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陳建仁:抗藥性病原也恐成防疫破口!瞭解是對抗病毒最好的方式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0年04月09日08:12 • 發布於 2020年04月09日01:28 • -

圖片來源:攝影蘇義傑 文/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

古往今來話傳染病史

瘟疫、戰爭、饑饉和死亡,是造成人類諸多歷史悲劇的「四騎士」。它們經常並駕齊驅,無往不利的到處肆虐,自古皆然,至今未稍戢。傳染病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且醫藥衛生發達的今天,依然帶給人類痛苦和恐慌

像愛滋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甚至於有疫苗可以預防的古代傳染病,還在愈來愈小的世界村蔓延。

它們雖然不再像走入歷史的瘟疫一樣,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但是對於患者、家庭和社會所造成的身心危害及經濟損失,依舊既深而大,人類與傳染病的交鋒是永不止息的,我們可以從傳染病史得到什麼啟示呢?

歷久彌新的觀點

《瘟疫與人》這本書,從史學和流行病學的觀點,藉由敏銳機智的觀察與推理,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深入的剖析和流暢的筆觸,把傳染病如何在原始人時代直到二十世紀前葉這段期間,影響到整個人類的遷移、民族的盛衰、戰爭的勝敗、社會的榮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興滅、政體的變革、產業的轉型、文明的發達和科技的進展,做了完整的描述,堪稱「天下文化」科學文化書系的一顆明珠。

雖然《瘟疫與人》英文版出版於1970年代,但是書中的觀點與推論,卻歷久彌新且發人深省。二十世紀的絕症愛滋病,從中非洲薩伊(現為剛果民主共和國)鄉間人口稀少的村落,沿著剛果河伴隨著社會動亂導致的人口遷移,蔓延到性行為雜亂的城市和首都金夏沙;進而擴到全球各地,造成浩劫般的流行。

愛滋病的猖獗盛行,和本書描述的古典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如出一轍。本書以傳染病原對人類宿主的「微寄生」來闡釋兩者間的互動。

在達到生態平衡的狀況下,傳染病原的毒力和致死力逐漸減弱,避免與人類宿主兩敗俱傷、同歸於盡,以確保能在宿主族群中永續寄生;痊癒的宿主人數一旦增加,即會提高族群的集體免疫力,致使傳染病從流行病轉變為地方病。透過長期穩定的寄生,病原與宿主之間呈現彼此調適的妥協。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台灣地區的重要地方病,大部分人都是在嬰幼兒期得到無症狀的感染,致命的猛爆性肝炎很少發生。活到五六十歲才死於肝硬化、肝癌的慢性帶原者,成為散播B型肝炎病毒的最佳傳染原。

這類慢性病原感染引起的退化性病變,已逐漸成為中老年病的主流,像導致痴呆的阿茲海默症、病毒誘發的癌症等。

最近的研究也發現慢性病毒感染,很可能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的動脈粥狀硬化有關。病毒在人類宿主的長期潛伏微寄生,開始與全球爆炸性增加的大量人口一起繁衍。本書的論點依然適用於跨世紀的傳染病擴散現況。

古典傳染病原絕處逢生

醫藥科技的突飛猛進,對古典傳染病帶來極大的衝擊。

但是生命總會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瀕臨滅絕的古典傳染病原,藉著抗藥性新疾病的絕處逢生,而對人類宿主造成嶄新的挑戰,再加上現代醫療制度的高度集中化,醫院內具有多重抗藥性的傳染病原,很容易藉著熙來攘往的探病和門診人潮,有效的擴散到社區中的一般族群,暴發間歇性的流行。

抗藥性病原的驟增,和人類健康行為有密切的相關,像濫用抗生素、療程不完整、病患不配合醫囑、醫院管理不完善、衛生教育不完備等,都有助於各種抗藥性病原滋生繁殖,並藉有性生殖而造成基因重組,進而產生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病原。

台灣地區已發生相當多具有抗藥性的傳染病原,使得防疫體系出現缺口。抗藥性原蟲、結核菌等病原的相繼發現,說明了傳染病原跟人類宿主的抗衡是相互消長的。

如同本書作者所推測的一樣,不少古典傳染病又在本世紀暴發流行,但是這次並不是導因於易感染新生兒宿主的增加,或是傳染病原由境外移入未曾與外界接觸的處子族群。

相反的,逐年增加的免疫力衰退的高齡人口,成了新的易感染高危險宿主群;對於基因重組的新傳染病原而言,全人類就如同是處子族群般的脆弱無措。愛滋病和流行性感冒四處流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疫工作人人有責

在二十世紀的末期,傳染病大流行,不再借助於古典的傳染模式。經濟滲透取代了軍事侵略、國際貿易取代殖民擴張、技術資本取代船堅砲利、飛機取代輪船、觀光旅行取代經商傳教。途徑雖然各有不同,流行暴發卻是古今一致。

日益頻繁的國際交通,再加上日益開放的性觀念,使得性傳染病日益擴散,台灣地區的愛滋病患者,其傳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來自泰國的娼妓。

教學醫院的瘧疾患者,從電腦斷層掃描顯影劑注射器得到瘧蟲的感染,而該病原卻是由一位熱病患者,遠自奈及利亞帶回台灣的。本書中提到流行病動力學,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操控著傳染病的消長與蔓延。

生態環境的變遷,使穴居齧齒動物族群的繁衍、擴散,在歷史上寫下哀悽悲慘的「鼠疫篇」;而城市排水系統的不敷使用,更寫下死亡無數的「霍亂篇」。

二十世紀的人類在享受產業革命以來之現代科技文明碩果的同時,卻因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導致傳染病的另類流行。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所帶來的溫室效應,使得原先不利於病媒蚊孳生的溫帶地區,成為熱帶病媒蚊的殖民棲息地,登革熱、瘧疾和黃熱病等疾病,因此而擴大了它們在地球上的流行版圖。本書強調的生態環境重要性,仍有它的新解。

健康的社會來自於健康的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傳染病流行網上的一個節點。愈多人擁有來自自然感染或預防接種的免疫力,社會暴發傳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愈低。既然健康是權利而保健是義務,防疫工作自然是人人有責。了解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有助於體會防疫保健的己任。

《瘟疫與人》一書,不僅值得史學與醫學研究者一讀,更適合一般大眾從中獲得豐富的瘟疫流行常識。本書作者以「巨寄生」來闡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人類歷史上的互動,並且說明「巨寄生」如何與「微寄生」決定瘟疫的流行。

在二十世紀末,專制獨裁的巨寄生,可望逐漸被民主法治的互利共生所取代。在這樣的時空裡,每一個地球村的居民,都有責任透過加強個人免疫力、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照護貧苦、殘疾、弱小者,扮演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防疫尖兵角色。

1998年3月於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

【書籍資訊】
《瘟疫與人》

瘟疫與人
瘟疫與人

出版日期:2020.02.19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