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懸崖邊的學霸》: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11月13日11:31 • 發布於 11月08日06:0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文:吳曉樂

《懸崖邊的學霸》讀到一半,我去翻找幾年前《麥蒂為何而跑》的稿子,好訝異,竟已十幾萬瀏覽。我不禁猜想這十幾萬人之中,有多少正經歷著麥蒂曾經歷的折磨。麥蒂全名為麥迪森・哈勒瑞(Madison Holleran),就讀高中時,因田徑成績優異,獲得長春藤盟校賓州大學徵召,順利成為名校新鮮人。不久,麥蒂卻自高樓一躍而下。作者凱特・費根(Kate Fagan)取得麥蒂家人的信任,採訪麥蒂的親友,並受允許檢視麥蒂的電腦檔案。整本書剝開層層浮華表象,嘗試尋找顆那藏得極深的危險心靈。這本《懸崖邊的學霸》,作者珍妮佛・華萊士以六千多位父母填寫的問卷為基礎,她走進兩百多位受訪者的生活,貼近觀察這群基本上受過大學教育的白領階級,如何教養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些孩童是否如我們所料想得「養尊處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一件事,不是只有華人才迷戀懸粱刺骨的苦學風格,很多我們嚮往的已開發國家,也是逼孩子逼得很緊(但,不可諱言,我們的比例的確偏高)。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一書指出了,隨著全球化,人才流動的速度與幅員遠高於從前,稍微有點資本的父母,無一不是殫精竭慮於發展家庭的「保安策略」(security strategy)。華萊士在二零二零進行親職教養調查,六千多名父母回填了問卷,結果顯示:73%父母都認為孩子進入聲譽卓著的大學與「日後獲得幸福」有關,同時,82%父母認為他人會將孩子學業的成就歸諸於父母(注意,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最後,87%的父母希望孩子的童年可以少點壓力。再怎麼遲鈍的人,都不難從上述的結果辨讀出某種矛盾:我們承認自己給孩子的童年製造了不少壓力,但我們也認為孩子不應該這麼有壓力。我聯想到《九品芝麻官》的經典台詞,「哎呀,我跳進來啦。怎樣?我又跳出去了」。承認吧,我們就是如此地立場反覆。華萊士介紹了另一個名詞「地位保護」(status safeguarding),這個特質刻在我們智人以及絕大多數動物的基因裡,無論生存、繁衍都依循著身份地位。說得簡單一些,當代的父母已經不求「青出於藍」了,只祈禱別「好竹出歹筍」,like father,like son更是祖上積德。

要怎麼在變化如此劇烈的時代,做到「有其父必有其子」呢?華萊士進一步分析,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她要為孩子「肩負起大部分認知和情緒勞動」,而代價就是媽媽的職業生涯與薪資報酬受到懲罰。這也是2023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勞蒂亞・高汀(Claudia Goldin)的研究結果:男女薪資差距的拉大,發生在生養小孩之後。但,媽媽犧牲那麼多,就能給孩子換來最高的成就嗎?我很感激華萊士說了大實話——更常見的結果是,媽媽跟孩子都崩潰了。當我們仔細端詳那些不快樂的青少年,我們多半也能在他的身邊找到一位筋疲力盡的父母(多半是媽媽,但近年爸爸的比例也在增加)。有些人會質疑,為什麼我什麼都為他做了,他還是活得不快樂?華萊士透過一則則具體案例告訴你,也許答案就藏在問題裡:因為你什麼都為他做了,所以他不快樂。華萊士給密集教養敲下一記幽長的警鐘。我們越是認定教養是私人的事,我們就在創造人人自危的社會。我想起那句有些陳腔濫調(但很正確)的俗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華萊士提醒,是時候在這個高度原子化的社會重新建立起社群。

每個章節,我們都可以看到,無論研究的是怎樣的領域,書中出現的學者不約而同都會提到「連結」的重要。我們越是感受得到「他人的幸福對我而言,是有意義的」,我們就越有可能從早掙脫讓我們焦慮不堪的弱肉強食法則。透過與他人建立深刻、長久的情誼,我們更接近的其實是自己。華萊士也鼓勵我們重新檢視自身價值觀,不然下一代的精神危機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誠實反映而已。當我們對年輕人說,「金錢(你可以替換成其他詞,像是成績,外表等等)不代表一切」,你自己就要做到。這非常困難。我得招認,我自己偶爾也會懷疑,我有做到我所宣稱的那些價值嗎?我常提醒年輕創作者要「認真生活」,但我自己卻常常被工作的苦海載浮載沉。萬幸的是,華萊士很務實,她點出過分追求卓越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但她也分享許多重新修正路線的實例。我建議把書末的「本書討論問題」直接印出,放在醒目的位置,如同座右銘般時刻檢視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反應。我從這本書學到,不要老是「只希望孩子快樂」,快樂沒那麼理所當然,有時日子就是這麼艱難,叫人「看開點」有時只會讓對方明白到你不是值得託付心事的對象。再說,就像辛曉琪唱的,有些領悟的確是帶有痛感的。如今的我更傾向跟青少年說,每一種情緒都很真實,是一個珍貴的提醒。所以,《腦筋急轉彎》是我近年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回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可以猜想有人會說,即使處在懸崖邊,但學霸就是學霸啊,怎麼沒人關心那些被家庭、學校放棄的孩子呢。書中引用的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說得好,「沒有人能把痛苦放在天平上比較——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而且他們都無從選擇自己的處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錦毛鼠♬🍁~🇹🇼
    出社會之後最後悔的事情不是當年沒有好好念書,而是當年因為花太多時間在唸書上,而失去了體會人生的機會。
    11月17日03:0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