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不喜歡北京,儘管和朱棣一樣,北京足以稱為「龍興之地」:他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娶妻生子,更曾在這裡面對五十萬大軍而力保城池不失。他曾見證著這座城市從「北平」到「北京」,這座城市也看著他從「世子殿下」到「洪熙帝」。
但無論如何,就現在的資料來看,朱高熾對老爹遷都的決定不是十分滿意,在即位之初,朱高熾已經做出決定,遷都,爺要回南京。
轉過年來,已經是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一百年太短,只爭朝夕。朱高熾決定不能等了,他開始試探著邁出第一步。這一年二月,他派出鄭和(下西洋的那位)去鎮守南京。相當於把「大內」的一部分放到南京,「大內」屬於皇帝家事,如果大臣提意見,也可以有個緩衝。
過了一個月,朱高熾發現沒人提意見,馬上就明白了,你們明擺著都等著呢。於是,他果斷取消北京的「京城」地位,重新改成「行在」,同時收回之前北京各部門的印章。等於北京的所有衙門一夜回到遷都前,從「國」字頭改成「省」字頭。然後,他明確地頒布文件,宣布還都南京。
還都南京比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容易太多了,南京本身就是完整的一套組織,而且和北京的組織相容。朱高熾剛登基,就特別賞賜給夏原吉、楊士奇和楊榮等臣子「食三祿」,就是一個人拿三份工資,南京一份,北京一份,其他例如大學士、太子少保之類的差事再加一份。後來,楊榮他們不太好意思,覥著臉表示拿兩份就行,三份太多。反正大學士名義上是正五品,工資只有象徵性的十六石糧食,不差這點。
到了五月,朱高熾把皇太子朱瞻基打發去南京,名義上是祭祀明孝陵,實際上沒打算讓他回來,你先去晃晃,爹隨後就到。
假如不出意外,遷都的事情就這麼愉快地確定,而中國和紫禁城的歷史將就此改寫,呈現出完全不同風景。只是很遺憾,歷史沒有假如。就在朱瞻基祭祖的一個月後,一封八百里加急的詔書突然送到南京,讓朱瞻基趕緊回北京。詔書裡只說了一件事:皇上不行了,趕緊回來。
朱高熾病倒得非常倉促,甚至沒能等到兒子朱瞻基回京。五月底,朱高熾病逝於紫禁城的欽安殿,時年四十七歲。就是現在御花園的欽安殿,就在中軸線上,位置在靠近北門的地方。當時,朱棣登基後,為了吹噓,說自己是真武大帝轉世,就在紫禁城北邊建了欽安殿,供奉北方玄武大帝。
比較有意思的是,到目前為止,欽安殿是北京故宮唯一得以保存的明代建築。其他宮殿包括「三大殿」之內,都經歷過火災之類的毀壞,唯有欽安殿安然無恙,據說是北方主水,比較防火。後來的欽安殿成了明、清兩代的官方道場,皇上一般不住這裡。
無論怎麼說,名為「洪熙」的時代尚未開始就已經戛然而止,留給歷史的只有無盡的遐想。紫禁城的命運,將交付在那個還在千里之外的年輕人手上。
*本文摘自《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翟晨旭
景德鎮學院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畢業,主修陶瓷史和明、清古文物鑑定修復,策劃主編歷史文物期刊《陶泉文苑》,並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認可。在考古實習工作中走遍中國許多省市,接觸到大量一線的古器物標本,對各地博物館和考古工作有深入了解。
著有《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大清紫禁城:從愛新覺羅稱霸華夏到王朝輓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