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2019教育創新100|從差點廢校變名校,桐林國小讓孩子穿山而來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9年10月16日08:29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5日10:04 • 倪旻勤
2019教育創新100|從差點廢校變名校,桐林國小讓孩子穿山而來
2019教育創新100|從差點廢校變名校,桐林國小讓孩子穿山而來

一步入桐林國小,井然有序的校舍、綠地映入眼簾,替炎夏帶來一股涼意。這間僅有六班的山中迷你小學,去年獲頒為教育部百大特色學校,更在全國教學卓越獎中獲得金質獎。自2013年起,桐林國小推動特色課程,以 MAKER 教學法結合在地文化、社區資源,建置四大軸線的課程,期望喚醒孩子愛鄉與關懷土地的情懷。

桐林國小是一間僅有六班的迷你小學,位於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九二一大地震時校舍震毀,2001年才重建完畢。如今,特色課程讓孩子穿山越嶺而來。姜韻梅提供

「學生六年後離開,要帶走的是這塊土地週邊的記憶,才不會讀完桐林國小,得到跟在市區學校一模一樣的東西。」桐林國小校長姜韻梅堅持,校本課程絕對是從當地獨特的生態、文化、歷史出發,絕非將橫空出世的外來資源作為學校特色。

因此,從觀察桐林社區的村鳥領角鴞、社區的信仰中心福天宮,到認識龍眼、荔枝等當地作物,都是校本課程的一部份。課程共分為「生態」、「文史」、「藝術」、「創新」四個中心軸線,分別以生態關懷、文化傳承、藝術涵養、多元展能為目標。

課程由校園向外擴散,打造桐林獨有記憶

各年級在各軸都有相對應的課程。在六年中,學生共會經歷24個不同單元,留下桐林獨有的記憶。

24個單元課程的出發點皆為「永續桐林」,經由認識這片土地,讓桐林不會因為人口流失而失去生機。桐林國小低年級導師曾微倩以自己的教學經驗解釋,課程設計是慢慢加深加廣,由學生出發,再逐漸擴大學習空間,「低年級會以學校附近為主,中年級會擴散到社區,高年級我們就會到更遠,比如說山裡面的生態步道。」

而這些課程主要由級任導師帶領,若為跨領域課程,也會與各科老師配合。如文史軸的二年級課程「福天福地廟宇行」,就由低年級導師使用生活課,帶學生參訪福天宮。參訪後,由藝文科老師接手,利用藝文課程向學生提問:「福天宮的門神和一般廟宇有何不同?」再引導學生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門神。讓課程能夠被延長,而不僅僅是一場活動。

導師使用生活課或彈性課,帶學生前往社區中的廟宇,藉由實地參訪,增加與地方的連結。姜韻梅提供

桐林國小的本位課程已行之有年,每堂課都有訂定好的目標,因此課程並非由上課的老師原創。老師一旦進入桐林,就需以極快的速度熟悉課程架構。已在桐林國小任職二十年、看著課程逐漸成熟的教務主任張國強坦言,對新進老師來說,要帶領地方獨特的歷史、文化、生態課程,確實是極大的挑戰。因此學校會利用開學前的備課、每周的課程進修,請過往帶過課程的老師分享和教學。同時,也允許每位老師依自己的專長,改動課程中約20%的元素。

桐林國小教學組長林桂杏四年前來到學校,也曾面臨這樣的難題。當時她要準備的課程為蜂蜜課和生態課,需要認識養蜂產業和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林桂杏說:「其實我對這邊完全不熟,要經營這些課程甚至會焦慮。」還好經過校務會議、課程進修、詢問其他老師,便能漸漸上手,遇到問題,也能馬上詢問大家的意見,減輕備課壓力。而後再根據自己班的狀況,隨時調整課堂。

實踐 MAKER 教學法,鼓勵孩子肯定自我

特色課程的教學奠基在 MAKER 教學法上,老師帶領學生經由實際踏查觀察周遭,從做中學,並懂得探索環境,再從這些真實情境中感受問題,最後引起反思、產生行動。曾微倩認為,學生在這套教學方式下,都對課程非常投入,「因為是透過五官去感受、去看、去聽、去吃,對他們而言是印象很深刻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去內化、去省思。」

如課程「桂蜜荔香漫飛揚」,學生不僅認識龍眼樹、荔枝樹與其栽種方式,更在解說阿公帶領下,學會就地取材,以野草編織蚱蜢、竹蟬等童玩,最後提出了「現在玩具使用塑膠原料,很不環保」的回饋。另外在一堂守護山林的課程中,學生因為進入山林,看見人類對地貌造成的破壞,回學校後,便利用集會時間,向學弟妹宣導愛護環境的觀念,更主動發起清掃村落的活動。

桐林有許多課程是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都喜歡上學。姜韻梅提供

「這個學校的孩子非常開心,很喜歡來這裡上學。」曾經在許多學校代過課的林桂杏,發現桐林的孩子都很期待上課,老師、學生都非常忙碌,「學校就是一股活水,大家就是一直在動、一直在動。」

此外,桐林也非常著重自信心的培養。「創新軸」的課程便著重幫學生搭建舞台,透過小小導覽員、故事擂台、野臺戲等活動,鼓勵學生創新、展現自我。不因為身在偏鄉,而對自我能力產生質疑。以小小導覽員來說,會在上完桐林重建的歷史後,訓練學生成為校園導覽員,接著交派學生向外賓介紹校園的任務,以練習口條和台風。

學生在課堂中,練習表現自我,突破在眾人面前展演的障礙。姜韻梅提供

除此之外,老師也在其他課堂中增加學生表現的機會。林桂杏曾遇到學生不太參與課程,也不願在全班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典型的「上課一條蟲」。在準備探訪蜂園的課程時,她靈光一閃,想到學生家中正好養蜂,便囑咐該名學生負責導覽蜂園。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後,平時不說話的學生,因為老師的要求,最終順利的導覽完自家蜂園。林桂杏分享:「我覺得從他的眼神中,就散發著自信心。」課程結束後,學生也興奮地和林桂杏說,他從沒想過,自己能在同學面前說話。

逆境重生,桐林成就每一個孩子

桐林會擁有現今的教學成果,得回溯至2012年。那年姜韻梅初任校長,沒想到,剛來桐林面對的是教育局寄來的公文,「我二月來的時候學生66個,畢業之後,剩下49個人。」如果學生不到60人,教育局將進行裁併校評估。

在學校危急存亡之秋,姜韻梅與家長、老師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出桐林的發展方向,要讓桐林成為一間能吸引家長翻山越嶺的小學。於是桐林全校教職員如火如荼的盤點所有課程、尋找學校利基點,解除裁併校危機,也漸漸建立起專屬於桐林的特色,做出口碑。

儘管現在桐林仍是一百人以下的小學校,但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外地。曾微倩曾問家長,為什麼願意花三、四十分鐘把學生送到山上?家長告訴她,因為看過桐林辦的活動,發現桐林的孩子,都敢上台展現自己,也都能擁有自己的舞台。

「我們學校就是希望成就每一個孩子。」張國強自豪地說。由學校課程一點一滴的累積,學生在各個領域肯定自己,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在未來某天,他們記得的不會是數學課學了什麼,而是在山上看到了什麼,更將在桐林所學,轉變為一輩子的記憶。

台中市桐林國小│小檔案

教育創新特色:建置「生態」、「文史」、「藝術」、「創新」四大校園本位課程,培養學生關懷鄉土文化、觀察周遭環境的能力,更鼓勵孩子站上舞台,展現自我。

教育創新不藏私:四個軸線中,每個年級分別有一單元的校園本位課程,小學六年共有24單元。課程由各年級導師於彈性時間進行教學,利用社區文化、人力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廟宇、農園、山林。除此之外,也訓練學生在公眾場合表現,並以說故事、演戲、導覽等方式,增加自信心、肯定自我。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2019教育創新100|地震不怕!蕭美珍把震後重建變成教育亮點

【完整專輯】2019教育創新100, 素養深學習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