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Meet Pacific】人進不來,但花蓮出得去!震後的「深度體驗」經濟可以如何轉型?

創業小聚
更新於 10月05日06:41 • 發布於 10月04日03:11 • 曾令懷

瞄準精準的客群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但是在天災後,花蓮地方創生團隊體認到這不是一件絕對的事。

「現在客人進不來了,我們(基地)的體驗受到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如果過度依賴外縣市遊客,那花蓮會存在很多風險,我們可以怎麼做?」高山森林基地行政統籌陳亞平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而這是這半年所有在花蓮經營地方品牌與深度體驗的團隊在思考的問題。

不過於依賴固定客群,讓商業模式更具韌性

來自花蓮豐濱鄉磯崎村高山部落的高山森林基地,是由布農族部落青年返鄉創業所打造的生態場域,以「海洋布農」的歷史文化為基礎,規劃文化、冒險、生態等多元體驗行程,希望讓外地遊客領會獵人的經驗與智慧,同時學習不同的文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今年的天災之前,高山森林基地去年8月歷經了一場大火,體驗設備、森林監控設備幾乎全毀,原本的預定行程也緊急退款取消,預估總損失將近新台幣400萬元。

「地震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有,但是沒那麼深刻,因為一直都在低谷。」陳亞平笑著說,正當基地準備重啟時,卻又碰上了地震、阻斷了交通,一次損失了資源、一次則不見了客群,讓高山森林基地痛定思痛。

高山森林基地行政統籌陳亞平說認為,人和資源的斷聯是思考轉型的契機。

針對這兩次經驗,高山森林基地也祭出兩大對策:一個是轉變運用山林資源的方式,另一個則是與地方異業結盟。陳亞平解釋,林下經濟指的是在不破壞森林的前提下,從在地資源直接創造收益,因此雖然沒有了體驗經濟,但是可以創造屬於在地的經濟作物;異業合作則是轉變服務對象,與其他部落合作創造新的服務內容,讓花蓮在地人可以有不同的旅遊可能性。

「我們得先好好呼吸,才能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跟機會。」陳亞平說。

人不敢進來,我們就自己走出去

位在花蓮北部新城老街的山海百貨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

山海百貨源自於期關注兒童教育陪伴的地方團隊「練習曲」,從2015起以棒球教育和課業陪伴的方式與孩子一同成長,同時創造在地社區資源的夥伴關係,逐步展開教育社福、藝文歷史、社區營造、街區商業等行動,而街區商業,就是在地選品的商店「山海百貨」,希望藉此向外地遊客介紹當地的故事。

「我們的實體門市才試營運一個月就地震了,旅客來不了,我們就無達成目標了。」山海百貨品牌總監杜庭儀說。雖然試營運一個月就被迫休息,但也正因為只是營運了一個月,所以還有很多調整的空間。

山海百貨品牌總監杜庭儀(左)和主理人林韋騰(右)表示,既然客群不來了,那就要自己走出去。

杜庭儀表示,山海百貨很快就設定了三個策略:

  • 主動爭取曝光:人進不來,那就主動走出去參加外縣市的展會,向外地介紹自己的選品
  • 在市區將軍府成立3個月的實體快閃門市:雖然來花蓮的人少了,可是只要有人來,首先還是到花蓮,因此將力氣集中到人多的地方
  • 成立電商業務:利用網路的力量完成初衷

「我們正在嘗試的另一件事情是企業端的選品禮盒。」山海百貨主理人林韋騰補充,其實因為練習曲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許多企業都很支持團隊在做的事情,企業禮盒本來就在藍圖上,因為地震才提前開始了這項企劃,卻也是山海百貨轉型的重要契機。

可以說,403大地震就是花蓮的「黑天鵝」,但也開啟了在地團隊韌性轉型的契機,讓地方創生團隊尋找更具彈性的商業模式。

延伸閱讀

【Meet Pacific】統一、全聯推手謝健南建議地方創生團隊:先用數據提升商品價值、創造精準客群
【Meet Pacific】比團體導覽、踩點打卡更有價值!Z世代鍾愛「徒步導覽」創造地方創生新價值
【Meet Pacific】日本的「山」和花蓮的「海」,如何支持永續城鎮發展?
【Meet Pacific】AI守護茶園、金針花釀酒,外地創業者如何為花蓮帶來新動力?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