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30歲子女成為「繭居族」...先化解親子間無法放手的課題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18年06月19日11:02 • 發布於 2018年06月19日10:58 • 閱讀,對身體好!

因為擔心父母的老年生活,在32歲時繭居

繭居與拒絕上學,是親子之間的青春期問題。如果父母執著於自己的生活模式,孩子就永遠無法度過青春期。這樣的結構無論套用在母子關係上,還是父子關係上,都是一樣的。

父母能夠透過養兒育女讓人生重新來過。他們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成長的身影,期望孩子實現自己未能完成的願望。這不只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過去未能達成願望的自己。親子就在彼此的支持之下成長。

前來診所諮商的是一對看似感情不錯的熟齡夫妻。

他們的長子聰太郎,當時32歲。聰太郎的體格不用說,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用字遣詞都非常得體,也具有社會經驗,是出色的成年人。但他的內心依然停留在小學五年級的「學齡期」,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孩子。聰太郎提早在這個年齡就燃燒殆盡。一年前他說了一句「我累了」,就突然把工作辭掉。自此之後除了週六、週日之外,平常都足不出戶,成為繭居族。

實現父親遺憾的兒子

夫妻倆大致談過聰太郎最近的狀況之後,母親開始說道:「我覺得兒子年過30還無法獨立,是因為我們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先幫他鋪好路了。」

「什麼意思?」我重新問道。

「嗯,聰太郎是個非常體貼的孩子,每件事情都做得一絲不苟,總是會考慮到身邊的人⋯⋯」

說到這裡,她有點欲言又止,看似對丈夫有些顧慮。但接下來,她像是下定決心般,繼續說下去。

「我覺得兒子無法獨立,是因為從小就沒有站出來的機會,什麼事情都是先生幫他出頭。先生會一邊說著『這樣做比較好』或『就這樣吧!』一邊幫他下決定。依照那孩子的個性,先生這麼說,他就會配合。聰太郎重要的時刻,先生總是參與其中,所以他⋯⋯

夫妻倆都不說話了,於是我問父親:「聰太郎對你來說是個什麼樣的兒子呢?尤其是在小時候,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嗯,他是個好孩子。他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經常一起踢足球。他跑得比較慢,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們還每天早上一起做訓練。夏天的時候我們也會一起去露營。他只要肯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就是缺乏霸氣。但他是個乖巧的孩子。」

我再問父親:「突然這樣問或許有點失禮,但我想知道您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很嚴格嗎?」

「我父親嗎?是的,總而言之,我父親非常可怕。他在滿州出生,後來撤退回日本,但他的父母似乎在回日本後不久就去世了。小時候如果我不聽話,造成母親的困擾,父親就會突然揍我。他就是個這麼強硬的人⋯⋯

「我父親也是個任性、不顧家的男人,所以母親過得很辛苦,而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頭。或許是因為這樣,我非常不想讓母親擔心,甚至為了讓母親安心而不惜說謊。我找工作的時候,也展現出自己能幹可靠的一面。

「但是兒子卻沒有這一面,他是個太過乖巧、太過正直的孩子。我原本以為孩子獨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這麼想似乎是錯的⋯⋯我也確實未曾讓他獨立。」

「所有的孩子都會為父母努力,但每個孩子的做法都不一樣。你應該是自己一個人不屈不撓、默默努力的類型吧?由於聰太郎個性溫和,或許會以另一種形式顧慮父母。我想他也是看著父親的身影一路努力過來的。」我將自己的感想娓娓道來。

我說完之後,接下來換母親開口。「兒子從小就擅長做菜,現在也能做出比我還講究的料理。他的事前準備做得很確實。那個孩子說不定比較適合廚師之類的工作⋯⋯」

父親繼續說道:「我想指揮兒子的強烈欲望總是在所難免,他也有一些事情是被我逼著做的。但是我應該多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看來他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過來的啊!」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是過去自己求之而不可得的生活模式

聰太郎的父親過去求之而不可得的,則是父子之間應該擁有的關係。

他的父親只會丟下一句「自己想!」就對他棄之不顧,或是態度冰冷地說:「做得到就去試啊!」總是丟著他一個人不管。所以懷著這個遺憾活過來的他,始終確實地照顧兒子,努力給與兒子自己未能獲得的幫助。

父母期望孩子能夠填滿自己生活模式中的空缺。正因為孩子能夠敏銳地感受到這點,所以他們會試圖滿足父母。在前方引導的父母,與在後方追隨的孩子,成就了彼此的幸福。

但如果父母過於「饑渴」,太過靠近孩子,就會導致失敗。孩子當然想要父母的引導,但也希望自己一個人試試看,只有在這兩種欲望並存的時候,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生活模式。

父親無法選擇的生活模式 vs 兒子希望的生活模式

聰太郎的父母後來也定期前來諮商。聰太郎依然像往常一樣,游手好閒地過著「繭居」與「幫忙做家事」的生活。這段期間,父母逐漸加深對他的理解,微小的變化於是開始發生。

父親說:「兒子以前曾說過:『我想做幕後的工作,最好能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支持別人。』我聽了之後大吃一驚,大喊:『你怎麼能夠這麼懦弱,這樣一開始不就成了失敗者嗎?你的想法應該更積極一點!你是男孩子吧!』我想自己曾對他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抗拒為別人而活,或是該與別人一起活下去,所以將這樣的想法強行灌輸給他。

「但是,我現在覺得對兒子很不好意思。畢竟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模式,他想過這樣的生活應該也可以。他或許是個比我更自由的人。我覺得兒子一直以來想表達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認可。他的手很巧,擅長料理與工藝,是個照著自己的步調前進的孩子,與我的個性完全相反。但我一直不願意承認這點。我早上搭電車上班的時候,一想到兒子就覺得很難過。他被我否定,一定覺得很不甘心吧⋯⋯」父親說到這裡紅了眼眶。轉頭一看,母親也雙眼泛淚。

「他應該能夠不靠意志力自然痊癒吧?我活到現在,一路走來都是埋頭猛衝⋯⋯我想自己臉上的笑容或許不夠。我覺得自己到了這把年紀,才從兒子身上學會放慢腳步觀察周遭他人的情緒,或者應該說學會保持從容的心情。」妻子聽著丈夫的回憶,似乎感到很欣慰。

她一直以來協助努力的丈夫,想必也看見他的辛苦。所以妻子追隨丈夫的生活模式,成為他的支柱。她在面對丈夫時,未曾主張過自我。

然而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

女兒對母親的生活模式產生極大的反彈。因為身為生長在這個時代的女性,不允許當個只懂得忍耐的「賢妻良母」。她開始追求不同的生活,要求母親修正、反抗母親。另一方面,兒子則繼續支持母親、追隨父親,在沒有察覺自我主張的情況下踏入社會。所以他在公司也遵照指示,完成所有交辦事項。然而在職場上工作,如果只懂得服從上司、聽從公司指示,很快就會燃燒殆盡。

緩和父親的緊張後,兒子開始啟程

與父親關係間的張力消失後,家庭內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父親不再對兒子的工作說三道四。他能夠從兒子的生活模式中看見自己缺乏的事物,於是開始尊重兒子的生活。家中的兩種「生活模式」不再針鋒相對,轉為彼此承認,父子之間的緊張也緩和下來。

另一方面,妻子對丈夫的態度也變得強硬。「老公,你不需要再那麼緊繃,我們就慢慢來吧!」她彷彿這麼說著,站上與丈夫對等的地位。於是兒子的不安解除了。他開始這麼想:「我不需要再擔心媽媽了。接下來他們夫妻兩人應該可以攜手走下去吧!所以我可以安心離家。」

聽說他實際上也真的出發去旅行,旅程長達一年。他去了柬埔寨,擔任協助貧童機構的志工。

這時距離他突然從公司離職,大約過了兩年。他遲來的叛逆期似乎結束了。叛逆期修正的不只是他的生活模式,還有父母的生活模式。當然,他為了繼續前進,必定得經過這段時間。他很幸運能夠獲得父母的理解,日後可以心無罣礙地出發。

他的父母或許更幸運,獲得了老夫老妻的安穩時光這項贈禮。孩子的獨立,也是父母獨立的問題,一路走來親子連心。

父親說:

「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的獨立。我們得放開兒子,不,這麼說不太對⋯⋯我們必須(從孩子身邊)離開對吧?」

母親露出微笑。

「先生變得比較溫和,我甚至覺得他連眉間的皺紋都減少了。」

為了獲得父母認同的努力,轉變成為了活下去的努力

人類誕生於這個世界,為了讓最重視的父母認同自己而努力,而這個最初的努力,將一直持續到人生的最後。對多數人(九成以上的人)而言,這就是真理。

孩子到了青春期,首度修正繼承自父母的努力。他們對父母的生活模式提出質疑、抗議、反抗,與父母一起改變。

孩子如果結婚生子,在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將再度面對同樣的問題。自己未能在青春期完全修正的課題,將由孩子繼承,並且再度浮現出來。父母將透過孩子的青春期問題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第二次修正與第一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到了這個年紀,回顧人生的時間將比看向未來的時間還要長,所以幾乎可以看見人生的全貌。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同時發現「啊,原來自己的生活模式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啊,原來這個部分自己一直都在忍耐」。但是,當我們同時看見未曾改變的生活模式基礎,以及一直以來承擔的生活模式矛盾後,就能看見完整的人生。

(圖片來源:Pakutaso 17223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原文刊載於高橋和巳《親情救贖 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究竟出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