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蔡曉萱 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近年來,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俗稱「腳中風」)有年輕化趨勢,好發於45歲以上族群。這種疾病在天氣轉涼時特別容易發作,一旦發生,短短數小時內就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面臨截肢危機。
成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迪詠特別提醒,冬季是腳中風好發期,若出現腳部突然冰冷、劇痛等警訊,應立即就醫。
83歲的張阿嬤某天半夜突然感覺右腳麻、痛、冰涼,症狀持續惡化且發黑發紫。緊急送醫後確診為急性下肢動脈血栓,所幸及時接受微創手術治療,成功疏通血管保住雙腳。
另有一位65歲患有糖尿病、長期抽菸的男性,左腳趾傷口化膿、疼痛,經三個多月換藥仍持續惡化、發紺,轉診至成大醫院檢查後,發現為下肢動脈血管嚴重鈣化、狹窄,經「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刮除,成功改善血管阻塞與狹窄,傷口逐漸改善並癒合。
上述兩個案例的狀況,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就得截肢保命。陳迪詠表示,這類「急性肢體缺血」就像心肌梗塞一樣危急,必須爭分奪秒處理。
認識5大警訊 ,把握黃金救援期
陳迪詠指出,「腳中風」有5大警訊(5P症狀)需要特別注意:
• Pain(疼痛)
• Pallor(蒼白)
• Pulselessness(摸不到脈搏)
• Paresthesia(感覺異常)
• Paralysis(癱瘓)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在8小時內就醫。」陳迪詠強調,若延誤治療,可能在短短3-4週內發生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相當高。
哪些人容易得到「腳中風」?
陳迪詠指出,以下族群要特別當心:
• 45歲以上中老年人
• 有家族病史者
• 吸菸者(含二手菸)
• 糖尿病患者
• 肥胖者
•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 心房顫動患者
疾病進展4階段
依據嚴重程度,「腳中風」可分為4個階段:
1. 初期:患處偶爾感覺較冷,有輕微麻木感
2. 第二期:走路時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後可緩解
3. 第三期:即使靜止休息時也會感到持續疼痛、麻木
4. 末期:腳趾頭出現潰瘍和壞死,逐漸蔓延至足部及腳踝
新型微創手術,降低截肢風險
近年醫療技術進步,除了傳統開刀手術外,已發展出「機械取栓導管微創手術」和「斑塊切除導管微創手術」等新療法。「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特別適合年長者及高風險患者。」陳迪詠說。
預防勝於治療,醫師建議這樣做
為預防「腳中風」,陳迪詠建議:
• 戒菸並遠離二手菸
• 積極控制三高
• 維持健康體重
• 規律運動
• 糖尿病患者應特別注意足部護理
• 心房顫動患者務必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
「如果發現下肢經常痠痛、走路無力,或有難以癒合的傷口,應立即就醫檢查。」醫師呼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預防嚴重併發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歷經腦出血又罹鼻咽癌,化療後,仍繼續出診當「超人醫師」!徐超斌從沒忘記,守護鄉親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