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99歲國醫40年養生至寶:生薑護胃養氣這樣吃更勝補藥

早安健康

更新於 2019年04月23日10:17 • 發布於 2019年04月24日00:00 • 路志正(中南海首席國醫)

【早安健康/路志正(中南海首席國醫)】 夏日食薑,護胃養氣,天地氣交,上下循環

我們仰望天空時會發現,一年四季天空的高度是不一樣的。秋天天空最高,夏天天空最低。夏日天暑下迫,地熱上騰,水分迅速蒸發成氣體而上升,然後受冷又化為雨水降落下來。天地之間的空氣、水濕上下對流,交通融合就增加了,所以叫「天地氣交」。人體也是如此,臟腑之間存在著上下對流、交通互表的升降出入關係。夏天陽光充足,氣溫很高,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季節。

但是現在反季節病很多,季節性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感冒是冬、春季的常見病,現在反倒成了夏季的常見病,這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反季節的電器,如空調、冰箱等,使我們一年四季都處在恆溫條件下,這並不符合正常的生理需求,對於身體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不同季節的氣溫、濕度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我們內臟的各個器官、組織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中醫強調順應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提倡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如春暖,夏暑,秋涼,冬寒。在夏天的時候,氣血流行,多趨向於體表,所以稍稍出點汗,讓陽氣向外發散;冬天的時候,氣血趨向於裡,而體表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因此易感到手足及體表怕冷,所以冬季養生也須順其勢,讓陽氣向內收斂。

如今夏季很多人在外面出了一身汗,毛孔開放,然後進入室內直接吹冷風,風寒邪氣容易入侵,而後毛孔瞬間關閉,邪氣與正氣相爭,引起感冒發燒。久而久之會使我們的體表皮膚及黏膜的保衛功能下降,人體適應外界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也隨之下降。用中醫的理論講,肺主皮毛,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是肺的護衛功能下降,或者說,外界的邪氣容易侵犯肺,所以稍有氣候變化即會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誘發過敏性鼻炎、哮喘、寒冷性蕁麻疹等過敏性疾患。

《黃帝內經》中說「春夏養陽」也是同樣的道理。說到這裡,人們可能就疑惑了,春夏氣溫高,陽氣偏盛,為什麼我們還要養陽氣呢?因為春夏的時候,我們人體的陽氣外泄,形成了一種陽氣外盛而內虛的狀態。陽氣內虛,所以春夏的時候容易著涼感冒。現在很多病人夏天時來找我,說自己中暑了,頭暈,拉肚子。其實絕大多數並不是中暑,而是受涼了。

他們感到奇怪:「現在天氣這麼熱,怎麼會著涼呢?」其實就是因為陽氣內虛。我們的身體在夏天為了調節體溫,保持自然界和人體的平衡,要時常排汗,使汗孔處於開放狀態。故而調節適應能力下降,這個時候如果突然遇到外界強烈的冷氣刺激──空調一吹就容易著涼。

夏天到,小心體內陽氣外泄!下一頁看「春夏養陽」強健脾胃的秘訣!

所以即使在夏天,晚上睡覺也要用輕薄的毛巾被蓋上一點,特別是胃部。夏季體內陽氣外泄,內部陽氣虛弱,脾胃機能下降,稍有受涼,即會引起腹痛、腹瀉,而用被子蓋住胃部,這樣就不太容易著涼了。

還有就是夏天要少吃涼東西,少吃冷飲。如果嘴饞,最好也是飯後吃。如果空著肚子吃,對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有影響了。吃完飯以後再吃冷飲,就不會直接傷害到脾胃。

夏天是吃生薑最好的季節,也是中醫「春夏養陽」的具體運用。我一直提倡吃薑,吃了四十多年了。薑能健脾胃,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又可使腸的張力、節律和蠕動增加。

說起我吃薑的習慣,源於小時候念私塾時最崇敬的先哲孔子的話。孔子是一個美食家,也是一個養生家。孔子說:「不撤薑食,不多食。」他離了薑不吃飯,但是每次又不吃多。孔子享年七十三歲,在春秋時代,「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可以說是非常長壽了。我當時就想,孔子那麼長壽,是不是和他「不撤薑食」的飲食習慣有關呢?我學醫以後發現,薑對身體確實有很多的好處。

怎麼吃薑也大有學問。這裡介紹一種薑的吃法。把生薑洗淨後切片,然後用醋和少量的鹽泡上,大概三天以後就可以吃了。每天早飯可以拿出來吃幾片。薑本身是一味中藥,有發散作用,可以避風寒、預防感冒、幫助消化。醋是活血的,能止痛。

加上醋以後,還能防止薑太過辛辣,味道也更好。吃薑還要注意,一次吃二~三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為薑性溫,吃太多就會導致胃熱。

吃薑還要注意天時。薑的特性是發散、生發,所以早上吃薑最好,讓沉睡了一個晚上的陽氣重新開始活躍,能讓您在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中精神煥發,充滿活力。

一年四季中,則夏天吃薑最好,能夠很好地助長陽氣。而秋天則不適合吃薑,因為秋天是陽氣開始收斂的季節,所以諺語說「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不過也並非絕對如此,例如感冒初起的時候,就可以多吃點薑而不用管季節與時辰。另外要注意,心煩氣躁、身體消瘦、高血壓,或者經常口乾口苦、便秘如球的人應當少吃薑。

暑熱逼人,中暑昏厥怎麼辦?有急救特效穴道嗎?下一頁分享解暑特效方!

一通一潤,化解中暑

夏季氣候炎熱,陽光強烈,尤其是中午到下午三點這一段時間,是一天中最炎熱的時候,倘若此時外出容易引發中暑。嚴重中暑時,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抽搐和死亡。

有一年夏天,一位年逾古稀的李姓老太太中午時冒暑回家,剛進家門,就突然暈倒在地,不省人事。我當時剛好從她家門前經過,她的家人連忙請我醫治。李老太太已經被抬到屋內的床上,當時她的兩眼緊閉,面色蒼白,嘴唇乾燥缺水,神志不清,還乾嘔不止,時不時地從嘴裡吐出白沫來。她的身體發熱,但是出汗不多,四肢發冷。

我給她把脈,發現她的脈象跳動無力,跳兩三下又停留一下。李老太太的症狀都顯示應該立即送往醫院急救,但脈象又顯示她心氣不足,很可能有心陽暴脫的危險發生。我當時又沒有帶針灸,如果開處方,去取藥來回也會耽誤治療時間,老人家很可能等不到拿藥回來。

我用手指按壓她的人中、內關、太溪等穴位之後,才聽到她稍微地發出了呻吟聲。我記得清代名醫陸以湉所著《冷廬醫話》中有記載薑湯、童尿可以解暑,於是我以砂糖生薑一起煎水,少量但是不斷地給她灌服。幾分鐘之後,李老太太的肚子咕咕作響,腸中雷鳴,噁心嘔吐也馬上停止了,神志也恢復清醒,不過依然難以自述病情。

後來經過詳細問診,才知道她向來有心腦血管疾病,有暈眩病史,清晨氣悶外出,心情不暢,到現在還沒吃過飯,回來的時候因為感覺天氣炎熱,就買了冷飲吃,一路暑熱逼人,突然進食冷飲,就誘發了中暑昏厥。

這位病人年事已高,腹中空空蕩蕩的時候吃了冷飲,這樣就把暑熱閉鬱在了體內,耗傷氣陰,形成了內閉外脫的危候。所以說對於中暑,雖然是因為高溫導致,但是卻不宜直接使用寒涼的藥品,而要先用辛溫藥品,等到病人甦醒之後,再用清暑益氣藥治療。

本文摘自《99歲國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秘訣》/路志正(中南海首席國醫)/平安文化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