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2 成家長一個月內有體罰!專家籲:動手前善用 4 大技巧穩定情緒

Heho親子
更新於 03月27日06:32 • 發布於 03月26日11:37 • 陳韋彤

日前剴剴案的發生震驚社會,但兒虐只有發生嚴重的身體虐待時才算嗎?衛福部統計,2023 年全國兒少通報事件比 2022 年成長 2 成,其中以身體不當對待為多數。子女吵鬧時,父母難免會有失控的時候,冷靜、穩定情緒說來簡單,專家建議家長學習並善用 4 大技巧,就可避免動手與動口。

2023 年全國共發生超過 12 萬件兒少通報案件,相比 2022 年 83,101 件成長 2 成。衛福部統計受虐兒少年齡,發現以國小階段的兒童最多(3 成),6 歲以下則占比 2 成。孩子們受虐類型以身體不當對待為主,將近 5 成,深入探討背後原因,發現家長本身習慣體罰、不當管教以及缺乏親職教育觀念。

仍有 8 成父母認為體罰是種教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雖然沒有發展成兒虐,但部分家庭仍常見體罰、不當管教的作法,家扶基金會近期針對父母的教養觀念進行調查,發現就有 2 成家長(21.1%)近一個月曾體罰孩子。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說明,這群父母中逾 8 成認為「體罰是一種可接受的教養方式」、「父母有權利體罰孩子」;逾 3 成認為「體罰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體罰也為親子關係帶來相當負面的影響,包括孩子開始擔心不被父母接納,甚至減少與父母溝通、不願向父母分享心事,也可能因此無法自在的接近父母。雖然這些觀念家長都知道,但在與孩子爭吵時卻總是忍不住!小捷媽媽(化名)曾因教養及照護長照家屬等壓力,在與小捷爭執時,常常難以控制吼孩子,甚至動手打身體或肩膀,只希望讓孩子快點聽話。

4 大技巧幫助父母穩定情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苗栗家扶基金會督導李甄芳表示,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在情緒調節的能力本來就不佳,因此當親子雙方鬧不愉快,家長先冷靜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爭吵。不過她也深知,體罰往往是父母的在氣頭上第一時間的反應,冷靜並不是容易做到。身為父母到底該如何穩定情緒?她說明 4 個技巧:

  • 閉眼深呼吸

與孩子發生爭執時,雙方通常都很大聲,父母自然不能與孩子「拚聲音」,此時幾個深呼吸,先不要有任何的對話,其實有助於家長找回理智、降低音量。

  • 離開現場

如果是自己離開現場冷靜,建議要趕緊返回,以免孩子有被拋棄的感受。除了自己離開,若是孩子已經發展為大吵大鬧、影響到他人,與孩子一起離開當時的情景也是好的選擇。舉例來說,孩子在火車上大哭時,家長可選擇提前下車,不必按照規畫走,有時陌生、新奇的環境,反而能有效阻斷孩子在哭泣的情緒中。

  • 尋找替代人選

如果身邊有其他家人,可以尋求他們的幫助,先由其他人介入處理孩子的情緒,而給予自己冷靜的空間和時間,避免動手。

  • 直面孩子的情緒

當然,孩子情緒高漲時,家長也可以直白告訴他們自己的情緒,坦承不是壞事,只要不動手打、不動口吼,其實就是避免兒虐的核心了,才不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李甄芳提醒,有些時候親子發生爭執時可能位於公共場所,父母自己冷靜下來時,孩子不見得也能隨之停止吵鬧。除了穩定的情緒,身為家長也得練就一顆強健的心,能忽略外在的壓力,只要順利穩住就能減少透過吼罵與毆打壓制孩子。相對的,社會看待親子之間的爭吵也應予以尊重包容,僅僅一個善意的眼光,其實就能幫助兒少受到的體罰越來越少。

文/陳韋彤

延伸閱讀:

剴剴之死探討 1 》衛福部決議「3 歲以下安置幼童皆派幼兒專責醫師」,醫指現行制度存 3 點不足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nicole (依緹)
    體罰只是讓孩子怕家長,久而久之孩子做任何事都會沒自信害怕做這也錯做那也不對,也不會把心事告訴家長,只會讓家長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樣並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03月27日23: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