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你的進口車怎麼來?解密車界運輸霸主「汽車船」!

8891汽車交易網
更新於 2023年08月24日03:00 • 發布於 2023年08月24日03:00 • 8891汽車

汽車船是國際間最主流的新車運送方式,常聽見新車到港、等船期,指的正是這類專門運送車輛的汽車貨輪,一起來了解你的愛車如何來台的吧!

為了最大化運輸能力,汽車船的外型通常像個方盒子,內部則是多層甲板,也讓大型汽車船一次通常能夠載運6~7000輛汽車,因此一趟航程往往會停靠多個國家、多個港口,台灣最主要新車進口港是台中港與台北港,每次到港都有上千台新車一字排開,很是壯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片來源:Thomas Lee)

相較於貨櫃運輸需要裝櫃、運送、起重機吊運等繁瑣步驟,汽車船採用的是RO / RO(roll on / roll off Ship)形式裝載,也就是車輛直接開上船停放,到目的地後再開下船卸載,流程比起貨櫃運輸簡便且順暢,若有必要車輛到港後甚至能直接清關送往經銷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片來源:Thomas Lee)

不只進口轎車採用汽車船運輸,所有可以自行移動的車輛、機具也都能利用這類汽車船跨國運輸,照片中除了正在下船的拖車頭,也能一窺船內層層甲板構造與停放車輛。

(圖片來源:Thomas Lee)

汽車船就像是個在海上移動的大型停車場,層層甲板最大化裝載能力,通常下層甲板載運的是重型機具、大型貨車等重量級車款,上層才是一般乘用車,如此有利於汽車船整體重心分布,避免航行過程中過度搖晃甚至翻覆,圖中正下船的怪手與一旁下樓的賓士形成有趣畫面。

(圖片來源:Thomas Lee)

車輛在船上當然會經過妥善的綁紮固定,理論上在航行過程中是不用擔心會產生碰撞或損壞,但從照片中車輛包覆的嚴密程度,還是能明顯區別車輛身價的不同,尤其下方G 63與AMG GT Black Series更是能用密不透風來形容。

(圖片來源:Thomas Lee)

開下船的車輛會像這樣整齊擺放,等待PDI與運送,部分尚未賣出的車款則存放於港區內的保稅倉庫,以台北港為例主要由東立物流負責車輛到港的所有作業,從下船、倉儲、新車整備、報關等一手包辦。當然了,車輛在運送過程中難免有些小擦小碰,因此也曾聽過朋友開玩笑說到,北台灣最好、又快又強的汽車烤漆廠就在台北港裡面,這之中的原因就不太好明說了。

近年來汽車船事故頻傳,幾乎是一年一起的發生頻率,最近一起才剛剛發生在7月26日,一艘名為Fremantle Highway的汽車船自德國布萊梅港啟航後,於荷蘭外海不明原因起火,船上約載運了3000輛各品牌汽車,包括勞斯萊斯、賓士與福斯集團各式車輛。幸運的是Fremantle Highway號最終火勢受到控制,並於8月3日被拖航至荷蘭港口等待事故調查與後續處理。

這起看似在天涯海角的事故,其實與國內也有著密切聯繫,國內已有部分保時捷準車主收到原廠通知,告知車主他的愛車正在Fremantle Highway號上,原本8月26號的到港日期將無限期後延,必須等待原廠的後續處理才行。而從現場照中也能看出船上一台台遭到火吻的汽車正是保時捷911與Taycan電動車,看來是沒有任何修復的機會了。

而近年來還有幾起汽車船事故受到矚目,分別為2022年2月的Felicity Ace號與2019年Grande America號,兩艘船最終都以沈船收場,前者讓Lamborghini重啟Aventador產線,重新生產15輛葬身海底的新車交付客戶,後者則讓Porsche重啟911 GT2 RS產線,再次生產四輛運往美國交付客戶的新車。

這類大型船難的受害者除了船員可能受傷或失去生命,最主要的損失都會集中在船東與保險公司身上,車上裝載的貨物主要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理賠金額可能在數億到數十億美元,至於汽車船本身的造價更是高達數百億美元,雖然多數能獲得保險理賠,但船東所面對的不僅是失去生財工具,造艘新船所耗費的金錢與時間更是難以估計。

(圖片來源:Thomas Lee)

假設好巧不巧所購買的車款就在發生事故的船上,身為消費者該如何是好呢?基本上這些車輛尚未抵港、也還沒領牌,車輛所有權仍在原廠身上,因此嚴格來說這些船難事故跟消費者「完全沒有關係」!

(圖片來源:Thomas Lee)

但倘若因此影響交車期程,便屬於消費糾紛的範疇,消費者可以依照合約提出賠償,但因為海運船期因素、進口車通常不會在訂單寫上交車日期,這時就只能與原廠協調,看能不能提供補償、彌補候車的內心不平了。不過消費者倒是不必擔心拿不到車,畢竟就連Aventador跟GT2 RS都能重啟生產,原廠一定會想辦法交車給車主的!

《國產豐田Yaris Cross傳8/24開始接單 三車型72.5萬起》

《豐田Yaris Cross台灣即刻接單!預售價72.5萬起、標配Level 2》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