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就業市場與國際接軌的趨勢,我從我的 3 個孩子中學開始培養他們的國際觀;談到國際觀教育,相信很多父母都頗有心得。
在少子化時代,不少經濟條件較佳的父母會在孩子中學時就把他們送出國學習、遊歷,希望能藉此增進孩子的外語能力;但其實,語言和旅遊都只是國際觀養成中的「加分項」而非主方向。我在臺灣和加拿大都看過太多外語流利、經常到世界各國遊學、旅行的中學生,因為長期養尊處優,導致成年之後,不是「高不成,低不就」,就是淪為沒有生活動力、連打工都不願意的啃老族。甚至有些人到中年,仍然需要年邁的父母提供經濟協助。
同為父母,我深知多數人把孩子送出國,都是希望對孩子的未來有幫助,可以經濟獨立,因此我認為國際觀教育必須和工作結合,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並且拿出行動力」。在中學時期,我建議可以一方面提升青少年的興趣和特長,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將之運用在暑期工作;若他們在青年階段就學會整合個人能力與資源,未來就更容易把職涯延伸至全球。
根據 CBC 報導,今(2024)年許多加拿大高中生都面臨找不到暑期打工的困境,原因是缺乏工作經驗。報導中更引用加拿大統計局報告指出,截至 2024 年 4 月,15-24 歲的失業率為 12.8%──這是除了疫情大爆發的 2020-2021 年外,自 2016 年 7 月以來的最高失業率。
正因如此,我們做父母的更需要在目前的社會動向上,讓子女從高中階段或更早之前開始培養工作能力。13-15 歲的國中階段,就可以開始探索個人興趣、了解世界脈動,建立「全球化時代,未來職涯想像可以跨越國界」的觀念;到了 15-18 歲,則要更進一步,將國際觀與平日打工或暑期工作結合。當高中孩子找不到工作,可以讓他知道,成人世界的工作機會也會受到全球景氣的影響,鼓勵他再接再厲。從挫敗經驗中磨練出的毅力,不僅能用在未來職場,也將鍛鍊出在不同國家都能夠生存的能力。
本文就要和讀者分享:我如何從「高中打工與職涯規劃」和「國際文化探索」兩方面,訓練我的 3 個孩子以工作力銜接專業學習。
配合子女興趣,國際觀「做」中學
每一個青少年都有各自的特色、能力、愛好,要找出個人「能夠勝任」的工作,就要排除孩子的弱項,找出孩子的強項,再把強項予以增強。排除弱項並非阻擋孩子進步,而是考量到現代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往往過度要求才高中年紀的子女樣樣都要懂,但這種做法反而會澆滅孩子的熱忱,當負荷超越孩子所能承受,結果就會不如預期。
在發掘出孩子的特質之後,就要進入國際觀訓練。所謂訓練其實不必太嚴肅,只需在平日交談中以平等、雙向的方式討論國際議題,而不是用「上對下」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觀點。我們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把個人特質應用在未來專業,換句話說,就是幫助孩子從天賦出發,發展相應的工作能力,進而強化為在國際職場生存的能力。
邏輯力和同理心,成就跨國調研能力
我的大女兒目前大學畢業,即將在今年 9 月進入法律系繼續深造(加拿大法律系是大學畢業「後」再繼續讀 3 年)。我從女兒中學時就發現她的邏輯與思考能力特別強,因此經常與她討論國際政治新聞和法律案件,這也讓女兒及早確立未來志向。
而在工作方面,女兒在升高一的暑假取得游泳教練資格,高一時每天下課都會到游泳池當教練。高二時則利用學科強項英語和數學,到自閉症機構做家教,同時以網路教學的方式協助偏遠地區的學生。高三時,她在朋友父親接下的政府研究專案中擔任研究助理,薪資優於前兩份工作,也讓她確認興趣所在。
大學時期,她持續在每一年夏天替政府機構的研究方案做調研,並將賺來的錢用在國內外旅遊。這些工作都是在大女兒的語言與邏輯能力上發展,也讓她現在能夠游刃有餘地從事跨國調研工作。
將三大專長完美結合的案例
目前在大學雙主修經濟和生物的兒子,從小就擅長理財,在他中學時期,我們的話題都圍繞在國際財經新聞,這也啟發了他的興趣,在高中時選修了幾門經濟、商業相關課程。同時,他也因喜愛醫學,常常和身為醫師的先生討論醫療案例,更從高一開始,每個週末都到先生工作的醫院做義工。高中畢業時,他因義工時數超出學校規定的好幾倍,而得到學校唯一的「最佳義工」獎項,對於他在醫院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均大有助益。
除了財經和醫學,他對運動也很專精,同時擁有游泳教練和救生員資格,高中課餘時間會擔任救生員,並將賺到的錢用在理財投資,可說是有效整合了他在體育與財經方面的能力。
將傑出的運動表現,回饋於機器人研發
小女兒目前將要就讀 11 年級,相當於臺灣的高中二年級。我在她小學與國中階段就發現她對機器人研發的喜愛,因此替她報名了許多寫程式和機械工程相關的課程。雖然我對這方面外行,但只要看到有關 AI 機器人的國際新聞,就會請小女兒一起閱讀、和我分享她的看法。這樣的過程不只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可培養她在擅長領域的國際視野與觀點。
升上高中後,女兒經常參加學校或學區舉辦的 AI 機器人比賽,為了參賽,往往週末早上 6 點就必須抵達學校,搭校車前往比賽地點。去年為了參加大型比賽,學校重金僱用大學 AI 機器人領域的教授,晚上到校指導小女兒與幾個不同年級的同校學生。放學之後,她都會在學校待到晚上 9 點甚至更晚。我與配偶風雪無阻,每晚到學校接女兒回家。最終女兒和團隊獲得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所在省份)針對學生的 AI 機器人研發獎項,讓全力支持的我們與有榮焉。
至於工作方面,小女兒在 15 歲,相當於臺灣國中三年級的年紀,就已經成為網球俱樂部的助理教練。當時網球俱樂部不僱用 16 歲以下的孩子,但因女兒從 4 歲開始就在俱樂部進行一對一學習,再加上網球是她的強項,因此俱樂部還是破例聘用女兒當網球助理小教練。
而在女兒滿 16 歲後更進階為網球教練,一個人帶約 10 個學生。有一次我去網球夏令營接她下班,碰到小女兒帶著一群剛打完球的小學生從戶外網球場走回去。看她拿著網球拍帶領隊伍走在前面的當下,真的覺得很感動。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兒將體育的傑出表現,回饋在她的機器人研發上,利用個人運動經驗,改變了許多機器人的動作──這也是青少年工作能力與興趣的結合。
以 3 個孩子為例,我想和讀者分享的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找到適合的工作很重要。另外,青少年剛開始工作,正處於「萬事起頭難」的階段,因此千萬不要告訴孩子「某份工作沒有用」──任何工作都有用,只要確定孩子能做什麼,並且確保孩子願意付出行動,都會有好的結果。
缺乏文化包容力,就算出國也沒用
講完工作,接下來想和讀者聊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孩子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不可否認,出國旅遊是體驗不同國家與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很多家長工作忙碌,就算經濟能力好,也未必有時間帶孩子出國、做出適當引導;另外有些家長雖然有時間,卻沒有經濟能力,不免會擔心孩子在成長階段,少了部分同儕有的異國經歷,將導致國際觀匱乏。
其實,在這個資訊和貿易發達的年代,想認識多元文化不是只有出國一途,而是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媒介。比如飲食就是最容易了解和親近各國文化的方式,除了可以帶孩子到異國美食餐廳品嚐特色料理,也可以透過網路影片,觀看各國廚師烹調在地食材,從他們的介紹中了解菜色與地方文化的關聯。
這種方法當然不只能應用在飲食,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面向。家長不妨陪孩子選擇優質的節目頻道,從食衣住行育樂認識各國文化,刺激中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除了累積知識,也聽聽不同文化和專業背景者的觀點。我個人就非常喜愛與我的 3 個孩子一起看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節目,這不僅增進了我們對於不同文化的喜愛,也能培養多元文化的接受度。
在此特別提醒:中學年紀的孩子正是探索心旺盛的階段,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觀念養成,如果一個中學生有錯誤的價值觀,行動也會往錯誤的方向前進──要避免這點,父母得花時間與青少年做更多雙向溝通,培養孩子在接觸不同資訊時的判斷力和包容力。
特別是當一個人缺乏包容,就會過於主觀;一個過於主觀的人就算到了不同國家,也無助於國際觀的提升。同時,這也不利於孩子未來進入職場,因為職場正是不同文化的聚合點,無法包容差異,將會很難適應環境、管理人際關係,也就更難找到工作的舞臺。
反過來說,當孩子對不同文化有很大的胸襟,自然也能從文化角度出發,增進個人愛好,像是喜愛藝術的青少年,也會開始注意不同國家的藝術作品;喜愛音樂的孩子,可能會想學習其他國家的特殊樂器。這些知識和能力,都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與不同國家的人切磋、交流時,有更多文化能量,讓國際觀不淪為口號,而能真正被實踐。
小結
國際趨勢變化快速,未來職場將不會侷限在單一地域或領域,所以才更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所謂國際觀的養成,不是以個人角度來批判世界,而是從世界看待個人。
當中學孩子能夠清楚知道個人價值,就會在心中燃起創造更多價值的驅動力,也會想透過工作自我證明。就算一開始覓職困難,只要父母給予孩子們鼓勵,終究可以克服,也能藉此累積勇氣、習得不氣餒的精神。只要有能力和勇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光。
必須釐清的是:很多人誤以為國際觀教育,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因此不斷地以填鴨式教育,要求孩子學習更多知識與才藝,令孩子苦不堪言,也影響了親子關係。其實讓孩子在學習之餘,有喘息的空間、表現的機會,才能維持上進。
國際觀不是高大上的名詞,而是接軌未來職場、打造理想生活的基礎培養。相信我:不用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只要確定孩子能跑、也願意跑,就好。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 2024 秋季刊《國際觀怎麼教?怎麼學?》,標題為〈與其迷信留遊學,不如從「打工」培養國際職場適應力〉,欲閱讀更多國際教育實務經驗,敬請支持紙本季刊。)
【延伸閱讀】
●「天啊!他居然要我吃牛肉?」──印度老闆分享跨國人才不一定擁有國際觀
● 臺灣名列「無知國家排行」第三名──「唯我獨尊」心境若不改,出國再多次,同樣與「國際觀」絕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還要繼續鬧到大家魚死網破好沒問題臭炮聲 一輩子幫人打工嗎?
08月29日01:11
Kaycee 加拿大機器人獎,作者女兒是念美國學校嗎?
08月24日12:06
陳筱凡 這個通篇都 科科 不知道在說啥
08月24日04:23
蔡佳致 這篇非常的棒👍
08月24日02: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