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鴕鳥心態帶來的短暫快樂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19年09月20日02:48 • 發布於 2019年09月20日03:00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嚴格地控制飲食、談吐或上網,然後……突然發現自己吃了整整一品脫的冰淇淋或一整袋洋芋片、狂追了一整部網飛(Netflix)影集,或是滑了一整天的臉書或推特?弔詭的是,越是自我控制,越會消耗我們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大腦珍貴資源,進而逐漸耗盡了我們的自制力。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們便會放棄、妥協。意志力或自制力逐漸減弱的情形稱為「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多麼貼切的用語!當我們了解使用自制力可能會耗損時,便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盲點。

 

想想鴕鳥心態的譬喻:即使可以預見會後患無窮,比如大吃冰淇淋跟餅乾而多了幾公斤,但遮住眼前不想面對的問題能讓人感覺比較不痛苦(至少短期內如此)。想想你曾經因為怕麻煩而忽視最佳選項,或是你在改變行為後又恢復往常習慣的時刻—這就是預設模式的力量!正如我們所談過的,要創造新的預設模式需要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盲目便是以懶散與習性的型態顯現。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馬修.加略(Matthew Gailliot)與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曾透過研究指出,使用自制力來壓抑我們的自然傾向會以精神耗損的型態付出大量心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屢次拒絕第二塊巧克力蛋糕,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噢,管他的」而大開殺戒。畢竟我們需要葡萄糖,不是嗎?猜猜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直覺與決策的運作方式,也是如此。就如我們所見,我們最終並不會花心力去檢驗第一印象或直覺,因為我們的慢想系統正忙著「偷懶」。

 

所有事情都逃不過這樣的影響,比如說,你沒有聽從要你放慢步調、多面試一些求職者的直覺,而雇用了不適任的員工。當我們使用自制力去壓抑自身傾向而耗損心力時,我們的直覺更容易出錯。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比起不吃蛋糕、不上臉書,吃蛋糕、花兩個小時上臉書會更輕鬆,消枆的能量也比較少。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潛意識之中。那麼,有沒有可能在不大量消耗身體資源的條件下做到自我控制呢?那會是什麼樣子?

 

自制力把我們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一種是不容易受誘惑也不容易分心的人,一種則是反過來。只要我們能夠看見自己的盲點,就有能力徹底看穿它,有些精通此道的人還能夠破解編碼,直達盲點核心。直達事情的核心並不容易,但一旦成功,核心通常很單純。如果你能停止自我評判,並對他人的批判一笑置之,就更容易避開衝突。你也可以這樣想:當你批評別人吹毛求疵時,或許他只是想讓別人聽見他的聲音而已,誰知道呢?

 

延伸閱讀:日本最夯 2020生命靈數流年運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