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開票中心

3招自救》票要投 生活也要顧-認識選舉症候群

新頭殼

發布於 2018年11月16日10:55 • 新頭殼newtalk | 文/趙奕霽

新頭殼newtalk

2018九合一選舉在即,這次搭配10項公投案後,全台陷入一陣兵荒馬亂的狀態中,最近帶團體時有成員提到:「看著新聞台重覆播放反方陣營的訊息,有種煩躁的感覺」、「平常都在同溫層裡,突然接觸到很多反對自己理念的人,覺得很厭世」,也有家人和自己意見不同的成員表示:「聽到家人發表言論的時候會有種想要捍衛自己立場卻又怕傷害家人的衝突感」。

選舉,一直都是全民熱衷投入的公民活動,就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選舉的歷程容易將人民切分成內團體(in-group,指的是和自己價值觀相近的社會群體)和外團體(out-group,指所屬內團體以外的社會群體),此時內團體常會出現幾種思考上的偏誤,如:團體迷思(Groupthink,指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和團體主流意見一致,導致喪失個人判斷)、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指在團體中人們因為接收的訊息較單一、有群體一同分擔決策壓力等因素,使得思考傾向變得更加極端),以及內外團體偏差(較信賴內團體成員的訊息,而過度簡化外團體成員提供的資訊)。

這樣的分裂在科技發達的現在顯得更明顯,尤其當特定媒體不斷放送單一價值觀甚或對特定候選人或政黨有利或抨擊的訊息時,對立場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基底價值觀相同但反對部分內容)的個體產生了極大的壓迫,即使置身在中立立場的選民亦會因感受到周遭親友立場對立而陷入為難的壓力情境中。

當然,選賢舉能及對社會正義和價值的追求並非壞事,但仍需留意長期處在壓力情境下,容易產生焦慮(過度擔憂、心跳加速、胸悶、呼吸困難、暈眩以及腸胃不適等),或是憂鬱(情緒低落、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茶飯無心、疲倦、睡眠困擾、無價值或無望感等)等內在情緒困擾,也就是所謂的選舉症候群,若長期壓力未能有適當因應,亦有可能產生對外的攻擊或對內的自我傷害。

為避免公民投入反而造成自身身心上的困擾、影響日常生活,以下提供三點建議

一、增進對自身決策的覺察並適時轉換視角

在單一視角下容易造成思考侷限及當自身與群體意見不一致時產生不安,建議在表達立場前多留意自身決策判斷是否受團體驅力影響,此外,可多瀏覽不同資料來源,尤其是較少主觀評論而較多客觀描述的大眾傳媒,除平衡報導外亦增強獨立思辯能力。

二、調整作息,及時喊停

訊息的攝入需要時間進行思考和整理,建議避免全日暴露在選舉資訊中,可規劃每日行程表,維持日常作息並在睡前預留半個到一個鐘頭的時間,將電視、電腦及其他3C產品關掉,停止接收新訊息,替自己打造一個舒服的環境,透過腹式呼吸等方式放鬆也放空,逐步改善睡眠品質。

三、提升壓力因應策略,完善人際資源系統

日常可透過從事休閒活動、養成運動習慣,以及均衡飲食等方式打造自身對於壓力的防護罩,使用這些方式可讓體內合成腦內啡等與壓力調節相關的激素,有助於負面情緒產生時的回復;此外,親友多互動、陪伴,發現家人因選舉陷入負面情緒時適時提醒和開解也是讓人走出選舉症候群的好方法。

通常選舉症候群的現象會在選後逐漸平復,如選舉已結束一段期間仍有上述所列之焦慮和憂鬱等症狀,建議可至各醫療院所身心科門診就診,與醫師、心理師等醫療專業進行諮詢。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