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
精準預測颱風不是夢了!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團隊今(25日)指出,自建的海氣象浮標蒐集到超級颱風尼伯特資料,發現2016年強颱尼伯特造成海洋上層流速剪切急遽增強,導致海溫快速下降,不利颱風吸熱茁壯,解密大氣和海洋間互動的關鍵過程,獲登國際期刊,未來有助提升颱風預報準確率約5個百分點。
自2015年以來,浮標已記錄到10個颱風經過時的海氣象變化,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在「多平台颱風觀測網」計畫下,建立西北太平洋海氣象浮標和水下滑翔機觀測陣列,未來也計劃跟菲律賓、日本合作,布建多平台颱風觀測網,台大海洋所副教授楊穎堅說,研究團隊兩組浮標成功記錄尼伯特來襲資料,顯示海水上層溫度在颱風眼到來的4小時內陡降攝氏1.5度,但尼伯特的強度卻未增減,夜以繼日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原來表層水溫減少攝氏1.5度的熱量,颱風只吸收了一點點。
楊穎堅表示,浮標上的縮時攝影機拍到史無前例的超級颱風影像和海流儀資料分析,關鍵4小時內,海洋上層的熱水雖被狂風、巨浪所激起的水花散到颱風裡,但同時颱風本身又強迫表層海水快速向前衝,導致上層海流變快,下層海流跟不上,拖拉之間底下冰冷海水反而被迅速翻攪到水面上,瞬間降溫,「熱餐頓時成了冷飲」,也破壞了颱風繼續茁壯的機會,成了名副其實的「吃快弄破碗」。
這項研究成果登上2019年4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植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朝準確預報颱風邁進一大步。
楊穎堅表示,海氣象浮標記錄海下的颱風影像和海流儀資料,補足中央氣象局只能透過衛星觀測海面以上現象的限制。氣象局現有的颱風預測已經非常準確,加入此研究成果的資料,預估可提升準確率約5個百分點。
延伸閱讀:
留言 0