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致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的你」:建立安全感,你可以自己來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2年01月25日12:31 • 發布於 2022年01月10日15:30 • 時報文化

文|亞瑟

感情中,我們很常談論「安全感」的重要性,一旦關係出了問題,人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歸因,都是安全感。

但具體來說,「有沒有安全感」到底對於人們的關係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許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清楚。因為在多數人的認知裡,「人沒有安全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人們普遍相信,安全感的建立必須仰賴伴侶來完成,就像情緒必須透過他人安撫一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以除非和伴侶已經鬧到要分手或已經分手的階段,否則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會想到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那麼「人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之於關係的必要性是什麼呢?

讓我來說個故事:約莫從三四年前開始,我就很常從來諮詢的人口中聽到「手機定位軟體」這個東西,以及它所帶來的紛爭——「我女朋友明明說沒有要跟同事出去,但我看到她的定位就在大家約好的KTV」、「那天我跟男朋友說我要回家,但回家前我想說去買個鹹酥雞,他看我的定位沒有直接移動回家,就覺得我是不是騙他。拜託!我只是去買鹹酥雞耶!」「我現在每天如果不盯著我男朋友的定位,我就會害怕。只要打開定位,確定他有待在他說的地方,我就會鬆口氣。我覺得這樣好痛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連續聽到三個因為裝了定位軟體,而把關係搞得更糟的案例之後,我再也壓抑不住好奇心,我問當時的個案:「為什麼你們都要裝定位軟體啊?」

對方露出一副「你怎麼會有這個問題」的表情,對我說:「現在很多人都有裝啊!想知道對方在哪裡,或是想知道對方和別人聊了什麼,不是很正常嗎?」

太棒了!又是一個約定成俗的信仰!

圖片|Photo by Daniele Colucci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關係「假性觸礁」:不是感情出問題,而是你控制慾太強

一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安全感,所以共同建立起來讓所有人失去自由的信仰——人們因為害怕被背叛,所以安裝了一個監視系統,好讓他們可以觀察愛著自己或已經不愛自己的伴侶,究竟有沒有為非作歹。但這意義何在呢?

當一個人很愛妳的時候,有很高的機率不會做任何背叛妳的事,可是如果妳不斷的表示妳的不信任,那麼他就會有越來越高的機率變得不愛妳;而當一個人不再愛妳的時候,即使妳可以親眼看到他和別人去開房間,那又怎麼樣?

阻止他去開房間,他就會突然重新愛上妳?抓住他外遇的證據,只能讓妳在離婚的時候分到比較多錢,但沒辦法讓關係回到相愛的原點。

我認為定位軟體是個和貞操帶同等糟糕的發明。我從來沒看過哪對情侶,因為用了定位軟體之後,關係變得更好、更穩定、更甜蜜,通常只會產生更多莫名其妙的疑慮、猜測、不安和爭執,對關係從來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諸如此類的「信仰」,還有互相交換密碼、看對方手機、檢視對方信箱、檢查對方信用卡帳單⋯⋯等等,全部都是讓存有疑慮的人得到更多懷疑素材,好用來破壞關係的絕佳管道。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人們還要繼續這麼做呢?為什麼明知道這毫無意義,卻仍然停不下來呢?

因為不安。

這些看似對方還保持忠貞、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的線索,可以有效的在短暫時間內驅散人們不安的感受,所以在關係中懷抱著不安的人,會像吸毒一樣,無法控制的去觀看那些讓自己看似安全的資訊。

圖片|Photo by Md Mahdi on Unsplash

短暫的、一閃即逝的不安,或許會讓人感覺自己是被在乎的。但長時間的不安,只會讓人感覺自己不被信任,這就是「沒有安全感」對關係帶來的破壞。

而且這不僅僅出現在交往後,「沒安全感」的破壞力,從交往前就會開始展現——許多人光是在約會、曖昧時,對方只要訊息回得慢一點,或是社群媒體上有別的女生出現,就會感到坐立難安。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談好一場戀愛時,除了許多不可抗力的外物要煩心以外,還得花上不少力氣去對抗自己的不安。

「不安」對內會讓我們焦慮、容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而這些內在的感受和想法,則會進一步的擴展到對外的行動上,於是我們開始想控制對方、想去確認對方的心意、想要逼對方表態、想要斬對方桃花、想要去問月老對方是不是自己的正緣、想要對方趕快跟自己結婚⋯⋯等等。

儘管多數人理智上或多或少都知道,這些行動對感情不見得會帶來幫助,甚至可能把一手好牌打爛,卻無論如何都控制不了恐慌的情緒。

最後,「談戀愛」最大的敵人不再是其他的競爭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自己的心魔。

處理自己的不安全感,變成多數人在感情裡最大的課題。但「要有安全感」跟「無欲則剛」一樣,都是一個口號,實際上根本沒有人知道要怎麼做到。

在不知道作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不斷告誡自己「不能沒有安全感」,於是又衍生出各種奇形怪狀的問題——為了讓自己不會沒安全感,就不跟太受歡迎的人交往;比起自己愛的,不如挑愛自己的比較安全;因為害怕分手,就騙自己不如當一輩子的朋友,因為朋友不會分開;拼命讓自己同時跟複數對象約會,以免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人身上;怕被背叛,索性先背叛對方或先甩了人家⋯⋯

諸如此類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比較安全」,實際上卻本末倒置的作法層出不窮。

原本是為了讓關係不要變糟,到後來反而演變成一場又一場「贏過對方才會安全」的感情遊戲。

(同場加映:佔有慾強、嫉妒伴侶的交友狀況?關係心理學:成熟的關係是彼此信任,給對方安全感

安全感要怎麼建立

既然要了解「安全感」從何而來,那麼我們得先搞清楚它是個怎麼樣的東西。

安全感,顧名思義,它是種感覺,跟新鮮感、興奮感、無力感一樣,都只是感覺。

還記得前面說過「情緒是來自當事人的解釋」嗎?當我們對刺激作出了解釋,就會產生感覺。

感覺是非常個人而且主觀的,與事實之間不一定要有合理的關聯。或者說,根本沒有任何他人看起來合理的關聯也無所謂。

舉個例子,我和某個前女友交往時,某次她突然說:「我覺得白色的 BMW 很帥。」聽到那句話的當下,我直覺性的聯想到她可能出軌了,而且對象開的是白色的 BMW。

於是我開始感到不安、自卑、難過和憤怒。

這樣的解讀和聯想其實沒有任何道理,但這就是我當時的主觀感受。而且無論我再怎麼告訴自己:「嘿!她只是對車做出評論,你會不會太敏感、想太多?冷靜點好嗎?你的想法真的很荒謬!」都無法停止腦中恐懼的妄想和不安。

感覺就是這麼一回事:就算別人都覺得沒什麼、就算當事人用各種理性的角度說服自己,但感受就是感受,它無法被理性的邏輯或數據說服。

所以只是要求自己「不要沒有安全感」或「不要害怕」,對於恐懼是完全沒有幫助的。

我們或許能夠選擇面對自己的恐懼,卻無法讓自己不再感到害怕,除非我們對恐懼的源頭做出修復。

那下個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害怕,有些人不容易害怕? 除了性格等等的天生因素之外,我認為「容不容易害怕」的另一個關鍵點,在於對自己有沒有自信。

(你會喜歡:自卑是生命的日常: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過去,而是你想追求的未來

圖片|Photo by Soheb Zaidi on Unsplash

或許這聽起來很像老生常談,但請聽我娓娓道來。

「自信」這個詞,一般來說我們會把它想得很籠統,會以為它指的是一個人的整體。可是一旦事情牽涉的層面太廣,就會變得很難定義。

舉例來說,一個很會追女生,但不會經營長期關係的人,到底是有自信還是沒自信?又或是一個事業有成、對自己的工作領域信心滿滿,卻不知道怎麼跟異性相處的人,是有自信還是沒自信?

「自信」是一個需要被針對性的應用在不同面向上的形容詞,如果我們想用簡單的詞彙定義一個複雜的整體,當然會感到混亂。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是釐清:我對自己的什麼部分有自信。

在工作上,當然就是專業能力跟職場關係的適應力,那麼在感情上,我們應該看的是這兩個區塊:一,對自己獨立的信心、二,對外相處的信心。也就是「自我價值」跟「相處技巧」。

我發現,「獨立」跟感情中的安全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有些人很會談戀愛、很知道怎麼吸引異性、總是能跟自己喜歡的人交往,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感情就一帆風順,他們心底仍然恐懼被拋棄、被對方發現自己不好的一面,對於自己的許多地方深深的感到不自信。

當然,這些和情緒處理、溝通技巧也多少相關,但其中還有一個至關重大的因素:當事人對於自身的經濟及獨立能力的評估。也就是說,不相信自己能夠完全自立的人,非常容易沒安全感。

(推薦閱讀:為你挑片|《美國女孩》:我們都需要非暴力溝通,看見情緒層層包覆的愛

這個情況不管在男女身上都會出現。我有許多家境優渥的女學生,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對自己也很慷慨,但一談戀愛就沒安全感,因為她們心裡知道,自己不見得有能力負擔得起想要的生活水平。

她們的不安全感來自於「不知道離開家裡的支持之後,我能不能讓自己過著和現在一樣的日子」,也就是對自己的獨立能力沒有信心。

我很常把學生趕出去住,因為建立獨立的信心,常常能讓學生產生自信,而這些自信是無法經濟獨立的人很難擁有的。

但不幸的是,把大家趕出家門這件事很難成功。無論我多麼清楚的說明各種理由及能帶來的好處,她們最常告訴我的話還是:「可是我怕我如果搬出去,就沒有能力過現在這種生活了。」這種依賴性,正是沒有自信的關鍵——沒有嘗試完全脫離家裡,以自己能力支撐自己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相信自己能夠自立。

這個狀況會延伸到伴侶關係上——無法相信自己離開伴侶後,能夠自己過得很好。

「把學生趕出家門」的任務,我至今只成功過一次。這個學生在搬出去的第一天,跟我說:「亞瑟,我覺得我的自我價值徹底崩壞,我發現我好廢,我什麼都不會。我不知道怎麼裝 wifi,去買線還買錯。」

兩天後,她跟我說:「房東同意幫我換床,但要我自己處理舊床,我第一次學怎麼用。然後我家熱水器壞了,我還很冷靜的自己聯絡了水電來修理。」我問她:「妳有沒有發現自己脾氣變好了?」她大笑,說:「有,我發現大吼大叫,熱水器也不會自己好。」

一個月後,她跟我說現在的她過著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三個月後,她跟我說她現在的存款,是以前住家裡的五倍;五個月後,她說她那個擅長情緒勒索的媽媽對她的態度變了,變得很尊重她,因為媽媽覺得她又美麗又有自信,也想向她學習。

最重要的是,當她的曖昧對象態度變得冷淡後,她只驚慌失措了兩天,就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是喜歡對方,只是想透過把對方追回來繼續喜歡自己,來感受自己是有價值的。

當然,除了搬出家裡之外,她還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無庸置疑的是:她因為體驗了獨立的生活、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技能,透過這些實際行動上的驗證,讓她建立起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我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的信心。

(同場加映:「有一種美,是由內在而生的自信」專訪佐登妮絲陳佳琦

圖片|Photo by Morgan Sessions on Unsplash

這種「我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的信心,是很難透過其它層面建構的。有許多人即使在工作上表現亮眼,也不見得能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更別說還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了。

當人們對於「我能照顧好自己」不具備信心,在感情裡自然而然就會認為自己必須依賴他人的照顧,所以才會如此恐懼他人的離開。

那麼有沒有人搬出去住了,但還是很沒安全感呢?

有,通常是下列兩種情況:一,因為跟家裡關係不好,所以想逃離家中,但因為無法修復跟家庭的關係,所以仍然缺少被愛的信心;二,經濟不獨立。

第一種狀況,可以參考各心理學的書籍,或是我的另一本書《為何戀情總是不順利》,在此就不贅述。

至於第二種情況,指的是:雖然人搬出去了,但其實並沒有建立起完全經濟獨立的能力,以致於心中仍然感到自卑。

這種現象,往往和「過度消費」的習慣有關。

一旦我發現對方雖然已經搬出家裡,卻還是極度缺乏安全感,我就會先確認兩件事:一,搬出家裡後,房租是誰付的?住在家裡的房子嗎?是否還是受到家裡的金援?二,是否有信貸或卡債?消費習慣如何?

有些人雖然不跟家人住,但還是住在家裡的房子,或是費用由家人幫忙支付,那其實跟住家裡沒什麼兩樣。這不僅會讓人忽視掉獨立所必須支出的成本,照樣用極低的必要支出過活,同時也無法讓父母用「你已經是個獨立的大人了」的角度去看待當事人。

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依附於家人的生存方式,其實等於受人所制,許多媽寶爸寶就是這樣被養出來的。

那麼為什麼有負債也不行呢?如果這個負債是當事人經過合理計算,所做出的槓桿操作,就沒什麼問題,但在投資能力和風險評估能力上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負債來自於過度消費,就表示其實當事人仍然在過著一個與自己能力並不相符的生活。

我曾經有個學生,很會追女生,但很沒安全感,這導致他和異性相處時,即使對方對他釋出好感,他也難以接受。進入親密關係後,也很常因為一些小事受到刺激、對女朋友發脾氣,他女朋友因此受了很多委屈。

一直以來,他都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太有自信。因為擔心別人認為自己沒錢,會瞧不起自己,所以出手總是很闊綽。

而為了爭面子的代價,就是他的信用卡每個月都在刷爆的邊緣,每期帳單只能繳最低應繳,遇到突發狀況時,也必須低著頭去向朋友借錢,事後都得對朋友必恭必敬,擔心對方一個不爽,就叫他一口氣把錢還清。

由於他的經濟狀況如此,自然對於「別人是否會看不起他」感到更恐懼,為了遮掩自己的自卑感,出手闊綽的行為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實際上的經濟負擔也變得越來越大。

在時時刻刻都必須擔心接下來的生活是否會遇到危機的情況下,人要怎麼有自信跟安全感呢?

當他痛定思痛,開始執行還錢計劃之後,雖然一開始的生活變得很拮据、很辛苦,但隨著他每還一點錢,心裡就越感到踏實。

當他把負債全部還清,甚至還小有存款之後,他不僅對下定決心並成功執行任務的自己感到欣賞,同時也學到許多可以更節省卻不會犧牲生活品質的技能,從此過著更輕鬆舒服的生活。

雖然安全感很容易受到過去的感情經驗、人際關係等等的影響,但會造成影響的,不僅是這些和情感有直接相關的事項,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信賴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安全感」這種感覺,指的其實就是當事人是否有「面對某些事情發生時,我能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脫離對方後的存活能力」有所質疑,自然就會慎防對方的離開,進而做出一連串控制、猜疑的行動,最後導致關係的破壞。

可是一旦我們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有著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能夠妥善的處理,無論再怎麼糟、再怎麼難熬,都一定可以撐下去,那麼我們就能有足夠的勇氣相信對方、相信彼此的關係。即使發生了衝突或摩擦,也能以較平靜的態度和對方溝通、協調關係目前所遭遇的問題,而不是以監控的方式來防範對方離開、限制對方的自由。

本文摘自亞瑟的《愛情,不只順其自然(2):練習被愛》。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愛情,不只順其自然(2):練習被愛》

延伸閱讀:

瑞典式的戀愛:相愛之前,學會和自己獨處

瑞典式的戀愛:相愛之前,學會和自己獨處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顏良(Hank)
    有伴侶時,安全感不該完全是自己給自己,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那另一半的存在將遭受致命性的打擊。所以安全感應該在合理範圍內相互給予的,用一個簡單的角度去看,為何信任到達極致之後,對方反而會覺得自己被忽略了。這樣也是有時爭執原因的起源是:忽略感,不被對方所需要等等觀感的起源。所以交往時,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必須釋放給對方(自7:他3),這樣對方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和重視的。反之,如果安全感可以完全自己來,那找對象交往根本沒必要,因為對方的安全感叫他/她自己建立即可,可以信賴/依靠等情緒的來源都是安全感互相給予之後才有可能出現的共同情緒。安全感自己來!那你將會永遠看不到互相的角度
    2023年05月06日20:4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