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面對愛反抗的叛逆「小屁孩」,爸媽可靠這3招化解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19年01月17日14:59 • 發布於 2019年01月17日00:00
面對愛反抗的叛逆「小屁孩」,爸媽可靠這3招化解
面對愛反抗的叛逆「小屁孩」,爸媽可靠這3招化解

什麼都反抗的叛逆「小屁孩」,到底該怎麼教?

幼兒園已經放學了,偌大的校園只剩下幾個小朋友還在溜滑梯,突然一聲呼喚傳進遊戲場的嘻鬧聲中:「小寶,時間到了不能再玩囉!媽媽還要回家做飯呢!小寶,小寶,聽到沒?我們要回家了!」媽媽焦急地呼喚著,但只聽見小寶不斷地說:「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時間越來越晚,不管媽媽好說歹說,小寶就是不肯回家。媽媽上前去拉了小寶,只見小寶嘟著一張嘴、搖著頭,媽媽怎麼拉都拉不動,拗不過小寶,媽媽只能自我安慰:「看來小寶真的還很想玩,孩子也需要活動,就讓他再玩一下吧…」

好不容易等到小朋友都回家了,小寶發現只剩自己一個人,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跟媽媽說要回家了。一回到家,小寶把背包、圍兜兜往地板一丟,襪子也沒脫,就跑去房間玩了。媽媽在後面追著、叫著:「小寶,東西怎麼亂丟呢?回家應該要把自己的背包放好、圍兜兜掛好、襪子脫下來拿去放在洗衣籃裡啊!」小寶頓了一下,把腳上襪子脫下來,又往地板一扔,就跑進房間玩起來了。媽媽有點不耐煩,又擔心自己太囉嗦,只好邊嘆氣邊撿小寶的東西,心裡納悶著,小寶是不是注意力有問題,沒聽清楚指令呢?

晚飯吃到一半,小寶突然想喝水,連跑帶跳的倒了杯水來喝,過程中一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媽媽請小寶幫忙把地上擦乾淨,只見小寶一臉不高興的說:「很麻煩耶!」媽媽忙進忙出的才剛準備好晚餐,好不容易才可以坐下來休息、吃飯,聽到小寶的反應,心裡很生氣,覺得這孩子真是不懂事,但媽媽還是耐著性子說:「媽媽很累,你打翻水,本來就應該幫忙擦啊!」沒想到小寶一聽這話,竟然生氣地大聲回說:「我又不是故意的,為什麼要我擦?」

這次媽媽真的生氣了,她責備小寶:「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媽媽每天做家事很辛苦,叫你幫忙一下,你就這麼多理由,真是太不乖了。」話還沒說完,小寶就大聲的哭了起來:「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兩隻手還生氣地敲著桌子,一不小心,又打翻了飯菜……

媽媽忍不住情緒大爆發,對著小寶怒吼:「你這是什麼態度!給我去罰站!」小寶的情緒也跟著激動起來,越哭越大聲,邊蹬腳邊搥牆,嘴裡念念有詞:「我肚子好餓,我要吃飯;妳都罵我,妳都不愛我;我不要罰站,我要吃飯啦…」一副委屈的樣子,聽到這些話,正在收拾滿桌飯菜的媽媽,心裡既生氣又自責,心想:「唉……這孩子實在很不聽話,但我會不會也太嚴厲了,傷了孩子的心呢?」

愛與管教兼具,讓孩子學習與現實環境共處

家有經常違抗命令的孩子,父母會覺得他們過於堅持己見、不易妥協,必須「更用力」地教導他們是非對錯,而陷入誰對誰錯,爭論不休的循環。事實上,這樣的孩子需要的是愛與管教兼具的教養方式。透過以下秘訣,處理情緒、減少說教,讓孩子實際去體驗行為與後果間的關聯性,從經驗中修正,才能幫助孩子。

Yes!家長可以這樣做!

1.要用中性語句陳述指令

幼兒的判斷力和自控力都尚未發展成熟,與其告訴他不能做什麼,不如告訴他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大人的認可和支持。此外,幼兒本來就容易做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如果只用「不可以、不行…等」話語來命令或要求孩子,長期下來,孩子會對諸如此類的負向訊號過度敏感,即使父母的語氣並不太強烈,孩子也會產生被責備的強烈感受,並因此進入情緒爆炸的歷程和結果。此時,以中性的語句、平和的情緒說明要孩子完成的事,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孩子越急,父母要越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要越冷靜」,是面對愛唱反調孩子的不二法門。違抗命令的孩子,通常情緒都很高張,如果父母也處在情緒激動的狀態,就很容易互相刺激、互相堆高彼此的情緒。當孩子覺得更委屈、更難過、更生氣時,唯有用中性不刺激的方式處理,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也才能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的覺察和行為控制。

以小寶的例子來說,光是對他說:「我不是跟你說過了…」、「為什麼你每次都…」、「到底要我講幾次…」,這些話並不能讓他想要收拾,反而在強烈情緒和生理狀態的夾擊之下,更難做出適當的行為。如果可以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因為急著要喝水才會打翻,而且你肚子很餓,一定不想現在去收拾」之後,再以中性、平和的方式告訴他:「請你把水擦乾,就可以吃飯了。」這樣孩子就會比較能接受。

當然,這麼說,不代表孩子就會心甘情願地完成指令。這時,請務必繼續中性地「重複」指令;在單一重複的陳述中,父母的情緒會比較平緩,而不加指責的語句,也比較不會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應。

2.要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態度

孩子在拒絕父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時,常常會說出像是:「我不要做功課、做家事、睡覺…」,或「為什麼是我…、你自己還不是…」之類「態度不佳」的話,很容易激發父母內在的「教養慾望」,會不自覺地想要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調整」孩子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要尊重父母和別人,不可以「頂嘴、沒禮貌…」,但這會很快地陷入說教模式,孩子聽不進「諄諄教誨」,父母的焦點受到「態度不佳」這個煙幕彈的遮掩,反而讓孩子逃避了原本應該面對的責任,如:把背包放好、擦乾地上的水…等。

這時需要的是「就事論事」,把焦點轉回原來的事情上,告訴他:「我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但現在請先擦乾地上的水」、「我知道你很想趕快去玩,但現在請先把圍兜兜掛好」。當父母不隨孩子的「態度」起舞,而能把焦點放在事情上時,就有比較多的心力引導孩子做出適當的行為,也不至於讓孩子有機會在你情緒性的話語中,挑語病反擊你。

3.要讓孩子從自然合理的後果中學習

有想法、有意見很好,但孩子必須學習面對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才能從經驗中累積決策的能力,培養負責的態度。譬如說,不把襪子拿去洗,就沒有乾淨的襪子可以穿;打翻飯菜就必須延遲吃飯的時間,導致肚子更餓;不分擔家務,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做完,也就沒時間講床邊故事…等,這些都是自然會發生的後果,或者是需要父母堅持執行,但孩子可以理解其中關聯的合理後果。如果孩子沒有機會面對及承擔,就很難帶來認知的省思與行為的修正,換句話說,如果爛攤子總是爸媽在收拾,孩子的行為就會一再重蹈覆轍、不易改變。

舉例來說,如果動手打人的孩子只要口頭道歉就了事,不須為傷害對方負起責任,做出補償行動,因為後果不嚴重,孩子不會記取教訓,也不會改善打人的行為。父母必須跟孩子討論負責任的方式,如:幫對方擦藥或做一件對方指定且合理的事,如此才能提供孩子修復關係、重新與人連結的學習。

媽媽要小寶擦乾地板,就是打翻水這個行為的自然合理後果,只要在同理小寶的感受之後,把擦地板的工作分解成準備抹布、擦地板、洗淨抹布、擰乾抹布…等幾個部分,讓他自己選擇要分擔哪一部分:「你要當救援小隊,趕緊出動去拿抹布來擦?還是要當清潔公司幫忙擦地板?或者要當大力士把擦完的抹布洗乾淨和擰乾呢?」有自主的選擇權能減緩孩子抗拒權威的心理,如果能再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常孩子就會二話不說地接受,飛快地工作起來了。

 

本文節錄自尖端出版《讀懂孩子的情緒話》

 

 

 

 

 

 

 

 

 

 

買書請至此→博客來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