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12種超讚的親子互動遊戲,學起來不怕孩子喊無聊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2月15日15:21 • 發布於 2020年02月15日00:00
12種超讚的親子互動遊戲,學起來不怕孩子喊無聊
12種超讚的親子互動遊戲,學起來不怕孩子喊無聊

 

根據報導,現代許多父母在寶寶出生後不滿1歲就送去托嬰中心,甚至發現目前臺灣50%以上的家長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都少於30分鐘,由此可知,現在家庭缺乏親子互動的時間,對長遠的親子關係來說,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表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應從陪伴開始,這也是兒童教養的第一步,但現今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造成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依研究資料顯,33%以上的家長晚上8點之後才回家,有10%的人甚至9點後才返家,導致40%的孩子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天數低於3天,回到家中的對話僅止於「你吃過飯了嗎?」、「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乖?」;又或者平時皆由祖父母照顧,一直到學齡時才帶回父母身邊,於是出現了溝通不良、不了解孩子的情況,親子間產生隔閡感,彷彿祖父母才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以及新環境的適應力、學習能力等問題,因此,在0~5歲這個孩子成長的黃金期階段,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培養親子互動3大好處

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蔡春美指出,親子關係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早經驗到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環節,假如這層關係發展良好,將成為孩子一生中一連串和他人良好關係的基礎;反之,則對往後人際關係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然而,親子關係並非單向的連結,應是雙向互動發展而建立的,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語言,但已具有接受與反應社會訊息的能力,照顧者也能了解嬰兒一舉一動所代表的意義。如果父母能及時察覺寶寶的需求而給予滿足,寶寶則能越發展出吸引父母的行動,此種相互配合呼應的行為,稱為「親子同步互動現象」。親子互動的理論與人類個體發展、家庭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親子互動關係越好、越密切,對於孩子的成長及日後發展助益良多。

1、增加學習力

孩子在各階段成長都有發展目標,例如:學坐、學爬、學走,甚至開始會自己吃飯、說話、寫字等等,這些過程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只是讓孩子自己看、自己學,這樣的孩子相較其他人,自我照顧的能力和獨立性會慢了許多;反之,良好的陪伴就會增加孩子的學習效益。
陳宜男組長進一步說明,陪伴並非只是伴隨身邊,而是要培養心與心的交流,以吃飯為例,許多父母覺得餵孩子吃飯就等於陪孩子吃飯,或者以手機哄騙孩子吃飯,這反倒使孩子活在電腦的世界,而自己也只是餵食孩子的機器,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的習慣,間接阻礙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陪孩子吃飯應該有互動,像是「媽媽餵你吃一口,你自己吃一口,你也餵媽媽吃一口」,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孩子便會集中於「吃飯」這件事上。
除此,融合孩子的興趣也有幫助於學習力。了解孩子喜歡的玩具、卡通,將它帶入其中,例如:學習數數,大多父母一味認為孩子到達某個年紀,應該要會數「1、2、3」,在強硬教導的情況下,使孩子感覺無聊,甚至排斥,若能結合孩子的喜好,將小汽車、娃娃加入後,數數就變得有趣,得以有效的學習。

2、擁有穩定的情緒

學齡前會有叛逆期,臨床發現有些孩子能快速適應且度過,有些孩子在0~6歲每個階段的叛逆期都很長,久而久之會形成情緒化的個性。不會說話的嬰幼兒會用哭來表達需求,已經會開口說話卻沒有完整表達能力也容易出現哭鬧的情形,此時若家長及時發現給予回饋,孩子的情緒便可受到控制而逐漸穩定。不過,通常家長面對孩子哭鬧,往往都是責罵或不予理會,最後以吵鬧為由去處罰,給予負向的回饋,長久下來就會養成孩子哭鬧的壞習慣。陳宜男組長表示,當孩子在吵鬧時,最好停下手邊工作,蹲下來詢問孩子的需求,也許孩子只是想得到關心,當下解決問題就能遏止負面情緒持續延伸。

多和孩子互動,撥出時間聽孩子講心事,即可了解孩子當下的某個動作、表情及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觀察孩子在情緒爆發前的細微現象,就能事先安撫,降低情緒失控的狀況。

3、良好的人際關係

蔡春美董事強調,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被愛、被需要、被欣賞、被接受,就奠定與他人間良好適應的基礎。若親子關係不和諧或孩子常被冷淡對待,長大後不易信任他人,進而產生與別人相處困難的情形,不易與他人建立和諧的友誼。親子互動不僅提供家長教育子女的機會,也為孩子提供行動的榜樣,孩子藉由親子互動與父母同化,逐步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及與人合作的態度,對社會人際關係上有莫大助益。

陳宜男組長補充,孩子0~3歲,初期以獨自遊戲為主,逐漸發展出平行遊戲(接觸團體,但仍自己玩自己的)。大概3歲以後開始嘗試融入團體,與團體成員有主動且更深入的互動,因此,在3歲前,父母的角色更顯重要,必須適時介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會從自己玩變成和父母互動。另外,也要引導孩子與周邊的大人、小孩互動,例如:拉著孩子的手打招呼、跟鄰居孩子一起玩等,如此一來,到了3歲半後需要與他人一起玩聯合性遊戲,像是語言交談、交換玩具或簡單的合作行為,甚至4、5歲後上幼稚園,會進行合作性遊戲,必須共同組裝一個模型。因此,透過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使孩子的人際關係順利發展。

親子遊戲
親子遊戲

兒童成長發展8階段

蔡春美董事指出,親子關係的經營要訣是父母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但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親子互動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孩子2歲以前,不是只給他喝牛奶、換尿布而已,必須時常和孩子講講話,不論他聽不聽得懂,每天至少要抱他、陪他玩;到了3~4歲時,就必須花更多時間與他對話,帶他到附近公園探索大自然,如果孩子有錯誤的行為,不應一味的體罰,則是要讓孩子了解自己哪裡有錯,只要能改過就予以讚美、肯定;當孩子5~6歲時,家長更應以合理的管教方式與其互動。
陳宜男組長認為,親子互動前提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社會情緒與語言溝通,才能設計其合適的遊戲型態與互動方式,以下說明提供家長參考。

兒童的社會情緒與語言溝通發展簡介

成長階段

年齡

社會情緒

語言溝通

第1階段

0~3個月

1.會聽、看和回饋別人對他的逗弄

2.3個月會轉向聲源處,用微笑、踢腿或揮手的方式表達開心

3.利用吸拇指或奶嘴的方式安撫自己。

1.6週已能認出家長的聲音

2.8週會用聲音及動作回饋。

3.會注意照顧者的嘴型變化。

4.除了哭,還會發出咿呀呀等各種聲音,也會試圖回饋大人的聲音

第2階段

4~6個月

1.微笑注視和他說話或玩的人

2.對鏡子裡的自己感到興趣

3.能分辨他人的聲音是友善或憤怒,開始會對陌生人產生畏懼

4.對微笑和責備會有不同的反應

1.開始喃喃自語

2.嘗試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3.發出聲音回饋大人的話

4.對於熟悉的童謠或音樂產生反應。

第3階段

7~12個月

1.會使用一些社交禮儀,例如:揮揮手、kiss bye代表再見

2.喜歡和成人玩一些遊戲,例如:躲貓貓

3.和照顧者間建立情感依附,會把臉靠近大人,主動伸手要抱抱

1.模仿大人簡單言語,如ㄅㄚㄅㄚ,而且有聲量、高低和節奏變化

2.以肢體進行簡單的溝通,例如:用手指物品

3.能理解簡單語彙的意思,例如:ㄋㄟㄋㄟ,也開始會模仿動物叫聲

第4階段

13~18個月

1.表現出對家人、寵物或洋娃娃的喜愛

2.在另一個孩子的旁邊自己玩耍,但還不會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

3.因為大人答應他的請求而高興,若得不到認同就會感覺悲傷

1.表示想要某樣東西,也會表示謝謝。

2.擁有的詞彙量不多,但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別人知道他的需求。

3.試著說「媽媽」、「爸爸」,也知道「哥哥」和「姊姊」及家裡寵物的名字

第5階段

19~24個月

1.照鏡子或看照片時,知道鏡子中的人是自己。

2.可以在照片中找出自己、家人和親友

3.玩家家酒遊戲

4.與玩偶對話、玩遊戲

5.開始有韻律感,喜歡跳舞、隨著節奏快樂擺動肢體

1.可以說出20個以上的詞彙,並以簡短的句子跟別人對話

2.能說出簡單身體的部位名稱,例如:手手、腳腳、臉臉等

 

 

第6階段

2~3歲

1.主動與熟悉的成人打招呼或告別

2.用非口語和強烈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得到慰藉後會很快恢復平靜

3.將一件物件假想做其他物件

1.能將不同語意的單字組合並使用,例如:媽媽抱抱。

2.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話,也會接熟悉的語句及故事。

3.可辨認3~4種顏色及說出顏色名稱;知道多少、長短、高矮的意思

第7階段

3~4歲

1.在沒有成人督導下,與2、3個兒童一起玩耍

2.進行假想活動,當中包括了3~4個合理的情節

3.用語言(或加上行動)去安慰「受傷」或「不開心」的友伴

1.能與他人一問一答的聊天,也可解釋簡單的圖片內容

2.可唱數1~10

3.可指出特定形狀的物品

第8階段

4~5歲

1.會說「請」、「謝謝」

2.參與由成人帶領和組織的集體遊戲時守紀律

3.主動與他人交談

1.能指出相同和相異。

2.會使用「…和…」、「我…然後…」、「靠近…」、「在…旁邊」等複雜句子

3.可按順序排列,指出第一、第二、最後的物品

資料來源:陳宜男組長

 

親子遊戲
親子遊戲

12種適齡的親子互動遊戲

陳宜男組長說,0~2歲的孩子在認知、動作發展上,會有明顯的分水嶺,屬於感覺動作期,遊戲發展以功能性遊戲為主。其中,0~6個月的嬰兒本身是被動狀態,但能和父母有基本的互動,以認識自己,可以給予聲光刺激,讓寶寶對外界產生更多的反應;7~12個月的寶寶開始會出現主動性的動作,同樣需要家長引導,例如:give me five、親一個、抱一下、舉起手打招呼等;1歲後的孩子開始會走路,手的運用也較靈巧,可以將重心擺在口語引導,像是讓孩子跟鄰居打招呼,孩子的手就會主動舉起來;1~2歲的孩子注重功能性遊戲,可以設計生活互動、社會情緒發展的小遊戲,增加其獨立性,從中教導他們的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

由於2~4歲的孩子對空間越來越有概念,適合開始玩建構型遊戲,例如:積木、拼圖、樂高等遊戲。2歲以上的孩子,口語能力會突飛猛進,此時應該增加口語上的交流,從黏土、畫畫或組裝性遊戲等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並且替它命名,刺激孩子的口說能力與想像力。4~5歲的孩子開始對世界充滿想像,適合玩想像型遊戲,例如:角色扮演,拿著掃把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此階段的孩子比較不需要實體的玩具,而是運用想像力進行遊戲,除此,讀繪本也非常適合這個年齡層的孩子。

專家依照孩子的各個階段可進行的親子互動方式推薦如下:

1、溫暖的熟面孔

適合年齡:0~3個月。
準備工具:家人的臉。

此遊戲可以幫助寶寶熟悉家人的臉孔,並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感。

1.家人可以將臉部緩慢的靠近寶寶(距離不超過30公分),接著發出逗趣的聲音、搖搖頭或展現多變的表情(例如:擠眉弄眼、吐舌頭等)逗寶寶笑。
2.臉部靠近寶寶後,也可以左右規律性的移動,連帶啟蒙寶寶的「追視能力」。

2、認識自己

適合年齡:4~6個月。
準備工具:立鏡一面(大小約可照到寶寶全身)、顏色鮮艷的玩具或聲光玩具。

探索自己身上的各個部位,例如:眼睛、鼻子、手部等,是日後自我認同發展的基礎。

1.父母抱著寶寶照鏡子後,帶著寶寶的手探索、觸摸、認識自己的五官和身體,並且給予語音的連結,像是摸鼻子時,可告訴寶寶:「這是鼻子!」;舉起寶寶的手,然後說:「舉舉手!」,增加寶寶對身體部位和動作的語音聯結與畫面。
2.將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投射在鏡中,引導寶寶嘗試拍打鏡中的物品。

3、躲貓貓

適合年齡:7~12個月。
準備工具:家長的臉、寶寶熟悉的玩具數種。

除了可以增加肢體互動,這個階段的寶寶有一個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幫助寶寶慢慢建立起「暫時看不到的人物或物品其實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的,只是暫時看不到而已」的概念,對寶寶的情緒亦會有很大的安撫作用,因為當他知道:「現在雖然暫時看不到父母,但他們還是存在的,等他們下班就會出現來接我了」之後,就比較不會對「與父母分開」這件事如此焦慮不安。

1.父母與寶寶面對面後,用手遮住自己的臉,假裝躲起來,接著突然打開手露出臉,並發出平時可以逗笑寶寶的聲音讓寶寶開心(音量與動作適當即可,勿造成驚嚇反應)。
2.先將玩具藏在手裡或背後,再突然拿出玩具逗寶寶開心。

4、家事小幫手

適合年齡:13~18個月。
準備工具:寶寶熟悉的玩具數種、玩具的照片、玩具籃2~3個。

引導寶寶簡單的家事處理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建議可以在寶寶玩完玩具後進行。特別提醒父母,當寶寶收完後一定要給他鼓勵與讚美。

1.每次拿出一種(或以上)玩具照片,請寶寶在玩具堆裡找出照片中的玩具後,放入玩具籃中。
2.準備2~3個籃子,將玩具的照片貼在籃子上,請寶寶依照籃子上的照片,將玩具進行分類。

5、好人緣

適合年齡:19~24個月。
準備工具:玩偶數個、預先設想幾個與情緒相關的情境。

父母引導、鼓勵孩子多觀察,帶著孩子看別人正在從事的各個活動,並在一旁描述動作和表情等。此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對周遭的人有反應,培養同理心,有助於日後的人際關係。

1.可以利用玩偶演戲,過程中出現數個情況,像是娃娃走路跌倒哭泣,父母示範安慰娃娃(例如:呼呼),並引導孩子跟著做一次。
2.這個遊戲也可以加入讀故事書或觀看影片的過程中,以孩子喜愛的卡通人物或動物為主角,一邊模仿、一邊說故事,增加趣味性;亦可以利用實際生活中的題材,例如:爸爸手被車門夾到,孩子安慰爸爸等。

6、守秩序,輪流玩

適合年齡:19~24個月。
準備工具:需輪流的遊戲,家長可自製玩具,包括畫出向大富翁的格子或地圖,每一格塗上一個顏色;一顆顏色骰子(建議設計一個白色,作為暫停用);小玩偶或跳棋棋子數個。

透過輪流玩的過程,學會等待、暫停或慢慢來,讓孩子有守秩序的觀念,不僅能培養日常生活的好習慣,也能促進日後的社會關係。首先,給自己與孩子選擇自己的棋子,接著丟顏色骰子並移動棋子,如果丟到紅色,就可以往前走到紅色格子,依此類推,過程中可以教導寶寶輪流、等待、暫停或慢慢來的概念。

7、親子按摩

適合年齡:0~2歲。
準備工具:家長的雙手。

過去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嬰幼兒按摩可帶來正面效果,且被許多國家認可與支持。藉由按摩,透過肌膚上的接觸來傳達愛的感覺,能營造親子間的「愛」意,與寶寶自然的溝通,為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懷。此遊戲會讓父母對照顧寶寶更有自信心,並明確判斷出寶寶的需求,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後,就能與寶寶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此外,除了促進寶寶的感覺刺激,對於寶寶往後的情緒控制、社會適應與安全依附感也相當重要。

此項目必須有專業親子按摩課程訓練才能進行。按摩屬於較靜態的互動,孩子容易感覺無聊,或者孩子的觸覺較敏感,不喜肌膚受到刺激,因此,建議透過遊戲的方式轉移皮膚的敏感度,讓孩子感覺有趣最為重要。也可以搭配卡通影片,讓孩子跟卡通劇情一樣,假裝自己是一個麵糰,接著在孩子身上做揉捏的動作;或者是洗澡時,一邊聽兒歌、一邊替孩子按摩,當孩子聽到洗頭、洗腳也會跟著做。此遊戲不僅能讓肢體更加協調及促進平衡發展,也能增加親子關係的親密感。

不過,針對0~6個月的寶寶,由於關節較脆弱,力道拿捏不穩反而造成傷害,建議媽咪先對老公演練,試試看力道是否適合寶寶。另外,由於此年齡的寶寶不管是肚子餓、感覺痛、不開心等,都只會用哭來表達,因此,進行親子按摩前,應該先了解寶寶哭聲的含義,才能知道按摩是否對寶寶造成不適感,如果發出疼痛的訊號,應立即停止。
 

親子遊戲
親子遊戲

8、認圖遊戲

適合年齡:0~3歲。
準備工具:購買、自製圖卡一本或數本。

蔡春美董事指出,雖然寶寶剛出生還不會開口說話,但漸漸會對外界事物感到好奇,也開始學會認東西,因此,可以購買或自製圖卡讓孩子看,有助於孩子的記憶力與發展認知,並增進語言能力。
初步讓孩子認識水果、動物等,不僅種類眾多,孩子也較感興趣,父母可以一邊翻給孩子看、一邊說給孩子聽,以簡單的詞為主,例如:蘋果、貓咪、樹等,1~2歲開始會說話時,便引導孩子跟著說出口,誘發口語能力。

9、積木

適合年齡:1~4歲。
準備工具:簡單樣式或有顏色的積木。

陳宜男組長特別推薦,1~4歲非常適合玩積木,此屬於建構型遊戲,不僅可拓展孩子對空間的智能,還能培養出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促進口語能力。

然而,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玩伴,陪伴孩子玩遊戲是良好教育、教養的第一步,因為積木對於孩子與大人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說是用來促進親子互動的最佳媒介之一。

基本上,1歲至2歲半的孩子玩積木是以垂直堆疊與推倒、將積木投入容器之中產生聲響或丟擲積木等簡單玩法。除了積木之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將其他物品堆疊,然後很開心地看著或期待它們倒下。約莫2歲半開始,會嘗試以更多元化的方式組裝積木,而不只是垂直堆疊。由於認知與語言能力提升,不再只是期待積木倒下,而是期待積木組裝後所產生的成品,並嘗試為自己所組裝的積木命名,甚至將積木成品作為遊戲中的道具。由此可知,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玩積木遊戲的方法也不同。

1~4歲積木遊戲發展里程碑

年齡

發展概況

1~1.5歲

開始會疊積木,嘗試將兩個積木堆疊。

1.5~2歲

可以往上堆疊4-5個積木。

2歲~3歲

往上堆疊6-8個積木;2歲半到3歲則可以在家長的示範下(一個步驟一步驟示範),可進行少量、平面積木仿疊,如:疊垂直高塔、排水平長條或將垂直與水平堆疊之積木相互搭配等。

3歲~4歲

在這個階段,手眼協調能力提升,加上已有基礎的積木堆疊經驗,開始可以在家長的示範下(將成品直接給孩子看),進行平面積木仿疊,且開始嘗試調整積木之間的距離,造出山洞的樣式,如架橋、做圍牆等。

【註】孩子可能因為發展狀況、學習環境的不同略有差異
資料來源:陳宜男組長
1.積木玩法沒有限制是最大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可以再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此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然而,父母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2.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對於組裝的積木命名,或者利用組裝的積木成品玩遊戲或講故事。但提醒父母,在積木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儘管今天孩子只是簡單在桌面上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父母可以問孩子覺得像什麼,如果孩子說不出來,父母則可以引導命名(例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一台小汽車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

10、黏土

適合年齡:2~4歲。
準備工具:多種顏色的黏土。

黏土也是屬於建構型與象徵型遊戲,遊戲型態與積木雷同,但黏土柔軟的特性,且沒有固定的形狀,因此,黏土的發展空間更加自由,可以讓孩子發揮想像力。

父母可以先示範黏土的玩法給孩子看,請孩子捏出跟自己一樣的,由於孩子的年齡尚小,並不能完全複製一模一樣的作品,父母應該理解並給予讚美;若孩子到了可以自行捏出一個形體的年紀,像是做了一台汽車,父母同樣先稱讚,再接著說:「你好棒喔!但你看媽媽這台是不是也很漂亮?如果你也可以做成這樣就更厲害喔!」孩子一定能欣然接受。此外,父母在過程中也能發掘孩子的興趣與喜好,了解後活用於下一次的遊戲中,孩子就會更喜歡這個親子互動時間。

11、繪本共讀

適合年齡:4~6歲。
準備工具:繪本(一次一本)。

陳宜男組長表示,親子互動中,語言遊戲是很重要的一環,因此,讀繪本非常適合此階段的孩子。許多父母將讀繪本當做是哄孩子上床睡覺的工具,但繪本應該與孩子一起讀,將孩子要學習的事情與繪本作連結,尤其現今繪本的學習性很高,包括教孩子學會分享、保持好情緒、自己刷牙洗臉、打招呼,甚至還有適合幼兒園中班以上的孩子,例如:認識男女等。

由於這時期的孩子開始有豐富的想像力,父母在讀繪本同時,切忌照本宣科,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無聊。如果將繪本念的爐火純青,在劇情中添加一些符合情境的語調,甚至將孩子喜歡的玩偶或扮家家酒融入劇情,與孩子一起演戲,孩子就會覺得爸媽很有趣,時間一久,孩子便會主動找父母讀繪本。

除此,繪本的故事情節也能教導日常生活的正確觀念,例如:《小紅帽》裡的大野狼出現時,可以先暫停說故事,反問孩子:「如果是你遇到的話,你會怎麼做?」待孩子講完後,再將它融入劇情,會加深孩子的印象,促進語言學習、人際互動與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除了可以增加親密感,還能幫助孩子未來的一些認知與處理態度等。

12、親子桌遊

適合年齡:2歲以上。
準備工具:適齡的簡單桌遊。

親子桌遊可以從2、3歲玩到99歲,是個老少咸宜的遊戲。桌遊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遊戲,不僅是父母與孩子玩,就連其他長輩、祖父母都可以加入,不同年紀會擦出更精采的火花。過程中可以觀察孩子聽指令、服從規則、專注、情緒展現與人際互動的狀況,以及在遊戲中產生行為問題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根據桌遊的遊戲規則,以簡單的方式向孩子說明,並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示範,接著讓孩子跟著試玩一次,將完整的流程走一遍,待孩子熟悉後,便可輕鬆玩各式各樣的親子桌遊遊戲。桌遊除了可以增進親子親密感,也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情緒與興趣的好工具,知道孩子在哪些情況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緒,在情緒爆發前會出現某些小動作,因此,當下次孩子在跟他人玩類似遊戲時,就可以先提醒學校老師及其他孩子,盡量避免負面情緒的發生。

 

親子遊戲
親子遊戲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