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神話」是青少年階段常會出現的心理特徵,認為自己獨一無二、情感體驗不同於別人,以下是特殊教育系博士,同時也是輔導老師羅丰苓的分享。
假想觀眾、個人神話心理特徵
記得有一次在校園中遇到K生,他突然開口詢問:「可不可以到輔導室找你談談。」K生是同學眼中情緒穩定、學業表現優異的男學生。他一進輔導室,眼淚就掉個沒停,哭訴著「覺得自己很差,根本是個廢物。」K生提到本來他以為自己很強,但模擬考成績不如預期,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
接著又因「假想觀眾」的心理特徵,K生覺得「同學一定在看我的笑話,我是班長耶,別人一定會覺得班長怎麼這麼爛,成績還輸給班上其他某些同學。」K生覺得在班上根本待不下去了,認為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好像巴不得自己不要再繼續當班長。
但是實際上,即使K生覺得自己表現很差、像個廢物,但在同學眼中,K生根本就只是「一時失常的學神」,即使模擬考失常,其成績仍舊名列全校第十七名。
青少年容易出現個人神話心理特徵
「個人神話」是青少年階段常會出現的心理特徵,意思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的情感體驗是與眾不同的,是獨一無二甚至是無所不能。而也因著這樣的信念,可能會讓青少年覺得自己可以凌駕於規則、紀律和法律之上,甚至會表現出孤傲,或是違反社會秩序或侵犯人權的行為。
然而,當青少年發現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的時候,就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並且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悲觀、失望和自我否定等各種負面的情緒。
但由於這些感受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同學把他當作神」,也因此,在失落的情感之餘,連帶會覺得同學對他不夠好、不理解他、不是他的朋友等,也會覺得自己受到冷落與孤單,甚至自己會遠離「沒有把他當回事」的同學,也就衍生出「自覺遭受孤立與排擠」的情形。
大腦穩定、經歷社會化才會發展出自我合理評價
無論是「假想觀眾」或「個人神話」,都會隨著社會化的時間,以及大腦的成熟與穩定,逐漸調適發展出合理的觀點與自我的評價,也更能在自以為是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中做區分與了解,青少年漸漸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也可更客觀地看待自己,並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 本文摘自/《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羅丰苓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k 右腳兩腳趾走路會麻痛,去部屏神經外科吳×勳看診!術前天花亂墜,術後失智嘲笑一臉不屑,一刀竟成了部屏冤鬼!自費上百萬被開了五次龍骨手術,近二十次先進止痛手術,還挖掉椎間盤,裝了脊椎止滑夾及三根支架!術後腰背臀腿腳骨頭時刻都極度酸麻痛無力冰冷畏寒鼻水流不止,腰椎以下神經快速壞死!超強止痛藥安眠藥吃到腎臟都壞了還是得繼續吞,身心被病痛折磨的不成人樣!一生勞碌,沒想到人生才六十就要跟妻女永別!過年過節妻小也只能在家守著癱瘓的我,母親祭日也五六年沒法去了,真心不想拖累她們想早點走但又捨不得,只怪我太容易相信人害了全家!
02月02日10:5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