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GDP成長超過30%!在美國經濟學教授眼中,印度為何還是追不上台灣?

商周.com

發布於 2018年07月16日04:30 • Paul Heyne、Peter Boettke、David Prychitko
GDP成長超過30%!在美國經濟學教授眼中,印度為何還是追不上台灣?

對於氣候和地理條件帶給國家的限制,人們基本上無法改變。但是對於法治、廉潔、勝任的政府官員、受過教育的民眾、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開放性,政府可以有很多形式的掌控。政府實際做得怎麼樣?試想韓國的情況。1960至2011年,GDP(按2000 年美元計價)成長超過28倍,年均成長率超過7.3%。其以2000年美元計價的人均GDP(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從1960 年的1,154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6,684美元,年均成長率接近5.4%。在這段時間,為了讓自己從窮國成長為富國,韓國做了些什麼?

韓國的政府和人民當然對教育非常關注,包括對婦女的教育,現在婦女構成了韓國勞動力的1/3。韓國向世界經濟開放,有效地利用外國人自願投資給韓國的資金,藉著這些年來國際貿易的繁榮興盛,韓國致力於出口,出口所得被用來購買經濟發展需要的其他產品。1960 年時,誰會預測到20 年後,韓國製造的汽車能與西歐和北美製造的汽車在銷售上一爭高下呢?

韓國絕對不是只靠政府,讓市場分配資源的國家;在關鍵時刻,政府官員和行業領導者共同規畫,影響資源投資和特定產業的發展。儘管如此,韓國還是允許供需力量產生相對價格,政府官員一直關注相對價格,因此韓國經濟發展一般都會遵循比較利益決定的模式。政府支出保持在合理控制之下,因此經濟不會受到物價飛漲帶來不確定性的傷害。韓國人民有意願保持相對較高的儲蓄率,因此增加了可供國內投資的資源供給。

法治被普遍推崇,甚至有人會說帶著宗教式的狂熱。腐敗是一個問題,但不僅低級別的官員,某些最高職位的官員也因為收取特殊利益團體的賄賂而被定罪。政治聯盟頒布過一些偏向某些地區的強制政策,而這種權力濫用受到批評,位高權重的公職人員被起訴定罪,這優異表現證明了法治。遊戲規則絕大部分被了解並得以實施,因此人們能夠做出經濟決策,並有理由相信他們能承受錯誤決策產生的成本,並獲得正確決定帶來的收益。

在這段時間裡,日本和台灣的情況與韓國相似,不論在經濟成長速度還是在普遍實施的政策方面。它們擁有願意勤奮工作和保有儲蓄的受過教育的民眾,在穩定的遊戲規則框架內運行,從價格體系中獲取資訊,向世界經濟開放,不受過度的政府支出或快速通貨膨脹的牽制,並可以利用由先進國家開發的技術快速發展,大幅縮短它們和世界上最富裕國家之間的差距。日本不僅僅是縮短了差距,它還讓自己變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1960年,日本的人均GDP 是美國人均GDP的35%;2011年,這個數字變成了95%。

印度的表現

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表現就差得遠了。印度的人均GDP(還按2000 年美元計價,並調整購買力平價),在1960年是606美元,到2006年,只成長到2,122美元,這大約只是46年前韓國就取得的人均GDP的1.56倍。1960年,印度的人均GDP是韓國的64%,而在2006年,不到韓國人均GDP的11%。其中部分原因是人口的成長:從1960至2006年印度人口增加超過155%,但是在這段時間裡,韓國的人口只增加了94%。印度所得成長速度的遲緩,大部分要歸咎於其更加緩慢的經濟成長速度。然而,近年來印度也經歷了經濟迅猛成長的時期,其人口眾多的鄰國中國也是如此。從2007至2011年,印度的人均GDP 成長了超過30%。為什麼直到最近幾年,印度都不能以與韓國、台灣和日本差不多的成長速度追趕上來?

戰爭和軍備嚴重延遲經濟成長,印度在這段時間苦惱於內部衝突和與鄰國巴基斯坦的衝突。但是,韓國和台灣這段時間裡也在軍備上花費不貲,答案可能必須在印度政府實施的政策中尋找。

成長失敗

過去的數十年來,印度的經濟表現極為糟糕。這些年間,在讓價格決定資源分配方面,印度仍顯示有極端的阻力;在政府官僚取得權威方面,又展現出強烈的偏好。在整個這段時間裡,政府使得價格大規模扭曲。出於所謂保護窮人的目的,有些價格被壓制,儘管它們並不總是如同宣稱的那樣保護窮人。在前幾章中提到,政府抑制物價並不降低稀少性,而更像是藉由抑制供應者將稀少性聚集在一起。另外,被法律抑制的物價無法確保窮人能夠買到商品;這些商品的價格表面上為了幫助窮人而被抑制了,因此競爭轉向了其他利潤。但是,窮人通常不善於在這些利潤上進行有利的競爭,就像他們不善於在價格利潤上競爭一樣。

印度扭曲商品價格

印度政府拒絕關注價格提供的資訊,實際上也使得價格被扭曲。蘇聯實施的集中規畫在1960年代享有盛名(大部分是不應得的,接下來會了解到),印度的政府領導人被蘇聯模式說服。結果造成了大量浪費,把過去的經濟成長又重新計算了一遍,因為資金直接投入一些計畫,最終這些被證明無法產生足以支付其成本的效益。在政府沒有規畫的經濟部門中,官僚們擁有為所欲為的權力,他們的管制讓企業家處處受挫。大部分經濟決策都需要政府許可,而這些許可授予與否,全憑相關官僚以獨斷的方式決定,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中法治是不存在的。獨裁的政府是與法治相對立的,它對企業發生極大的壓制作用。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_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

書名: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像經濟學家一樣想問題,就能避開陷阱,做出更有價值的選擇
作者:保羅‧海恩(Paul Heyne)、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譯者:史晨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07/05

作者簡介

保羅•海恩(Paul Heyne,原版作者,1931-2000)

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傑出講師。他是大學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教學方式,被譽為美國「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本書為其代表作,在全球享有盛譽。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修訂版作者)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副主任、美國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修訂版作者)

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