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降低寶寶過敏風險,副食品這樣準備不NG

早安健康

更新於 2018年09月21日15:39 • 發布於 2018年09月22日01:00 • 羅比媽著、黃文昇醫師審訂

【早安健康/羅比媽(涂蝶)、黃文昇醫師(自然醫學權威)審訂】 食材添加循序漸進,降低過敏風險

西醫、自然醫學觀念大不同,少量多元VS. 少量單一

近年來,西醫認為只要是天然的食材,都應該少量且多樣化的添加在寶寶的副食品中,畢竟「早給晚給都會過敏」,越早接觸反而越能降低未來過敏的機率,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美國小孩對花生過敏的狀況,現今部分小兒科醫生仍鼓勵家長不要害怕讓孩子嘗試花生醬。

而自然醫學主張比較保守的添加方式,一次只嘗試單一食材,初次先吃一小口。看單一食材是否會造成過敏,約需要3天的評估期,所以初次餵食應以單一食材、一小口的方式進行,確定初次嘗試的食材沒有過敏跡象,才能進一步大膽地多量餵食。

若是一次混合2~3種不同食材,一旦出現過敏現象,反而無法判斷是何種食物引發過敏,需等恢復後再重新測試確認「罪魁禍首」,因此寧可一次一種慢慢測試,也無須操之過急。

給予過敏食材有對策

再次重複強調「Never Too Late」的觀念:自然醫學趨向保守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雖說食材添加應該多元,但仍應該進一步思考某些容易過敏的食材,營養成分是不是幼小的寶寶在此時就必須攝取的?

例如海鮮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但其實乳製品、肉製品也能提供很好的蛋白質,若偏執攝取海鮮,可能反而因幼兒的消化道較短、腸道粘膜很薄,在酵素分泌尚不完整時,無法將海鮮消化分解完整。3~5小時就會快速在腸道裡腐壞,開始釋放組織胺,而增加過敏的機會。花生醬也是其中一例,更何況堅果種類如此多,並不是非需要花生不可呀!

如果家人沒有任何過敏病史,家長想遵照現今西醫營養學、小兒科醫師的建議,採用比較大膽的作法來餵食寶寶副食品,要同時多樣化進行或提早嘗試各種食材都未嘗不可。但如果家人已有過敏體質,還是建議在食材選擇上謹慎保守些,延後且少量地慢慢嘗試比較妥當。

下一頁看養出「不挑食寶寶」的實用飲食建議!

巧用食材氣味,養出不挑食寶寶

寶寶的味蕾雖不如大人敏感,但食物美味是否,即使幼齡的他們也一定吃得出來。當副食品完成時,大人務必先試嚐,請以自己也覺得好吃為前題,才能引誘寶寶賞臉品嘗。

運用香料,誘發寶寶的好食慾

為了讓孩子不挑食,除了食材準備多樣化外,也盡量讓他們多元嘗試不同的風味。1歲前的寶寶在料理上不必添加調味料與味精,反而可適時使用蔥、薑、蒜或洋蔥來去腥或添香增甜,或是以橄欖油、麻油或椰子油來提味,讓他們品嚐食物原始的鮮甜。若是為了配合家中大人的飲食習慣來準備寶寶餐,適量添加一點鹽來調味也未嘗不可!

很多網路謠傳鹽分會造成寶寶腎臟的負擔,事實上4個月寶寶的腎功能大概已臻成人功能的70%,滿1歲後腎功能大約與成人相當,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脆弱,除此之外,流汗、流淚都是鹽分的代謝功能之一,若偶爾不小心吃到太鹹的食物,也不需要太擔憂。

另外我也會適時添加乾燥香料,如羅勒、月桂葉、肉桂、巴西里、義式綜合香料、黑胡椒、咖哩粉等等,來增添多元風味,讓每一次用餐都充滿驚喜,這也可幫助寶寶在未來更願意嘗試不同味道的料理。

POINT

海鹽、岩鹽和精鹽是市面上較常見的食鹽。天然的海鹽或岩鹽富含是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可以適量添加在副食品中;而精鹽在製作過程中已去除這些礦物質,沒有什麼營養價值,不如不加!

讓孩子好好吃飯的小撇步

1. 飯前不吃零食:

寶寶的胃容量本來就不大,若是餐前吃了零食、點心、牛奶和水果,自然容易產生飽足感,降低對正餐的需求。若是要在餐間提供點心給孩子,至少在餐前2~3小時就必需得進行。

2. 挑選合宜的餐椅、餐具、圍兜:

市面上的寶寶餐椅琳瑯滿目,有高腳椅、折疊式、便攜式等多種選擇,只要掌握三大重點:(1)寶寶坐得安全舒適(2)食物殘渣好清洗不卡縫隙(3)方便媽媽餵食也適宜寶寶和大人同桌用餐的餐椅高度,剩下的功能就全憑個人喜好。

至於餐具選擇,材質是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才是造型設計與外觀。

圍兜材質五花八門,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弄髒衣服而選擇塑膠材質的圍兜,卻忽略塑化劑的潛在風險,布質圍兜雖然安全但是清洗上既麻煩又易留下污漬。市面上現有的矽膠材質圍兜,好清洗、易折疊,而且前端多半又設置一個小口袋,可承接寶寶練習進食時不小心掉落的食物,羅比媽十分推薦喔!

孩子挑食、不喜歡吃,該強迫嗎?下一頁看更多小撇步!

3. 放下手邊事務,全心享受用餐美好時光:

愉快的用餐氣氛不僅有助於消化,更可維繫家人感情。用餐時,爸媽應以身作則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孩子們的玩具、童書、3C產品等都不該帶上餐桌,好好享受這個屬於全家人的珍貴時光,分享彼此心情、交流不同看法,感謝準備晚餐家庭成員,或是靜靜的享受食物的美好。把這個時間留給家人、放下焦躁、拋開煩惱,讓所有的不快樂在餐桌上靜止,因為全家人一起吃頓飯是件如此美好、快樂的事!

4. 固定用餐時間、飯菜量適中:

每個孩子的食量不同,且每天的胃口也不盡相同,建議使用餐盤的方式,將飯菜量先固定盛裝好,讓孩子能夠預期應吃完多少食物,若是太多或太少可以一開始就先做調整,才能避免因吃不完所造成的不愉快與浪費。

另外,對剛開始練習吃飯的孩子不建議一口氣給太多食物,宜少量多次的提供。每次吃光盤中的食物,都是孩子無形的「成就達成」,會提高他的進食意願。當孩子把食物吃完後,父母也可以適度給予讚美,但不要過度浮誇戲劇化,讓吃飯變成一種爭取父母肯定的行為。

5. 相信孩子天生具有「吃飯的能力」:

父母決定供應「哪些食物」、「哪時候」吃飯、「在哪裡」吃飯,把「要不要吃」、「要吃多少」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孩子吃得多的未必長得高,吃得少的也未必就體弱多病,只要能吃得快樂、吃得健康,一定都會頭好壯壯,家長應該充分「信任」孩子可以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避免過度干預造成進食的壓力。

不論是好的壓力(如鼓勵、引誘、說服、鼓掌拍手、獎勵、不斷宣導營養成分或是多好吃),或是壞的壓力(如限制食物的數量或類型、哄騙、懲罰、羞辱、批評、乞求、扣押飯後甜點或是孩子喜歡的活動、肢體上的強迫、威脅),對孩子來說都只有負面影響。

6. 孩子挑食,以不強迫為最高原則:

孩子的喜好和大人一樣經常改變,孩子若是不喜歡某食材,有可能是口味、溫度、顆粒粗細、濃稠度等諸多因素造成,不代表挑食或未來一定會不喜歡這個食物。建議新的食物應該重複多試幾次,一試再試不成功,再試一次!

本文摘自《羅比媽的全天然營養寶寶副食品》/羅比媽(涂蝶)、黃文昇醫師(自然醫學權威)審訂/繪虹企業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