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馬拉威報導:為何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拯救一個國家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18年10月19日06:27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9日05:00 •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非洲諺語:教育一個男孩,等同教育一個人。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教育一整個國家。
(African proverb: When you educate a boy, you educate an individual. When you educate a girl, you educate a nation.)

前往馬拉威,途中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轉機,匆忙間看見紀念品店寫這樣一句話:「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教育一整個國家。」豪情萬丈的女權宣言,到馬拉威才知道不是妄語。

馬拉威之行第二天,公平貿易咖啡合作社經理 Christopher 帶我們拜訪首位咖啡小農女性會長、以及她領導下的咖啡園。

攝影|婉昀

事實上,還沒當上會長之前, Martha 曾隨畢嘉士基金會來台拜訪,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對於 Martha 印象很深,因 Martha 是極害羞寡言的人。這幾年卻出現許多轉變,「現在大老遠也聽得見 Martha 聲音啦!」

話才說完,一路顛簸的車子終於停在 Martha 家門口,穿著傳統婦女服飾的 Martha 與家人們在屋外招手歡迎,一一擁抱我們這些陌生來客,像迎接家族老朋友,也在 Martha 的引介下,我們認識了新朋友「快樂先生」。

聽快樂先生說關於尊嚴的故事

快樂先生是一位咖啡小農,他的原生名字叫做「煩惱」(Mabvuto,馬拉威語)。

在台灣,幾乎沒有父母會這樣替孩子取名,合作社經理 Christopher 解釋,其實這在馬拉威很平常,「這些家庭本來已經夠多小孩、很辛苦了,沒想到又意外來了一個,確實很麻煩,就被取名為煩惱了。」他聳聳肩。(推薦閱讀:馬拉威報導:在這裡,女孩全是預備人妻

煩惱先生在 Martha 的建議下,從 2011 年開始種植咖啡、加入公平貿易合作社。這七年的收入穩定了,也戒了酗酒習慣。不再煩惱的煩惱先生,發現「快樂」(Masiska,馬拉威語)更能表達他,於是把身分證名字也改為「快樂」。

種植咖啡豆到現在,這兩年快樂先生每年固定有一百萬馬拉威幣營收,這已足讓他養活一家,還可以翻新房屋、把屋頂從茅草換成鐵皮,這在馬拉威是富裕的象徵之一。

攝影|婉昀

一百萬馬拉威幣,雖然只相當於 4.2 萬台幣,但是對照小學老師年薪約七十萬馬拉威幣,快樂先生的收入在馬拉威算是體面了。為自己職業感到驕傲的快樂先生,趁大夥聊天時一溜煙回家換西裝,說是想穿得正式,既是接待來客的禮儀,也想展示這份讓他引以為傲的工作。

看著他俐落摘採咖啡果實,神情有尊嚴、有平靜與自信。我不禁思考翻轉貧窮的真正意涵,不只是三餐溫飽,而是讓人活得有尊嚴。

快樂先生。攝影|婉昀

從害羞到大方,領導力來自付出關懷

其實,種植咖啡不一定能夠確保穩定收入,這一區咖啡曾經供應給台商,而非公平貿易合作社。2014 年下半,咖啡豆準備要收成,台商竟然落跑,40 位農民採收一共 3000 噸咖啡豆,無法獲得報償。眼看辛苦的收穫要放水流,下半年不知要怎麼過活,農民們輾轉打聽到同樣來自台灣的畢嘉士基金會,尋求協助。

2014 年底,畢嘉士基金會接手展開咖啡計畫,替農民找到合適買主。並且努力讓園區提升獲得公平貿易認證,確保咖啡交易公正公平,也遇到願與公平貿易合作社合作的 Martha。

Martha 加入公平貿易後,社區其他人看見她經濟穩定、處境改善,向她請教方法,她也熱情分享,漸漸帶動鄰里跟著做,煩惱先生成了快樂先生,害羞寡言的 Martha,也因為助人,成為群體裡的領頭羊,漸漸多了自信。

Martha 攝影|婉昀

領導力的起源與本質,來自溫暖關懷:我希望我們一起過得好。於是願意開荊斬棘走在前方、願意分享經驗、提供協助。走久了,自然成了領導者。

我們也在這個過程明白,慈善的意義不是施捨,是讓人學會打造釣竿,讓人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自助進而助人,回饋社區、回饋社會,開啟善的漣漪效應。馬拉威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照看回自己故鄉,反思也學習。

打破貧窮循環,為何女性是關鍵?

「男人的口袋都是破了洞的。(Most men's pockets are torn.)」咖啡合作社經理 Christopher 在 Martha 屋子前廊,直率發表他的觀察。我問什麼意思,他解釋,馬拉威的男性賺了錢,常拿去喝酒買醉,「這樣的金流,會破壞經濟發展。女人則不同,女人通常把錢拿去養家、讓子女接受教育,金流就有正向循環。」

公平貿易咖啡在販售上,有時也會標註「女性農民種植的咖啡豆」,讓消費者可基於支持女性與正向經濟循環,購買女性農民產品。這是正面實質的鼓勵,鼓勵女性投入經濟活動,走出家庭主婦的限制。若能養活自己,就不必受制於丈夫,也不需要無條件隱忍家暴。「也對她們的家庭成員起到示範作用,」Christopher 說這是雙贏啊,「男人也可以更開心!」

不過也要澄清,不是馬拉威男性都缺乏責任感,事實上許多馬拉威男性也發現,要改善家庭的處境,解法是全力支持女性。

馬拉威走訪第四日,我們拉車三小時外加山路跋涉,拜訪畢嘉士基金會獎助的 15 歲少女 Salomy 與她的哥哥。Salomy 的哥哥是視障人士,比起許多明眼人更有視野:他相信受教應不分性別,而聰慧的妹妹可以是家庭命運翻轉的關鍵,再辛苦也要全力支持。

Salomy 的哥哥 攝影|畢嘉士基金會

不過,為什麼不是父親出錢?Salomy 原本已考進最好的寄宿學校讀書(註 1),然而父親再婚有了新家庭,不願再替 Salomy 付學費,便將她送進最便宜的夜校讀書。

夜校不是適合她學習的環境,學生大多是輟學重讀的年長學生,Salomy 作為夜校最年輕的學生,上課遇問題舉手,時常直接被當空氣,有時則引起騷動,其他人會盯著她問,「妳那麼小,懂什麼?」她只能木木地放下手臂,低頭閉嘴。

夜校撐了一年,Salomy 輟學回到山裡村落,與哥哥一起生活。眼盲的哥哥靠賣木柴維生,收入不穩、還養自己的小孩一家五口。可是看著妹妹對學習有渴望、也有能力,他不忍她斷念,想來想去,決定靠打零工賺來的一萬四千元馬拉威幣(折合台幣 590 元),給妹妹拿去墊學費,但這當然不夠。

Salomy 攝影|畢嘉士基金會

眼盲的哥哥:「她的命運可以不止於此」

在 Salomy 與哥哥家人同住的山頭,我們吃完午餐坐在屋簷下休息,望著山谷風景聊天。Salomy 哥哥緩緩地開口,「我還在當學生的時候,成績很好。曾經夢想做法官,想要主持正義。後來眼睛因病盲了,沒法繼續讀書,只能早早出來磨練謀生技能。人生最大遺憾就是沒能繼續讀書,支持 Salomy 受教育,也想讓 Salomy 實現我當年的願望。」

他說,村裡女孩都很早婚,光想就有擔憂,怕 Salomy 再不讀書,會落得與其他女孩相同命運,「比 Salomy 年紀更小的女生,大多都已經結婚,其他人看見我也一直說,『讓你的小妹嫁出去。』可是我覺得她的命運可以不只於此。」

Salomy 與哥哥 攝影|婉昀

所以他行動。兩年前,基金會員工 Tina 接到一通電話,詢問畢嘉士獎學金如何申請。性急的 Tina 回答很快,「可以在網上填表格,不知道怎麼填也可以到辦公室,我們幫你。」

過了幾日,畢嘉士辦公室門口出現一對奇妙的組合:一個小女孩,牽著一個男人,男人眼神無法對焦,穿著一雙鞋底磨破的鞋,紅土從鞋子攀上褲管,Tina 說她當時都看傻了,「我才知道原來他視力有問題!他在電話裡隻字未提,早知道我們就開車過去拜訪!」

後來基金會員工開車去他們家拜訪,才曉得那天兄妹倆走了 85 公里到辦公室。一個 12 歲的小女孩,為了繼續受教育而行走那麼遠的路,「憑這一點,就知道這個女孩與眾不同:她有不放棄的毅力和勇氣。」(推薦閱讀:Cara Delevingne 在烏干達:女孩,值得更好的教育

不做人妻預備軍,她們是希望的前鋒部隊

Salomy 的例子看似特殊,但其實在馬拉威環境下,和 Salomy 一樣對未來有雄心壯志的馬拉威女孩並不少。基金會辦公室牆上,貼了一排獲得基金會獎學金的馬拉威女孩照片,時刻提醒基金會工作者的初衷。

望過去,多數女孩與 Salomy 同樣夢想成為護士,基金會工作人員林茵慈解釋原因,「(想當護士)通常是家裡有人生病,常進出醫院,從小看護士的專業身影,就對這職業有了憧憬。」另一方面也因為醫生多是男人,女孩們缺乏榜樣,她們不知道,醫生其實是女性可以從事的職業。

教育,其實就是打開視野、看見希望。要回應馬拉威性別不平等的狀況、讓發展永續,就必須做教育投資。

「教育一個女孩等於教育一個國家。這句話確實有證據支撐。」執行長周文珍提到,許多社會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將所得投注到家庭,「下一代接受的資源相對更多,就會形成善的循環。另一方面,女性投入職場也會增加勞動人口,國家經濟結構也會有所改變。」

攝影|畢嘉士基金會

教育女性有長尾效應,也可以從個人層次看見改變。「以我們獎助的女大學生 Tionge 為例,她常說唸書不只為了自己,是要回饋家庭,受了教育就有機會賺更多錢,能供應家庭需要。」

這位女孩,後來不僅在錄取率 1% 的競爭下考上大學、攻讀金融項目,持續以成為銀行家為目標努力,她也在今年當選為馬拉威小姐(Miss Malawi),在各個偏鄉提倡避孕、以及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

Tionge 的野心,是成為像父親一樣的銀行家。然而在她年幼時,父親一次中風後臥床不起。母親一肩扛起家務、看護、以及經濟壓力,扶養三個孩子長大,就憑一口氣。Tionge 的母親,骨子裡有硬氣:「當時我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命運不會停留在這裡。」她直勾勾望進我的眼睛,「我說不,不必向環境低頭,絕對有出路。」

原來教育一個女孩,可以拯救一個國家,是這個道理。當女孩握有應得資源,她們可以捲動前所未有的改變,改變從個人開始,擴及家戶、鄰里、社區,最後捲動一個國家的溫柔革命。社會也終將知道,進步靠的不是壓迫另一個性別或群體,合作必須從跨越歧異、彼此支援開始,就能往前。

Salomy 與哥哥一家人 攝影|畢嘉士基金會

註 1:馬拉威的中學,依程度與學費分四種:最好的是國立寄宿學校(National Boarding School)、再來是一般中學(Secondary School)、社區日間中學排第三(Community Day Secondary School, CDSS)、夜校最後(Night School)。

下一篇預告,將帶大家看馬拉威女性的美麗與堅毅。

延伸閱讀:

史上第二位任期內懷孕國家領導人!紐西蘭總理:「女性可兼顧一切,但不該獨自承擔」
史上第二位任期內懷孕國家領導人!紐西蘭總理:「女性可兼顧一切,但不該獨自承擔」

史上第二位任期內懷孕國家領導人!紐西蘭總理:「女性可兼顧一切,但不該獨自承擔」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