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Netflix 想讓大家都能方便欣賞非英語好戲劇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8年12月07日16:04 • 發布於 2018年12月10日08:30

網飛(Netflix)已是當前串流媒體業的最強大巨頭了,然而仍繼續加強自己的業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更多非英語節目。

11 月 7 日,網飛產品長(CPO)格雷格‧彼特斯(Greg Peters)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辦的 2018 Web Summit 網路高峰會(歐洲最有名的科技活動),發表將進行兩部新原創非英語作品製作。第一部是西班牙的「Alma」(靈魂),是一部超自然劇,描寫一個女孩醒來時發現自己失去記憶,對一場導致她所有同學死亡的事故完全沒有印象;第二部是挪威的 Ragnarok(諸神的黃昏),是一部根植於北歐神話的戲劇,但故事卻發生在現代挪威。這兩個節目都將於明年開始製作,預計 2020 年推出。

這些節目是網飛投資高品質外語內容並推廣到全球觀眾的一部分,如果歐洲有關「在歐盟服務的串流媒體必須在歐洲國家有 30% 在地自製內容」新法律頒布了,這也將是網飛蓬勃發展的助力。

彼特斯表示:「無論你住在哪裡,或你說什麼語言,好故事就是好故事,全世界的網飛會員都想看到熱情創作者以在地文化為基礎製作的真誠好故事。」

網飛從 2014 年開始,首次委託美國以外國家的劇組製作內容,第一砲是巴西設定時間近未來的科幻影集《3% 》(葡萄牙語),這部戲 2016 年底上線,並跌破眾人眼鏡,在巴西以外地區高度受歡迎(當年最受歡迎的地方是英國,不過主要是看英語配音版),該劇有一半觀眾(筆者也是)在巴西以外的其他國家。從《3% 》的高歡迎度,讓網飛看到非英語內容的全球潛力,於是開始努力開發。今年類似的狀況有德國影集《闇》(Dark),90% 觀眾在國外,且在多國家排名前十;台灣的驚悚科幻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不遑多讓,在日本奪過第一名佳績。

▲《闇》劇照。

彼特斯說:「所有案例表示,偉大的故事可以來自任何地方,也邁向任何地方。」

不過畢竟有語言隔閡,所以得透過字幕和配音來改善不同語言節目在其他國家地區的可收視性。網飛第一部原創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6 年前首次亮相時,就準備好 ​9 種語言字幕。而現在,網飛通常在影片初上架時就準備好 10 種語言配音,如果是適合兒童觀賞的節目,更可能一開始就準備好達 26 種語言。

彼特斯說:「這些美麗的作品,就算人們不理解正在觀看的內容也沒關係。」

世界各地對非好萊塢製作的不同語言節目興趣很高,然而網飛一項調查發現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高比例的美國觀眾不想看非英語節目。彼特斯說:「這調查結果令人非常沮喪,所以我們忽略這項調查。」另外網非也做了一些實驗,故意提供外語節目給美國觀眾看,結果發現,如果節目品質很高,觀眾還是非常樂意看,網飛還發現如果節目有配音而不是字幕,他們更有可能看完它。彼特斯表示,配音和字幕也有自己的藝術形式,網飛正努力提高兩者的品質。例如為德語的《闇》劇聘僱專門的英語聲優群,努力增加質感。

而台灣的狀況呢?先回頭看看台灣第四台的西方影集市場,我們會發現這個市場幾乎可說「死掉」了,只剩下 AXN、Fox、HBO 還有公視,然而 HBO 並非以影集(HBO 自創影集)為大宗,公視也只是偶而買幾部,AXN、Fox 雖有常態性影集,但不是同步播映,更不用說像歷史頻道之類在台灣第四台已消失好幾年了,觀眾根本無從看到英語世界很紅的歷史「大河劇」《維京傳奇》(筆者是借用日本 NHK 的用語,其實說「大海劇」更適合)。

網飛在台灣提供服務以來,就好像救星一樣,讓台灣本地觀眾再次與國際接軌,有前述《維京傳奇》還有自製劇《紙牌屋》等,影集多到每天從早看到晚一個月也看不完,且幾乎是同步。更進一步還開展很大的眼界,以「西方影集」來說,長期以來,台灣觀眾的收視想像總是把所有西方戲劇限縮於講英語的美劇,就像在街上看到西方人臉孔就會想問他:Do you speak English?,然後母語非英語的西方人就面露難色(他可能也不太會講英文)。可能從小被好萊塢影視節目影響的關係,使社會大眾有「西方人」都是英美人的錯誤認知,因為我們對歐洲人的認知,也是來自美國人製作的節目,法國宮廷講英語、德國軍官講英語等等,文化呈現相當失真(原因是美國劇組省成本之類的現實理由)。

其實歐洲各國語言不但大不同,各國文化風俗更是大有差異,例如拉丁文化很接近台灣,所以西班牙戲劇《接線女孩》(Las Chicas del cable)、《摩洛哥:戰地之愛》(Tiempos de guerra)等劇情演繹方式非常像台灣八點檔:超級灑狗血,還常有超扯又老套的劇情發展,但演員全都是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攝影手法又拍得無敵精緻,演員談吐動作又不像日劇、英美劇那樣「假掰」,跟台語八點檔的演員一樣常常連珠砲喋喋不休,就像日常生活會出現的人物,這種很熟悉溫暖的感覺,使你被吸引住不斷看下去;同樣是有關醫院的故事,德國劇《夏里特:柏林仁心》(Charité)就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風格理性、冷冰冰又灰暗,完全不同於拉丁人的浪漫,但忠實介紹了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夏里特醫院(300 年歷史),在 19 世紀時破破舊舊的醫療大樓裡,一群史實記載的醫師前仆後繼,推動醫學技術進步,還有德國式的醫護戀。其他很多很多不同語言的影集,都在在開了我們的眼界。

▲《接線女孩》描述 1928 年,守舊的西班牙社會中,女性為擺脫傳統家庭束縛而任職電話接線生。

越在地化,越國際化

另一方面,台灣也有值得驕傲的例子,例如前述奪得鄰國日本網飛人氣劇集第一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網飛與公視合作的劇集,講述虎爸虎媽扭曲的親子關係驚悚科幻影集,在 Twitter 搜尋 #子供はあなたの所有物じゃない(日文片名)可找到大量日文討論,此外全亞洲其他國家都有很大迴響,可說這種病態高壓親子關係問題,對泛亞洲許多觀眾都有很大的共鳴;換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多年來第一部達到國際水準的科幻片,打破台灣人拍不出好科幻片的魔咒。此外《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台灣本土製作戲劇,也透過網飛以多國語言、字幕向全世界播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預告。

以往我們的娛樂圈總以為「國際化」等同於擁抱中國,限縮自己的出路。現在既然有這些成功的例子,把本土在地化素材做成好故事,使用國際級精緻手法拍攝製作,藉著訴求「內容無國界」的網飛等國際性串流媒體投向全世界,不是更好嗎?網飛仍然在全世界找尋不為人知的好故事,苦苦掙扎多年的台灣影視圈應該務實與國際接軌,做出好作品來,讓全世界觀眾都看到。

(首圖來源:網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