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家,不想要應付沒有邊界感的問題,建議化身「敷衍大師」。不要覺得敷衍是一個完全負面的動作。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敷衍是一種情緒脫離(emotional detachment)的表現,它能幫助我們避免被捲入消耗性的互動中,更容易保持內心的平靜。敷衍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設定邊界的方式。這種邊界並不是通過對抗性語言表達,而是通過淡化互動的強度來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
具體如何操作呢?
第一式:轉移視角
用社會普遍現象來回應個人問題,表達出「現在年輕人普遍都這樣」、「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常態」的意思。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指出,當人們把視角代入到某個群體中時,會減少對個體的關注,並增加對他人理解的可能性。所以,引導對方的視角轉移到群體中,能稀釋對方對你個人的凝視。
|使用場景
當親戚說:「真想不懂你不在家待著,跑那麼遠的地方去工作幹什麼。」
你可以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往外面跑,我工作的公司就沒有本地人,xxx的兒子、xxx的女兒不也出去了嘛,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常態啦。」
第二式:加入「忙碌感」
當被追問時,可以用忙碌為藉口,比如:「最近事情太多,沒時間考慮這些。」
時間稀缺理論(Time Scarcity Theory)表明,當人們感知到你被大量任務或目標佔據時,會減少對你的期待或壓力。
|使用場景
當爸媽又開始盤問:「你都30歲了,你到底怎麼規劃你的人生的?」
試試這樣回答:「最近一年其實在忙很多東西,還沒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過一陣子我忙完後好好想想。」
忙碌感暗示了你正在努力,讓對方放下繼續追問的心態。
第三式:「不恥下問」
用虛心求教的方式迴避問題,表達「您覺得我要怎麼做會更好呢」的意思。
人際吸引理論(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heory)認為,表現出謙遜與無害的態度,更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與支持。
|使用場景
當親戚故意在你面前吹噓,自己的兒子已經買車買房,並問你對此有什麼規劃時,
你可以問:「最近房市我也有關注,現在好像不太穩定,你們在選房子的時候認為需要著重看什麼地方呢?」
延伸閱讀
Judy 廢文
01月30日14: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