是從日治、國民政府到近代,培養許多植物分類學家的搖籃,在台灣植物採集、分類領域上價值非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何台灣自日治時期,就鑽研植物採集跟分類?林試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董景生解釋,當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調查台灣植物、礦物、動物等各種資源,目的如同「清點戶口」,掌握與分析台灣可利用的資源。

可惜原本建立的標本室 1905 年遇到大火,很多標本付之一炬,因此首任林業部部長金平亮三在 1924 年建立腊葉館,專門保存脆弱的植物標本。

李瑞宗長年研究台灣歷史景園,分享腊葉館結構處處為「妥善留下植物標本」設想,包含建築內部中空,把標本櫃集中兩側,以利館內維持通風;當時的木櫃也擺放在每個樑柱上方,以免厚重的標本加上木櫃會壓垮地板。

李瑞宗說明,當時腊葉館建立在植物園,特別與其他建物隔離,也是避免其他建築發生火災,腊葉館受到牽連,讓植物學家辛苦的研究又受害。

1920 年代腊葉館一樓內部陳設,木櫃裡都存放珍貴的植物標本。(圖片提供/林試所)
1920 年代的腊葉館,在建立時就刻意與其他建物隔離。(圖片提供/林試所)

用植物學名替台灣留名,對外發揚台灣實力

腊葉館於不同管理者下不斷增加植物典藏標本。董景生舉例,日治時期除了金平亮三,植物分類學家早田文藏更對台灣植物分類與保存貢獻良多,目前台灣估計紀錄的植物種類約 5000 多種,「他就發表約 1700 種」,被譽為台灣植物學之父。

也因為他相當早替台灣紀錄植物,像台灣杉的學名,甚至以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命名,讓台灣透過植物學名,能在國際間被看見。

後續擔任腊葉館主任的佐佐木舜一,則把研究觸角伸向高海拔、濱海、原住民活動區等地方,並出版《林業部腊葉館目錄》,更完整收錄台灣各處的植物標本。國民政府時期,則有林渭訪、王仁禮、徐國士等專家接手,逐漸從「單一物種」變成更有系統的「植物群落」進行採集,出版如竹科等專項植物分類的書籍。

1970 年代腊葉館的研究者,由左至右分別為柳晉、鄭宗元、張慶恩、徐國士。(圖片提供/林試所)

隨著台灣保育觀念萌芽,腊葉館的分類學家對許多珍稀植物進行更多研究與採集,作為早期建立國家公園等環境保護區的背景資訊。

董景生分享,近年台灣出版《台灣維管束紅皮書名錄》等,用於保育研究等珍稀植物資料,背後也多是由腊葉館標本紀錄作為根基。甚至如邱文良、許天銓等專家,會前往索羅門群島、琉球等地,替當地調查植物,展現台灣植物分類的實力。

董景生介紹腊葉館百年文件特展,從日治時期至今的各種出版刊物。(攝影/孫維揚)

萬用資料庫,也可應用在歷史、環境研究

腊葉館收藏眾多植物資料,看似沒有太多用處,但邱文良表示,植物學家紀錄植物時,不只是描繪植物外觀,連同採集時間地點、環境特色都要記載,甚至採集植物組織後,帶回腊葉館製作標本,眾多的標本彷彿變成「台灣植物資料庫」,不僅是呈現台灣各種植物,也會攜載歷史、環境等多面向的資訊,「總會在突然間發揮用途」。

董景生舉例,台灣柑橘有些品種是源自國外,不一定適應台灣的環境,但台灣有原生種柑橘植物,習慣台灣的氣候,就可能作為商業品種的砧木,穩定果實產量。另外近年台灣更重視地方習慣食用、使用的「民族植物」,一個地區想藉此發展特色、向外推廣,需要有科學文獻瞭解這些植物,此時植物標本與資料就派上用場。

植物標本也可以對環境、歷史調查產生貢獻。董景生說明,像根據採集資料,台灣於至今台北忠孝東路附近,有出現過五角金魚藻,「代表那裡曾經是濕地!」

學者若研究台北何時、為何地貌從過去濕地變成城市,就可以此作為參考。或者觀察台灣氣候變遷,可比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相同植物的標本,從中推演氣候如何變化。

李瑞宗分享,腊葉館展出的文件都是每一世代植物學家苦心付出的巨作。(攝影/孫維揚)

化身為教育場所,日本記者特意造訪

不過現在到腊葉館,不會再看到大量的植物標本、書籍塞滿整個書櫃。李瑞宗說明,隨著植物標本不斷增加,腊葉館難以容納,林試所因此在森林研究大樓建立新的植物標本館,把腊葉館館藏於 2000 年移入新館保存。

至於腊葉館功能從原本保存資料,昇華到教育交流的場所,把植物種類研究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展現給大眾,從而知道台灣植物分類的堅強實力。

這次腊葉館百年慶祝活動,也吸引日本新瀉記者湯澤利明特別來台採訪。湯澤利明表示,日本大眾相當看重植物分類,以許多日本植物學者為傲,而新瀉加茂市是早田文藏的故鄉,甚至在今年預計成立早田文藏的紀念館。他希望能透過腊葉館的報導,帶動日本更知道早田文藏於台研究植物分類的成就,甚至能與台灣腊葉館有館藏交流。

林試所帶路:腊葉館至今年 12 月 29 日,設有腊葉館文件特展,不僅呈現從日治時期至今的各種台灣植物學、植物圖譜等出版品,也包含設計師鄭培哲繪製腊葉館的書籤、漫畫家英張以腊葉館史料為藍圖出版的《採集人的野帳》、文策院的協助參與展出等。

國人可以從史料到現代創作,瞭解腊葉館的價值,希望腊葉館未來能跟更多領域迸出不同火花,替植物分類領域發展更多可能性。

腊葉館改成對外開放的教育場所,國人可以進入瞭解植物採集跟分類的價值。(攝影/孫維揚)

延伸閱讀:

奠定台灣植物研究,讓Formosa揚名國際│感謝早田文藏、佛里 紀念碑揭幕

首部「植物採集」漫畫誕生!《採集人的野帳》描繪日治採集人日常,還原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