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Blitzscaling真的在台灣有效嗎?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8年12月19日04:07 • 發布於 2018年12月19日01:10 • 朱平

時間真的變得越來越快,仍記得2018年是要做許多創新有意義的事。一下子就又到12月年底了,總覺得自己有一個新的專長-找藉口。

很喜歡數位時代11月的專刊內容「與巨人共舞」。我過去一年中也寫了幾篇有關大麻煩、大者恆大、Winner-takes-most及我們必須找出方法制衡這些數位經濟體系中的巨獸。而好友簡立峰的「人才購併是台灣新創出路」及鄭博仁的「B2B創業是更好的選擇」都是精簡扼要的專業洞見。

我在1995年創立以Java為平台的肯心時,就對數位經濟有興趣,而對數位時代雜誌一直有一種革命情感。從1999年創刊時就參與當時素蘭、偉雄、志仁舉辦的「讀者小聚」,一直到2018 Meet Taipei Forum的創新創業嘉年華。整個數位時代雜誌的演化就是台灣數位科技經濟發展的縮影。

最近除了IBM買了Red Hat的大消息引起大家的討論外,許多數位創業人都在分享一本新書。2018年10月9日出版的「Blitzscaling: The Lightning-Fast Path to Building Massively Valuable Companies(註一)」(Blitz本身就有一個特定意義,自己Google)。我對這本書有興趣最主要是因為作者Reid Hoffman,從Pay Pal 到 LinkedIn,Greylock Discovery Fund風險天使投資,可以說是一個目前大者恆大的數位經濟傳道師。

在不確定的數位經濟體系中以速度代替效率

基本上,Blitzscaling 就是改變傳統經營企業的方法,提倡在一個不確定的數位經濟體系中以速度代替效率。

從0到1創立公司很簡單,真正困難的是如何用do-or-die的態度,快速提昇您的能力來面對成長的挑戰,一定要不計代價的達到關鍵規模(Critical Scale)。書名很炫,雖然99.99%的人不可能做得到,但這些數位巨獸的成功故事的確迷人。

Reid Hoffman甚至在Stanford大學有一個課程就叫Blitzscaling(註二)。可以看得出Reid Hoffman的影響力也造成年輕數位科技創業人把Blitzscaling當成聖經。我很難不同意Reid Hoffman在Stanford的教授內容,太精采了,一定要看。但我也很早就提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按照Blitzscaling的方式成功,尤其是在台灣。最近在CNN的訪談中,Reid Hoffman也同意Blitzscaling可能僅適合在大市場的國家,如美國及大陸。尤其中國大陸最適合。

我因為沒有經營任何數位科技公司(肯心在2001年就由員工購買而退出),反而因為有一點距離而看得到更大的森林及趨勢。

任何生意都有一個模式。從僅是說一個「偉大的故事」,延伸到「最樂觀的可能」再到「誇張的想像」。最後數據會說話,讓這一切的可能及想像幻滅掉。泡沫破了,就一定要開始收斂節制。今年八月開始,這些數位巨獸的股價開始跌跌不休,大家又懷疑是不是在20年中又一次數位科技泡沫化的開始。但因為這八個數位巨獸(Alphabet、Amazon、Apple、Facebook、Microsoft、Netflix、Alibaba、Tencert)實在太大了,任何泡沫化的影響將巨大無比,因此我們必須深入了解。

學習與巨人共舞

基本上,我們看到三件事情:
1.成長減速。(主要為分母太大)
2.預估利潤降低。尤其Facebook對內容的管制及Netflix的超高額內容投資都會降低他們的預估利潤。
3.資本投資報酬減少。不但為了成長而亂投資一些平庸公司,更因為互相介入彼此的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投資報酬率下降。

好消息是,基本上這八家公司僅Netflix仍需增資,其他公司都有超出三千五佰億美金的現金。再加上公司創辦人仍完全掌控公司,不會太在乎短期股價及利潤。但減少投資及控制開支是一定會有的。這都對未來經濟成長有巨大的影響,數位巨獸已跟我們的整體經濟結合在一起了。

大家都想學Blitzscaling,但沒有人想到Blitzscaling的風險。我仍記得在1990年代,當時的AltaVista是最有名的搜索引擎,但被投資公司買下後,就用Blitzscaling的原則大肆擴充,結果沒有把最重要的搜尋引擎技術弄好,讓Google有機會因專注搜尋引擎而變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用Blitzscaling策略反而被Google用最傳統的策略:產品品質給打敗。

但Elon Musk的Blitzscaling卻又是極為成功的例子。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談到的如何才能擁有更多顧客、公司大小跟組織策略的關係及公司領導方式。因為非常少的人能真正執行Blitzscaling,我僅是對這些數位巨獸的成功故事非常吸引人。但我更想知道更多有關用Blitzscaling失敗的例子。

總結,有些人覺得公司就是要不計代價(反正是VC的錢)用Blitzscaling的方式壟斷市場。但正如 Reid Hoffman承認的,這種方式僅在大市場國家有效,台灣的數位科技創業人必須認清這點:學習與巨人共舞,或挖一個很深的小井。

家庭作業

  1. 不怕英文的人請訂閱Stratechery這是我最近訂閱的高水準數位科技專業分析報告,Ben Thompson是作者,訂閱後,讓我知道您的看法。
  2. 註一:https://hbr.org/2016/04/blitzscaling
  3. 註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RrVmv5WwA (一定要看)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